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导.品质杭州

时间:2022-06-29 05:46:34

摘要:杭州是一座江、湖、河、海、溪“五水并存”的城市,水是杭州的根和魂。在新的城市形态之下,杭州市提出从“五水并存”向“五水共导”转变的水域环境建设战略,并引导生态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建设。在一系列的实施举措中,2007年开始的“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是迄今杭州最大的水系建设工程,解读这项工程对了解杭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丰富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杭州;五水共导;城市空间形态;河道整治

Abstract:Hangzhou is the city of “five water co-existence”, which comprises the Qiantang River, West Lake, the Grand Canal, East Sea, and West Brook. Water is the root and the soul of Hangzhou. Under the new urban form, Hangzhou raised the new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aquatic area environment, which transformed from the“five water co-exist”to“five water co-lead”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bout space form of eco-city. In a series of initiatives, the“Integrated Regulation and Protec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River Project”is the largest water system construction project by far in Hangzhou, which started form 2007. It i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read the works, which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in Hangzhou, and rich the theoretical study about space form of eco-city in China.

Keywords:hangzhou;five water co-lead; urban space form;river regul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66-04

1杭州水系与城市形态依存关系的演变历史

杭州在其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依水而居、与水共存的城市。杭州地势大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部平原地区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分布其间,水系十分发达[1]。今天,在这一地区共有大小河道1100多条,总长度约3500km,其水域品类包括江、河、湖、海、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五水并存”城市(见图1)。自古以来,杭州城市发展就与“五水”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杭州的“五水”主要是指钱塘江、京杭运河杭州段、西湖、杭州湾海域和西溪湿地及其错综复杂的河道水系。由于当时钱塘江、杭州湾海域和西溪湿地还处于城市的边缘,因此在“五水”当中主要是西湖、京杭运河杭州段和城市内的大小河道影响着杭州城市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其中西湖的影响又是最大的。

杭州因西湖而有城,因西湖而成名城。杭州城池的雏形因隋代大运河的贯通开始出现,而城市形态的成型则始于吴越建都杭州。自吴越杭州开始,城市依湖而筑、赖西湖之水得以生存,东、南受制于钱塘江,西部受制于西湖群山和西溪湿地,始终在江湖和山体的制约之下发展的所谓“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形态延续千年不变。特别是元代以后,西湖经历代经营和名人颂扬,风景名胜逐渐著称于世,杭州城市因此也因湖而声名鹊起,成为东南名城。民国元年以拆除城垣引入铁路交通为标志,杭州进入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沿西湖的湖滨地因其景观优势和历史的积淀,遂成为现代城市功能的聚集区,并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西湖周边地带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最快的区块,在“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基本格局之下,以西湖为核心沿运河城区段向东西方向延展的所谓扇形团状的空间形态特征开始形成,也成为20世纪末叶杭州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前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见图2)

2新城市空间形态与“五水”的依存关系现状

2001年,杭州、余杭、萧山三地合并形成新的杭州行政区划,市区面积从合并前的683km2的扩大到3068km2,延续千百年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被完全突破。根据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将形成以“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为结构特征的新城市形态格局(见图3)。在这样的空间形态格局之下,城市形态与水系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西湖在空间形态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湖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城市形态的主要影响者。相对应的,运河城区段、钱塘江和东部的钱塘江出海口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显而易见。西湖及其周边的城市空间尽管依然保持着“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风貌,但更多地是发挥着彰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现代化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更多受到运河城区段、钱塘江和东部出海口的作用。于是,杭州提出以“跨越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姿态迎接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性转变,通过“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形态发展新战略,实现杭州城市空间形态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钱塘江时代历史性转变。

其次,在3068km2的空间内,原本约束在城区内正面临消失的五水共存的江南水域城市特色,由于有了更大范围内的河道水系的支撑,复兴的机遇获得重大的突破。在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有效修复和保护城市河道水系的有机结构,同时又能彰显水域环境的特点以塑造江南水域生态品质为特色的城市风貌,杭州提出了通过从“五水共存”跨越到“五水共导”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战略,这里的“共导”就是共同作用,引导城市新的空间形态。在实施五水共导战略的过程中,杭州首先从“河”入手。

3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和保护的重大意义

城景交融是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最具特色的特征。其中的景,就是镶嵌、环绕在城区周围的自然山体和五水与城区交融并存的格局,其中,密集的城市河道与城市生活交织在一起,不仅是构成城市景观特征同时又赋予城市生活生态品质的关键要素,更是杭州这座典型的江南水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重要骨骼。因此,城市河道水系整治与保护在近十几年间一直是杭州城市建设的重点对象,其历史的沿革见表1所示。2007年开始实施的“市区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是在实现五水共导、建设生态型城市空间形态这样全新的高度展开的建设过程,尤其值得关注。

杭州市区河道整治以1983年中、东河整治工程为标志开始大规模治理,至2005年已完成了三轮。第一轮从1996年至2002年7月,第二轮从2002下半年至2005年底,第三轮从2004年4月至2005年底,三轮共整治河道18条,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水流循环不畅,水生态恢复任重道远,水文化缺乏发掘,水景观单一呆板,水旅游有待发展,水岸开发规划滞后等问题。

