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发兴趣的教学艺术

时间:2022-10-29 02:27:18

探究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发兴趣的教学艺术

【摘要】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在包括生物教学的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怎样才能把生物课上得生动有趣,以引发学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极大热情,这是广大生物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课题,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艺术

一、设悬念以激发兴趣

所谓悬念:就是让读者在读某个有设悬念方法的文章时越看越想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牵挂,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会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和欲望。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景,使其带有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比如:在高中教材的《的形成过程》学习完后,在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在雄性动物体内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但是在雌性动物体内的卵细胞却为什么很少呢?的体积为什么比卵细胞小得多?而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与动物的生殖器官有差异吗?……等等一系列悬念,带着这些悬念学生一下就能产生出激烈的想探索这些问题的欲望。

二、创情趣以荡兴趣

情趣:就是既有情又有趣。情,即情感,深厚浓郁的请感:趣,就是趣味、乐趣,绕有风趣:妙趣横生。教学的情趣,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1.从教材的潜在内容上去寻找教学的情趣。我们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精妙之处,去吸引、调动、激发学生的情趣。

2.我们可以从教师的内在因素去找寻教学的情趣。上课时,教师一定要事先进行内心情绪调整,到课堂教室内心要充满激情,用深刻而含蓄的情感、生动风趣的姿态、抑扬顿挫的语调、漂亮的板书设计及绘画技巧,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炉。

3.教师上课时,一定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内心充满愉悦、轻松,使其体念到求知的愉快,酣畅,继而就会体念到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欢乐、满足、成就感,从而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绪,这当中,首要的就是要把学生心理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欲望。

三、励求新以获兴趣

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意求新——求新意、求新解、求新知,永远保持一种内心的求新诱惑力,也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直接兴趣转化为意向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我们要善于在学生面前揭示每一种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激发他们在各种事物奥秘面前的惊奇感。教学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从内容安排和讲授形式上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积攒时为长久,积微观为宏观——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保持一种求新诱惑力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探发现以得情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心理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而突出,鉴此,教学的艺术性,就必须要表现在善于引导、培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得发现,求得探索,善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他们不断巩固和实现自己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在不断的寻求发现、探索中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良好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不断地享受探索、大仙的乐趣,就要善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敢于提出独到的、独特的即令是天方夜谭式的意见和看法。

五、质疑难寻乐趣

疑,指要经过努力思考、分析、推演,在智力的台阶上“跳一跳,才能摘下果子”的问题。通过激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对自己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自己去思考、自己动手做,一旦当他们想做或者做对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悦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又会反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布置的作业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太易和太难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难度适宜、很富启发性的问题才会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求得乐趣,极大地开发出智商来。

六、循规律保兴趣

任何事物都是受到一定规律所制约的,学生学习兴趣同样受到兴趣规律所制约。所谓兴趣规律,从心里学角度上来说,就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事物的未来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但难以维持,不利于学生培养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知识;间接兴趣理念性强,时间持久,有利于学生培养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知识,但是吸引力差,精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因此运用兴趣规律,促进两者转化,仍不失为最优教法的综合表现。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两种兴趣的转化,就需要努力通过教学刺激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当他们感到课上得有趣,喜欢这门学科,对生物未来产生浓厚兴趣时,直接兴趣就会自然地诱发出间接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上一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改革探讨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