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规划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30 12:37:1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规划的实践探索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赋存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延续和发展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骨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科学可行的保护体系,同时通过合理的产业置换和功能更新,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结合邵阳市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特征分析,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规划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两大规划体系和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同类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护和更新规划;邵阳

Abstract:The precious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which are abounding in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streets, constitute the backbone of one city’s history & cultur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whose value and function is indispensable. How to erect a feasible preservation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imultaneity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through rational industrial replacement and functional updat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succession of one city’s history & culture and also its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Shaoyang’s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deals with theprogrammingof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at the level of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imilar plans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this paper also brings forward planning system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and cultural blocks.

Keywords:historic and cultural blocks;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planning of protectionand renovation;shaoyang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70-04

1背景分析

1.1城市化与城市扩张

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面积、高度、密度的进一步扩张,对城市传统风貌的威胁进一步显现,而历史文化街区也将经受严峻的挑战。

1.2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

我国过去的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识,用一般城市旧区拆建改造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破坏性改造,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固有风貌和形态受到严重破坏,更割断了城市历史文脉,也使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改造过程中毁于一旦。在当前城市进入快速发展和建设高峰时期,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创造城市形象,已成为邵阳城市建设重点。

1.3经济转型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转型期,土地制度由无偿划拔转化为有偿使用。受级差地租影响,城市中心区位地价往往较高,而我国现代城市大多依托旧城发展而来,导致处于城市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极不经济,隐含有较高的土地升值空间和房地产开发潜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面临效益上的压力。

1.4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发挥

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特色与个性塑造、现代城市旅游等方面有着无形的巨大价值,通过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城更新相协调,挖掘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现状分析与研究

2.1街区概述及资源分布

邵阳市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邵阳市中心城区,其范围为宝庆中路、西湖路、资江、邵水所围合的街区。现状总用地为132hm2,居住人口63690人,流动人口约1800人,人口密度为482.5人/hm2,人均建设用地20.73m2。现状用地混杂,南北交通不畅,环境恶劣,呈现出典型的旧城特征。

规划街区是古城邵阳城址的起源地,从汉代建城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由于现代城市的开发建设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使街区整体环境遭受到无情的破坏。现仅存不太完整的街道格局、零碎的遗迹和流传的人文传说。现状主要历史资源有:宝庆府府署故址、邵阳县县衙故址、宝庆府学宫故址;宝庆八景之六岭春色、龙桥铁犀;爱莲古池、曹婆古井、铜壶滴漏、犀牛弯月等人文传说;宝庆府古城墙(省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邵阳专署大楼、松坡图书馆旧址、古卸甲坊、猴子塔、警钟亭、古泉牌楼龙口井、白鹤观、德园、圣母医院、六岭山古石板道等文物保护单位(点)。

2.2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规划对街区现状主要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其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受城市主干路和水系围合,结合其特定的区位和发展历史,我们把其主要特点概括为:历史文化价值最高;区位交通条件最好;地价最高,商业最繁华。而肌理犹存、人口拥挤、用地紧张、建筑混乱、设施不全、绿地不足、交通不畅、环境景观极差是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在规划中就上述具体问题提出正确的应对思路与解决措施成为本次规划的重点,而积极探索一种协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更新之间矛盾的方法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使命。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探索

3.1相关理论研究

规划研究了当前国际、国内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相关联的一些学术观点,这些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化生态学的意义、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能量理论、有机更新理论等。同时从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济理念与价值观念、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整治思想等方面深入了解了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规划理论研究。通过对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掌握并应用到本次规划,作为规划的理论基础。

3.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研究

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研究有利于规划根据街区历史资源特征,分类别、分等级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先要保护整体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除建筑物还包括路面、院墙、街道、小品、河沟、古树等。它具体可细化为以下方面的内容:街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的尺度与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

3.2.1街区建筑的保护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实践,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同历史文化价值和风貌类型的建筑一般有保存、保护、整饬、暂留、更新等几种保护和更新模式[1]。

