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原因探究

时间:2022-10-29 10:17:08

高职英语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原因探究

摘要:情感教育是关注个人心灵成长、内心体验的最贴心的教育,与个体生命历程、心理发育和生涯规划紧密相关。本文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内涵和高职英语教育所承载的情感教育任务,针对高职英语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探究高职英语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 情感教育; 缺失原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114-03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以提升人的情感质量作为核心教育理念,它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发展人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其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人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其内涵要求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理性方法、能与他人与社会产生共情的适度的情感体验、健康的心理。

笔者认为人的情感朝什么方向发展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所说:“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教育促其发展、成熟的过程”。

二、高职英语教育所承载的情感教育任务

情感教育的重要依据是人文资源,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文课程缺乏、文化陶冶不够,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缺乏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也使情感教育缺失了优秀的资源。

英语兼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英语教育的语言载体涉及中英文化之间的互融与对话,东西文明的结合与互补,许多语言材料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好恶情感和意图,这些特点赋予了其情感教育的功能,也使其承载着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任务。

在英语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对情感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顺应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情感教育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情感教育被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所替代

目前,高职院校情感教育发展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常被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所替代,或者被艺术教育淹没,缺乏独立性,也难以切实地碰触到情感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杨岚,2009)。道德、艺术、是十分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但并非情感教育本身:情感教育关注的重点偏于个人心灵成长而非社会需求,偏于内心体验而非外在表达,情感教育是最贴心的教育,讲求对知识传达的意义在情感上的接受,与个体生命历程、心理发育和生涯规划紧密相关。

(二)英语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被忽略

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情感,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加上科技快速发展和经济建设热潮的推波助澜,使得目前高职教育更容易出现功利与技术压倒一切,轻视情感教育与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趋势。

为迎合高职教育所强调的“技能”,英语的人文性被忽略,教师普遍成了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言语技能的培训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情感和心理的发展,造成了教学中情感教育长期空白的局面。

四、高职英语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原因分析

(一)中学应试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影响

(1)目前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表面看来是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仍旧是扎扎实实。学校工作围绕着各级考试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分数、升学率。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填鸭式教育、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等做法扼杀人的创造力,阻碍个性发展,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2)刚刚卸掉沉重的课业负担、经历过“魔鬼训练”般层层考试,终于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人文素养与健康情感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年学生视叛逆为时尚,以孤傲为个性,将冷漠当深沉,与父母、长辈的冲突,伤害同辈、同学甚至犯罪的事件屡屡出现,社会为之伤感:现在的孩子太缺少感恩之心、反哺之意。这些现象的背后,不禁让人们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对英语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职教育“重技能,轻情感”的倾向对英语教育的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英语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各种“等级考试”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过于强调“四会”技能的训练,过于强化英语学习的市场性,这无形中成了滋长青年学生功利性的催化剂:很少有学生从提升自我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的学习。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的现象。

另外,过于强调技能与专业,导致教师在英语教育实践中,缺乏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策略,缺乏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缺乏促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情感意识与能力。

(三)教师的情感素质亟待提高

情感素质是指以教育爱为核心成份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类型等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南通师范学院的丁锦宏博士、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等人对于教师情感素质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研究。

由于英语学科具有人文学科的特殊性,情感素质对于英语教师尤为必要。然而,英语教师同一般学科教师相比较在情感素质方面并没有得到专门培养,如果说有特殊之处无非是在所任学科长期教学实践中的琢磨熏染,增长一些人文学识,增强一点人文情味而已。客观上由于应试教育和高职英语的“工具性”、“技能型”定位与功利性的“市场效应”的影响, 英语学科像数理化一样设计编制严格的知识系列和教学程序,教师忙于讲解知识、解题释题,周而复始,简单重复,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结果,一方面导致教师的教学路子越来越窄,专业水平越教越低,另一方面导致教师的情感素质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特别是教师的情感能力和情感教育意识亟待提高和强化:

(1)教师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言语技能培训师角色的不断强化,模糊了教师教育者、引导着、促进者的角色。其结果便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情感和心理的发展。教师肩负的启迪思维、追求智慧和完善人格的职责就难以落到实处。

(2)忽视情感教育对教师情感能力和情感教育意识的反作用:教师教育者、引导者、促进者角色的模糊,阻碍教师情感能力和情感教育意识的发展与提高,严重影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情绪识别与情绪调控能力、与学生沟通和体验理解的能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受与理解,缺少心灵共鸣的沟通就很难产生相同的感受与体验,体验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在体验中感悟便是成功的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也直指师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性:“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教师的情感能力和情感教育意识决定教师对教育情感资源的挖掘能力。

英语教育载体里面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蔡运桂《艺术情感学》)。又如朱熹所说:“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要以精神去领悟,以生命去体验,以智慧去整合,继而形成精神构建、生命构建、人格构建,使学生进入语言学习最佳发展境界。

我们都清楚:“老师走多远才能带学生走多远”。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情感素质,直接决定教师对文章情感的体验、理解能力和对文章宝贵的情感资源的挖掘能力。忽视情感教育不利于教师情感素质的发展培养,局限着教师情感能力与情感意识的提高,最明显地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情感资源的挖掘能力上。教材情感资源得不到开发,不可避免地就会把文章内容“只作文字看”。教师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引领者,如果看不到教材情感的价值,又如何能激励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

五、结语

重视情感教育,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也是关注人的生命质量。知识教育让人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高职教育虽然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健康、正面的情感素质正是高素质的基础与核心。英语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不应再被忽视,重视情感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才能顺应“科学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3(9).

[2]韩 红.外语教学创新探源 语言交往之文化维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

[3]赵洪玮.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民族性[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2).

[4]杨岚.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2009(2).

[5]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上一篇:有关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浅谈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