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10-29 05:12:33

新课标下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点尝试

语文教学自古以来就有炼词炼句的传统,现在新课标也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等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该回归到阅读的本体——文本语言的品味、探究,换言之就是应该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叶老先生也说过:“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可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见识少,眼界窄,阅读面不开阔,直接导致语感欠佳,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在考试中,阅读普遍得分较差。而阅读教学的核心正是语感的培养。不仅如此,缺乏良好的语感,不仅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在说写时也会东拉西扯,辞不达意因为听说是读写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感也是学好语文的墙基,培养语感是不可忽视的。当前,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的能力,已成为语文素质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也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那么,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吟诵、想象、品味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最有效的方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能解释,自晓得其义也。吟诵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当然我们还应做到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来,这才能领悟词句的精妙,理解文章的要旨。 如《黄河颂》的雄壮美、《斑羚飞渡》的悲壮美、《安塞腰鼓》的阳刚美、《观舞记》的阴柔美等都要靠表情朗读才能品味出来。还有如《海燕》,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便能悟出海燕的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等性格。欣赏古诗更要通过吟诵才能感悟出其中的意境。可见,朗读是基础,是前提;语感是领悟,是升华。

另外,语感的获得还须对课文的局部妙句进行分析品味。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不少佳句写得形象生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引导学生找出最欣赏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记得我上这课时学生情绪十分高,有的说:“我欣赏''一个老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理由是:这句把老城拟人化,形象地写出济南''山围城''的地理特征,突出了小山的可爱。”我接着学生的话茬发出感慨:“你回答得很好。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要是让你们写能想出这么妙的句子吗?如换成''济南城的周围都是小山,小山可爱极了!''你感觉怎样呢?”有的说:“语言不生动。”有的说:“缺描写,没文采。”接着我又鼓励他们以后写文章一定要写出形象生动的句子来,这才有文采。还有的说:“我欣赏''山坡上,……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叫你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因为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得很生动。”接着我又追问:“你能说说本体与喻体吗?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济南小山的什么特点呢?”此时学生很自然地答出:“作者写出了小雪点染下的小山很秀气的特点。”

我觉得这样让学生去品味,比教师单纯分析效果要好得多。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语句的感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循文、明象、悟道

王弼提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夫子强调“天下无象外之道”,“言以明象”,这些都指出了“明象”在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的“言”“象”“道”三者是密切相关的,“言”是“象”的形式,“象”是“言”的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应遵循“循文、明象、悟道”的规律,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最终获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能相应提高。

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遇到形象传神值得玩味的词句,便尽可能的启发学生思考,模拟角色,表现示范。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议演得是否逼真,提出优劣。我觉得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他们对一些描摹传神之词的感悟。如我上《背影》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有学生回答:“我认为文中写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等这些语句用得好。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年纪大了,步履艰难,行动不便,但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体现了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我接着说:“讲得很好,谁愿意表演一下呢?”学生很踊跃,其中一个男生示范时动作不到位,一个女生评议说:“''父亲''年纪大,身体又胖''两手向上攀,两脚向上缩''显得相当艰难,而他表演时''一攀、一缩''很快上去了,体现不出''父亲''年老力衰的样子,这样会削弱文章的中心。我进一步启发;”要怎样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呢?你来试试看。“结果她表演得非常到位。我觉得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揣摩、比较、分析

叶老说得好:“一篇作品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确是经验之谈。如《孔乙己》一文写孔乙己在酒店喝酒写了两次。前一次是“排出九文大钱”,而后一次是“摸出四文钱”。我就对学生相机诱发:“排”与“摸”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上讲台表演这两个动作。因表演得不是很到位,我又重新示范一遍。通过揣摩、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能调换。因为“排”刻画出孔乙己有钱时的得意神态,表现自己是个规矩人,分文不少;而“摸”则显现出孔乙己此时已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生活穷困潦倒的窘态。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环境揣摩比较、反复琢磨,才能发现作者用词的妙处,进而达到“意会”。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如以前我上《一件珍贵的衬衫》,文中的“我”舍不得穿总理送的衬衫,有一句写道:“每当我捧起这件衬衫”,我便启发:“文中的''捧''能换成''拿''吗?哪个用得好?为什么?”