3.2.2街道格局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的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座城市的个性。因此,街巷的整理和复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街区街道格局和肌理的修复还原历史环境氛围。

3.2.3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高度的控制是协调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和高度控制相联系,建筑物尺度和体量的大小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否则会导致传统环境尺度的破坏,城市历史地段面貌的不协调。

3.2.4基础设施的改造

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生活基础设施的条件,增加服务设施,保护现代生活的需要,同时开辟必要的居民休息、交流的场地,增加绿化等,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

3.2.5居民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人民对历史街区住宅格局本身多数是称赞和留恋的,但必须迁走一定的住户以保证居民的居住面积,拆除自建房屋及其它构筑物,恢复住宅本来面目,以保护居住地段的精华,恢复和加强该地区的活力和生命。

3.2.6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街区功能的振兴和充实,是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外实践中一般有功能保持与功能变更两种方式:一是保持原有街区功能并加以强化,二是调整与转换街区功能。

3.3历史文化街区“多元化保护模式”的探索

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是以保护真实的历史原物及遗存的历史信息为主体的原真型保护方式,这种单一而严格的保护方式有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易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形成对立;二是忽视了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的保护。实际上,构成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城市形成自身特有的各种相对稳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是“非线性的”和“不可见的”。因此规划对邵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深刻解读其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状条件进行不同类型的保护,提出“多元化保护模式”。

(1)原真型保护。对各级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应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遵循“维修保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保护,保存“原址、原状、原物”。这类保护是目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如北京故宫、上海豫园、丽江万寿塔等。

(2)风貌型保护。对旧城中有一定传统特色基础,但被一定程度破坏已无完整风貌的地区,可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寻找空间形态的“历史原型”(Prototype),修补业已破损的街巷肌理,强化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如平遥南大街、黄山市屯溪老街。

(3)再现型保护。在城市的一些特殊地段,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变迁、战火的冲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现存风貌与历史上的兴旺景象已截然不同。对于这类地区,可以在充分发掘历史沿革、分析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加以复建,带动老城的振兴。如南京夫子庙、沈阳盛京城古文化街、长沙市西文庙坪历史街巷。

(4)创新型保护。在结合历史原型的前提下,面向未来,大胆创新,探索历史文化表现的新形式、物化环境的再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并重与互动,通过新的物质形式结合历史文化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在这里,创新的是建筑和功能,保护的是风貌和文脉。如上海新天地街区、长沙市湘春路。

4规划定位、目标与原则

4.1街区定位

规划将街区定位为:集历史、文化、旅游、商贸、生活于一体,古今交融、充满活力的多样性历史文化街区。

4.2规划目标

4.2.1保护目标

传承文脉,展现历史的真实场所――体现历史的原真性

体味风情、感受生活的特色空间――体现生活的延续性

商贸繁华、风貌突出的旅游热线――体现风貌的完整性

4.2.2更新目标

交通顺畅,设施完善的宜居场所

城景渗透,景观优良的人居环境

功能复合,古今交融的多样街区

4.3规划原则

遵循“保护优先”的空间发展原则、“适度发展”的功能调整原则、“改善环境”的生态改造原则对街区进行保护和更新规划。

5保护体系规划

规划在前期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邵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其历史、文化、功能、空间、建筑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合性特征,对街区历史文化采用唯一合理的保护模式――多元复合模式。

针对街区内具有历史文化特征面积的“底”,主要采用风貌型保护和创新型保护的模式,而对于历史文化的“图”则采用原真型保护和再现型保护两种模式。同时对区内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可结合物质性的街区载体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作为城市文脉的延续和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5.1文物保护单位(原真型保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庆古城墙(临津门段、北门段、市政府段)及市级文保单位邵阳专署大楼、古卸甲坊、松坡图书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共5处,同时有市级文物保护点猴子塔、警钟亭、古泉牌楼龙口井、白鹤观、德园、圣母医院、六岭山古石板道等7处。对街区内部保留较好的历史建筑,建议由文物局组织核定评价拟升文物保护点,加强保护力度和完善措施,如芳园(沙井头2号)、驻春园(田家湾二巷81号)等等。

