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时间:2022-10-29 06:15:48

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摘 要: 学科课程生活化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的实质时有一段精辟的见解:“‘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狭隘的到广阔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标准》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

1.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疲倦。因此,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谜语创设引入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生活之中的年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日历有了新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学生却兴趣盎然。

3.生活中的数学,采用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体验成功。例如,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上时,关于长方体的特征,根本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课堂既充实又活跃。又如,教学“比一比”时,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再如,教学“统计”内容时,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需要保有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成人化的说教。

二、用于生活

1.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又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再如,学完“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这种教育的核心是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学了“小数乘除法”后,可以设计一节活动课“野餐”,要求在活动中安排好时间、车辆、食物问题和设计好采购方案。在这之前他们分组了解市场的食品价格、主副食品的搭配及来回路线的安排等问题,为活动课打基础。在活动课上,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的小主人,他们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制订方案,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情景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迅速理解与抽象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明白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真正了解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3.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体现了学习的价值。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学生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方逸.列举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17).

[2]逄亚楠.生活中学数学的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10).

[3]徐阿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J].小学教学参考,2008(29).

[4]李效宏.让孩子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02).

上一篇: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合情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