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刍议

时间:2022-10-29 01:43:48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刍议

【摘 要】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本文通过面对当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阐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

【关键词】理论课程;生态道德;原因分析;教学渗透

马克思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1]人类从开始盲目地崇拜自然,过渡到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界当作提高物质生活和满足精神成就的征服对象,展开了对自然界的疯狂掠夺和肆意践踏,使人类陷入到不断升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之中。然而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理应有勇气承认过往对自然的无知,承担起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职责,谋取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生态道德教育旨在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持续发展的道德理念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塑造生态理性,自觉养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道德行为。现如今,面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平台渗透生态道德理念,对于反思问题的根源及探究解决的方法,是富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目的而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持续、科学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忽视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任何形式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作为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塑造良好的生态道德修养。我国生态道德教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积淀了一些经验,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从生态道德教育的范围来看,目前生态道德教育覆盖率较低,没有使所有的大学生都接受到生态道德教育。经笔者调查发现,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一般只在生物化学等专业开设,其它专业大学生鲜有机会接受生态道德的系统教育;即便是开课专业,也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讲授有关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科技研发和推广,很少从伦理学的角度洞察自然的权利及科技的价值。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狭窄和教育内容的片面,使众多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难以提升。

其次,从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生态道德教育方式单调,教学思路缺乏前瞻性。一方面生态道德教育还是处于传统教育阶段,教师多采取灌输式教育,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而且学生缺乏生态道德行为的历炼,使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 [2]另一方面目前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着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将人置于人与自然的互动共生的背景中深层解析,难以启迪大学生对自然权利的尊重和对自然生命的关爱之意识。

最后,从大学生自身素质来看,大学生现行道德观念中生态道德意识普遍淡薄。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多以自身需求衡量自然的价值,远离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3]的本真状态。其实马克思早已指明了对待自然的功利主义的必然后果,他说“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4】。正是由于生态道德观念、责任、情感、行为的失范,大学生身上出现铺张浪费的欲望膨胀、滥用技术的价值错位、奴役自然的审美缺失、蔑视生命的行为紊乱等恶果。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现状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滞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多种价值观念纷至沓来,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一时间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特别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上,西方工业文明所造就的富庶物质生活的表象,使得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中影响颇大,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功利主义思想广泛存在。

第二,从我国高校学科体系的角度来说,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阶段,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不协调;所以尽管生态道德问题日显其重要性,但受现今学科体系的制约,教育部未将生态道德课程列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使得各高校生态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总体目标和具体规划不明晰。针对非生物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各高校主要倚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是教师自发开设的该领域选修课来渗透;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如何架构生态道德理论体系的课程建设工作还有待深化。这样,囿于上述方面因素,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自然势单力薄,难有成效。

第三,就教学环境来说,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片面强调环境知识和环境法规教育而忽视生态道德教育,注重技术手段对矛盾的解决而忽视主体意识觉醒对问题的避免,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系统的科学的内容体系。二是在教育功能上,不少师生还停留在理论传承甚至是应试教育的层面上,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培养,没有把视野投向切实提高大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领域,背离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三是在教学资源上,许多高校都面临教学资源薄弱的尴尬,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且师资培养滞后,提高教育主客双方对生态道德认知的实践更是稀缺。在此种教学环境下,要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也就勉为其难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在自然界中实现人道主义这一理论。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大学生生态道德科学的理论基础,为生态文明指明方向。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已成必然趋势。

上一篇: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一篇:分子生物学中小组型和演讲型学习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