具体措施:加强保护力度,明确保护范围,控制建设区域;加强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加强立法与宣传,加强管理,拓宽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来源。

5.2文化遗迹保护(再现型保护)

文化遗迹指街区内有历史依据、传说,但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的历史文化点。规划本着“尊重历史,形神相似”的原则,尽可能地恢复文遗的物质形态,还原其历史风韵,使之成为反映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意境和内涵的重要形式。这些再现型的保护点主要有六处:曹婆古井、爱莲古池、龙桥铁犀、铜壶滴漏、犀牛望月、西湖池。

5.3历史街巷保护

通过保护和修复,打造几条各有特色的历史街巷,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内追忆历史、感受市井、传承文脉的情感空间和真实场所,反映街区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历史街巷按照“保护格局、修补肌理,传承文脉、追忆历史”和“改善环境、有机更新,焕发活力、生活舞台”的保护思路,将临津门街、北门街、向阳街、杓杷街今立新街、田家湾巷、邵府街6条街巷确定为历史街巷,并划出相应的保护控制范围,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5.4片区风貌保护

规划确定六岭山周边区域为传统历史风貌区重点保护对象。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修复空间肌理,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的有机统一,协调街区历史文化风貌。

具体措施:划定保护的范围,强调整体格局风貌的保护;改善居住设施环境和交通条件;注意“历史原型”符号的穿插,塑造街区个性风貌。

临津门―北门区域采用创新保护模式为主。全面整合街区功能,协调各具历史底蕴和特色、最具文化价值和古城商业活力的功能地段,形成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核心地。

具体措施:分类保护,整体协调;繁华再现,功能创新,整合街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环境,集中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5.5历史遗迹标志体系

历史物质遗存不复存在,但它记载的历史经历和文化信息尚未消逝和断裂。在承认现实,缅怀历史的矛盾交织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通过标志和文字的记载、提示,唤起人们对这座古城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沧桑的回忆,重拾失去的记忆,拼贴破碎的片断。

规划结合历史遗迹原址分布区位,遗迹的价值评价,原址现状周边地段的风貌环境,选择了22处历史遗迹进行标志提示,作为典型代表,通过刻碑、文化墙、意象标志等记载历史。这些遍布全街区的历史文化标志蕴藏的是古城曾经辉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一标志体系主要包括:宝庆府署、邵阳县街、文庙、武庙、东门(朝天门)、太府庙、天后宫、府城隍、西门(定远门)、保贤堂、南门(大庆门)、宝庆场署、县城隍等22处。

5.6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

邵阳几百年的历史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给人们带来了戏曲、民间艺术、饮食、服饰等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在中和巷新建火神庙戏台来提供戏曲表演舞台;在临津门、狮子街的酒馆、茶室、画廊、书画室等设施中向游客展示当地民间艺术;于六岭公园(中山公园)周边,开店设铺,形成别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一条街;在邵府小吃街的老字号餐馆和小吃店内,服务员统一着当地特色服装来展现地方服饰文化的方式体现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

6更新体系规划

规划结合“有机更新”理论为核心的“渐变式”改造模式,对街区采用相应的更新策略,其主要包括:

策略1:“一控二减三增加”

“一控”指控制建筑高度,即结合历史文化地段和用地功能布局以及交通区位条件,针对不同的分区控制不同的建筑高度。“二减”指减小建筑密度,减少人口。“三增加”指增加绿地,增加广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策略2:“调整功能、整合交通、改善环境”

即对街区中与整体定位不符,且影响风貌和环境的用地进行置换,例如工业用地等。同时对道路交通网络进行适当整合,如打通断头路,局部路段拓改,以适应消防救护及居民出行方便的要求。对于整体空间环境,通过内外空间的渗透和呼应、空间序列与景观的整合,达到改善环境,创造景观特色的目的。

