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及未来演进趋势

时间:2022-10-29 11:05:48

商业银行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及未来演进趋势

【摘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机构投资者可以定义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为了特定目标,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和规定的时间内,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本文从从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角度、供给角度、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业务和作用四个角度读商业银行和机构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于文章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演进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关系;演进趋势

一、区分商业银行与机构投资者的概念

长时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服务业的主体和核心,但是最近一些年,由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业中的地位出现了动摇。

1.商业银行的定义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并经营其他中国业务,如结算业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由于它们不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所以,不属于商业银行的范畴。

2.机构投资者的界定

机构投资者代表小投资者的利益,将储蓄集中在一起管理,为了特定目标,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和规定的时间内,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在西方国家,以有价证券收益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各种福利基金、养老基金及金融财团等,一般称为机构投资者。其中最典型的机构者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投资的共同基金。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目前主要是具有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自营机构,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

二、商业银行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简述

1.从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角度来看

两者的关系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下,商业银行可以从事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业务如: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不可以从事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业务。与机构投资者差别较为明显。两者竞争关系较不明显。

2.从供给角度来看

从供给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是在全球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不能满足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因适应了金融体系完善功能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机构投资者的产生在商业银行之后,机构投资者通过自身帮助商业银行完善金融体系。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掌舵人。

3.从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来看

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资本市场说到底其实是一个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里,其实无非就是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养老金等等这样一些东西构成了整个资本市场的主体。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但是,有一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过程中也会放大它的风险。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是水和船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但是,有一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过程中也会放大它的风险。所以,我想最后概括一句话,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是水和船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从业务和作用的角度来看

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其作用: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法》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收付款及保险业务等。按照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机构投资者的业务及其作用:可进行各种创新、卖空机制的引入、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帮助机构投资者实现投资管理、分散风险、扩大服务。概括起来,机构投资者有以下几种基本属性:(1)集合投资的规模性。(2)代客理财的中介性。(3)投资运作的专业性。(4)股权投资的收益性。

三、商业银行的演变趋势

1.混业经营趋势

在各国金融法规比较健全、商业银行经营较为规范的前提下,发达国家的法律放松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相继放松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允许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商人银行业务,还允许其开办信托、保险、租赁、保管、咨询等多种业务,银行金融服务职能不断扩大。一些原本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的银行业现在已出现明显的综合化特征,尤其表现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结合上,如美国和日本的商业银行。

2.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并重归理性

创新一直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持续和原始动力。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金融机构创新过度所致。通过反思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可能会回归理性,即所有的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都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前提,充分提示和揭示风险,慎重地制定业务风险政策,使风险程度处于可控的状态。特别是会更加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拓展和完善资本有效补充机制,使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并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建立完整、科学的风险测量方法,应用完整科学的风险监控工具,科学制定风险控制参数。

3.资产证券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出现了证券化发展的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越来越多的被各种各样的证券融资所取代。第二,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通过把贷款资产转换为证券出售给投资者的方式来扩大资金的业务经营规模。银行资产证券化即银行将非市场化、信用质量相异的资产重新包装成新的流动性证券,亦即银行将贷款或应收款转换为可转让的证券的过程。

4.国际银行的并购与扩张风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加大。为争取竞争的主动权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开始出现了合并的浪潮。并购本身能为新机构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效益,一是节约成本;二是扩大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三是有利于风险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四是提高新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并借助于这种特殊地位享受中央银行或政府的特殊的照顾。但是,超大银行同时存在一些弊端。第一,由于银行规模巨大,其本身管理难度增大,此外,政府对其管理难度也增大。第二,大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强,有可能干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

5.经营模式趋于多样化

世界性金融危机不会否定或延缓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步伐,2009年也将是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加快推进的一年,但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外,商业银行的全能银行模式也将成为一种探索和探讨的模式,而在两种传统的综合经营模式之外,部分综合经营也将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

[1]齐树天,等.商业银行效率演进趋势及结构特征透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8).

[2]张五钢.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特征及其演进趋势[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2).

[3]金雪军,李红坤.西方商业银行监管方式演进趋势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4]孙晓玲.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2011(18).

[5]李东卫.国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问题、经验与借鉴[J].贵州农村金融,2011(4).

[6]虞红.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冶金财会,2011(9).

作者简介:刘通(1989―),男,现就读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金融工程专业。

上一篇:由繁至简――金融工具准则变革四步曲(IFRS9、I... 下一篇:浅议资产减值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