开始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我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平时你对哪些东西是用手''拿''的,怎样的东西才会用手''捧''呢?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分别体现出人物的什么心情?”此时,一女生马上举手回答:“''捧''是用两只手的,表明了他对这件衬衫的珍惜,又照应了题中的''珍贵''一词;而''拿''是用一只手很随意的,显示不出这种感情,所以''捧''用得好。”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实践证明:这样一比较,不但能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感悟能力,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读写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接触某一事物时,要反复引导他们推敲这个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来准确表现它;当学生接触到描述某一事物的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仔细品味这些文字的精妙之处。这能逐步提高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使他们作文时也能写出一些妙词佳句,以利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既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触动学生想象力,培养语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抓住了语感的培养就是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平时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获取文章的精髓,领略文章的风采,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自古以来就有炼词炼句的传统,现在新课标也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等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该回归到阅读的本体——文本语言的品味、探究,换言之就是应该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叶老先生也说过:“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可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见识少,眼界窄,阅读面不开阔,直接导致语感欠佳,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在考试中,阅读普遍得分较差。而阅读教学的核心正是语感的培养。不仅如此,缺乏良好的语感,不仅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在说写时也会东拉西扯,辞不达意因为听说是读写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感也是学好语文的墙基,培养语感是不可忽视的。当前,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的能力,已成为语文素质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也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那么,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吟诵、想象、品味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最有效的方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能解释,自晓得其义也。吟诵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当然我们还应做到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来,这才能领悟词句的精妙,理解文章的要旨。 如《黄河颂》的雄壮美、《斑羚飞渡》的悲壮美、《安塞腰鼓》的阳刚美、《观舞记》的阴柔美等都要靠表情朗读才能品味出来。还有如《海燕》,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便能悟出海燕的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等性格。欣赏古诗更要通过吟诵才能感悟出其中的意境。可见,朗读是基础,是前提;语感是领悟,是升华。

另外,语感的获得还须对课文的局部妙句进行分析品味。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不少佳句写得形象生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引导学生找出最欣赏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记得我上这课时学生情绪十分高,有的说:“我欣赏''一个老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理由是:这句把老城拟人化,形象地写出济南''山围城''的地理特征,突出了小山的可爱。”我接着学生的话茬发出感慨:“你回答得很好。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要是让你们写能想出这么妙的句子吗?如换成''济南城的周围都是小山,小山可爱极了!''你感觉怎样呢?”有的说:“语言不生动。”有的说:“缺描写,没文采。”接着我又鼓励他们以后写文章一定要写出形象生动的句子来,这才有文采。还有的说:“我欣赏''山坡上,……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叫你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因为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得很生动。”接着我又追问:“你能说说本体与喻体吗?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济南小山的什么特点呢?”此时学生很自然地答出:“作者写出了小雪点染下的小山很秀气的特点。”

我觉得这样让学生去品味,比教师单纯分析效果要好得多。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语句的感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循文、明象、悟道

王弼提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夫子强调“天下无象外之道”,“言以明象”,这些都指出了“明象”在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的“言”“象”“道”三者是密切相关的,“言”是“象”的形式,“象”是“言”的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应遵循“循文、明象、悟道”的规律,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最终获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能相应提高。

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遇到形象传神值得玩味的词句,便尽可能的启发学生思考,模拟角色,表现示范。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议演得是否逼真,提出优劣。我觉得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他们对一些描摹传神之词的感悟。如我上《背影》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有学生回答:“我认为文中写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等这些语句用得好。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年纪大了,步履艰难,行动不便,但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体现了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我接着说:“讲得很好,谁愿意表演一下呢?”学生很踊跃,其中一个男生示范时动作不到位,一个女生评议说:“''父亲''年纪大,身体又胖''两手向上攀,两脚向上缩''显得相当艰难,而他表演时''一攀、一缩''很快上去了,体现不出''父亲''年老力衰的样子,这样会削弱文章的中心。我进一步启发;”要怎样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呢?你来试试看。“结果她表演得非常到位。我觉得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揣摩、比较、分析

叶老说得好:“一篇作品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确是经验之谈。如《孔乙己》一文写孔乙己在酒店喝酒写了两次。前一次是“排出九文大钱”,而后一次是“摸出四文钱”。我就对学生相机诱发:“排”与“摸”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上讲台表演这两个动作。因表演得不是很到位,我又重新示范一遍。通过揣摩、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能调换。因为“排”刻画出孔乙己有钱时的得意神态,表现自己是个规矩人,分文不少;而“摸”则显现出孔乙己此时已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生活穷困潦倒的窘态。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环境揣摩比较、反复琢磨,才能发现作者用词的妙处,进而达到“意会”。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如以前我上《一件珍贵的衬衫》,文中的“我”舍不得穿总理送的衬衫,有一句写道:“每当我捧起这件衬衫”,我便启发:“文中的''捧''能换成''拿''吗?哪个用得好?为什么?”

开始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我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平时你对哪些东西是用手''拿''的,怎样的东西才会用手''捧''呢?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分别体现出人物的什么心情?”此时,一女生马上举手回答:“''捧''是用两只手的,表明了他对这件衬衫的珍惜,又照应了题中的''珍贵''一词;而''拿''是用一只手很随意的,显示不出这种感情,所以''捧''用得好。”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实践证明:这样一比较,不但能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感悟能力,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读写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接触某一事物时,要反复引导他们推敲这个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来准确表现它;当学生接触到描述某一事物的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仔细品味这些文字的精妙之处。这能逐步提高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使他们作文时也能写出一些妙词佳句,以利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既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触动学生想象力,培养语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抓住了语感的培养就是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平时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获取文章的精髓,领略文章的风采,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运用之初探 下一篇:新课标下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思考与策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