策略3:“文化、商业、旅游的结合”

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可体现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遗存,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亦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规划可通过将文化、商业和旅游的结合,进一步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潜在优势转变为实际优势,创造更大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策略4:“政府控制、公众参与、经济引导”

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应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同时通过规划公示,市民反馈以及一些民间组织和社团来共同参与保护和开发,这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保护和提升。同时,还可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论证,使旧城改造能够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达到三个效益的统一。

6.1用地结构的调整

规划确立了“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区环境、重塑城市形象、提升经济活力、实现土地价值”的用地规划目标,制定了具体的措施:

(1)保护古城遗迹,再现宝庆风貌

(2)提升商业品质、实现土地价值

(3)以工换商,实行土地置换

(4)合理规划公共绿地,优化城区环境

6.2交通网络的整合

规划以“组织高效、便捷的车行道路交通网络”及“构建安全、舒适的步行交通体系”为主要目标。规划内部交通重点打通两条南北向道路,其余部分路段红线拓宽,形成“四横四纵”路网格局。步行系统沿现状的街巷布置,以保护及再现古城的城市肌理。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及文物保护的要求,规划划定六条步行历史街巷:临津门街、北正街、向阳街、立新街、田家湾巷、邵府街。根据需要规划4处社会公共停车场,共占地5.0hm2。

6.3景观环境的改善

将外部环境与地块内建筑、绿化广场、标识及设施有机结合,构建一个渗透性、多层次、多空间、多维度城市生态网络是街区绿地和景观的重点。规划在街区大力建设规模不等的街头绿地,通过绿地系统、空间景观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系统、标识系统的建构,夜景照明系统的设计和建筑形体与色彩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规划目标。

6.4人口密度的疏解

根据地块用地规划的情况,结合邵阳市城区的发展,控制规划地块内总人口为50000人。对于人口疏解方法我们提出了具体措施如下:

(1)“政府统筹、居民参与” 的改造危破房新机制。

(2)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公共设施用地。

(3)营造良好的新区环境,吸引中心城区居民外迁。

6.5商业服务功能的提升

结合历史优势和区位特点,形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融旅游、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区级商业中心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之一。具体的规划措施有:

(1)结合历史文化,营造文化特色街。

(2)要通过开发尽可能的置换商业空间。

(3)在沿街建筑风格上体现“商业”的韵味,追求商业氛围和效应。

(4)以人为本,改善周边环境,促进商业发展。

6.6 历史文化旅游组织

规划致力于把街区建设成为展现邵阳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窗口,塑造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形象。根据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对文物景点进行修缮保护和再现型保护,再现曹婆古井、爱莲古池、龙桥铁犀、铜壶滴漏、犀牛望月、西湖池等重要景点,恢复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古巷名,重现当年的文化氛围。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维立体旅游网络,打造5条主要游览路线,2个特色旅游区和44个旅游景点。

7结语

在邵阳市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我们采用“研究体系政策”的工作思路和框架,针对街区的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建立科学的体系,最后落实到公共政策上付诸实施。运用“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措施”的技术程序,即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现有模式的实践经验,针对邵阳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综合分析,把握规划的目标定位,确定规划原则和建设策略,继而通过建立保护和更新两大体系来达到延续文脉和提升街区品质的目的,最后通过控规文体和图则及保护导则以形式成法律文件对街区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4).

[2]张杰.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城市规划,1996(4).

[3]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城市规划,2004(10).

[4]祝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1(6).

[5]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阮仪三.平遥――保持最完整的中国古城.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

[8]朱自煊.屯溪老街保护整治规划.建筑学报,1996(9).

[9]石雷,邹欢.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从文物建筑到历史保护区.世界建筑,2001(6).

[10] 罗小未.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五水共导.品质杭州 下一篇: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