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到2007年,在新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之下,杭州认识到在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同城效应的过程中,丰富的水域环境景观资源将具有重大的引领全局的作用。为此,杭州市提出从“五水并存”向“五水共导”转变的水域环境建设战略。“五水共导”的形成,将使杭州告别单一的“西湖文化”,而融江、河、湖、海、溪于一身。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再加上东面紧邻的出海口,这样一座“五水共导”的城市,将使杭州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之城”;同时,通过“五水共导”,杭州将打造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景观特色,以水为导引,推进同城联动发展,并整合自然丘陵山体的资源,实现特色鲜明的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形态。

4杭州“市区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实践

“五水共导”的战略使杭州舒展开了城市的骨架,而城市的毛细血管也开始得到精心的梳理。2007年初,为彰显“五水共导”城市特色,杭州开始全面实施“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这项工程对于杭州打造 “东方休闲之都”、改善城市水环境、建设生态市、构筑水上交通网络、缓解交通“两难”、圆老百姓“倚河而居”的世纪之梦、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施“市区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完成市区河道水网的贯通,突破“水位”的阻隔,利用市区河道水网,在形成水上交通网的同时,带动水上旅游的发展。杭州城区河道河流众多、水系水位多、闸坝多。城区内河道按地形趋势和降雨径流的流向分为运河水系和上塘河水系。各水系常水位不同,即使同一水系内,配水河道的水位与不配水河道的水位也不相同。由于水系与水位不同,不同水系及水位间要通过各类闸坝等水利设施相沟通。闸坝多,形成了独特的多水位水系的复杂平原河网。杭州市区湖、河、江、溪水位高低不一,河道之间水位落差复杂。要解决这一问题,实施中在充分保证防洪防汛、引水配水等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应该综合考虑景观需要,对现有河上的闸、坝、箱涵等建筑进行调查摸底、更新改造。通过对水上设施的统一整治,让人们在船上通过过闸、过坝、过涵,领略水城、水乡、水运的风貌。通过对河床、对桥梁、对船闸等水面和水上设施的整治,贯通“五水”,实现“五水共导”。

其次,河道整治需要突破“桥”的阻隔。杭州城区河道上桥梁众多(见图4),桥是体现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杭州城区河道上的桥梁大多是地面交通的要道,也是运河航道的通航要道。因此,河道整治过程中,要与桥梁整治相结合,以文化挖掘为依据,以中式桥为主,体现朴素、简约、精致。同时,将桥梁整治与桥梁的养护相结合,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将桥梁整治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使市民能在运河桥上行,桥下休闲、观光;将桥梁整治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桥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以此优化河道整体环境[3]。

最后,河道景观也是杭州城区河道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河道功能衰退,河道沿线空间散乱、分割并封闭,到处充斥着卫生死角且无景可观。通过河道整治,采取拆除违章建筑、释放被侵占的滨水公共空间、挖掘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提升构景元素品位、打造景观亮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还运河原有面貌,造百姓真正需要的公共空间,跨出还河于民的实质性步伐[3]。景观带建设中多个蕴含运河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化节点,也为杭州的水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以上杭州城区河道整治的工作内容,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自2007年开始全面铺开,确立了“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 的目标,坚持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和“以河道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发展”的方针,依据“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水开发、水安全、水交通”的评价标准,将291条河道分为4个整治等级,对不同整治等级、整治标准的河道采取不同的综合整治措施。

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亮点之一,是在沿河岸线或滨水区提供步行与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方式专用道,并以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为主干,加强水上巴士的发展,最终通过杭州四通八达的河网水系和滨水休闲交通体系形成别具一格的“水上巴士――自行车”绿色交通体系,为市民和旅游观光者提供一种全新、便捷、环保的绿色交通方式,实现“以水兴旅”、“以水观城”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托河道形成城市绿色交通体系,不仅能大大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而且能借河道更新推动城市休闲、绿色交通的发展,形成新颖独特的城市交通景观,实现交通与环境和谐,对于增强城市特色魅力,促进东方休闲之都与“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印象具有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通过“五水共导”的水上绿色公共交通网络,中外游客与市民能在船上欣赏新城与老城、主城与副城、城镇与乡村、居住区与商业区、文教区与工业区等不同的城市风貌, 泛舟品湖、赏溪、游河、渡江、观潮,在水上全面感受杭州“江南水城”的传统风貌和现代化都市风采。

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另一个亮点,是以河道整治为契机,带动河道滨水区景观规划和建设,给市民带来运河边的休闲空间,提升杭州城市品质。通过河道沿河地带的规划和再开发,将形成环境优美、空间开阔、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空间;通过河道沿线的贯通改造,将接通游步道、绿化带,架通桥下栈道,形成贯穿城市长达几十公里的城市绿色走廊和沿河景观线,市民游人可以在这集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心生态廊道穿越、游赏。营造河道两岸宜人的居住和生态环境,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文化品质和生活品质,使杭州真正成为休闲娱乐、生活居住的天堂[4]。

5结束语

河道水系作为城市宝贵的连续水域和开阔空间,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带来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和谐交融的效果。对于杭州正在实施中的新的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有效利用河道水系引导空间形态的发展将是一个创新的举措。杭州的河道整治实践,不仅可以彰显城市“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掘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资源优势,通过河道有机更新,构建独具特色、五水贯通的水上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与旅游资源网络,这在国内是首例,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马时雍. 杭州的水[M]. 杭州出版社. 2003

[2] 杭州市规划局网: www.hzplanning.省略

[3] 汤海孺. 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实例[J]. 浙江建筑,2008,25(8):3-4.

[4] 邵文鸿. 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综合整治问题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

上一篇:夜态城市 第11期 下一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规划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