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 疏导 指导 倡导

时间:2022-10-28 11:32:42

引导 疏导 指导 倡导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的过程。而教学活动化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担负起正确引导,疏导,指导学生的多重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导师”,将成为教育教学的艺人。

一、引导学生阅读和质疑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使学生的体验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变阅读活动的主宰者为阅读活动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变越俎代庖、单向灌输为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促使学生阅读体验生成。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首先提出要求,并精心设计互动措施,让学生用“心”去读,在感受情景、建立概念、认识规律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互动,在逐步确认效果的前提下,调节控制学生的感受。其次,由于不同的内容阅读方式和侧重点不同,阅读时学生的感受也不同。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阅读方式要随阅读的感受而及时调整。当阅读到内容和已有认识基本一致时,可选择略读来加强认识;当阅读到的内容和前概念不一致时,可选择细读充实原有的认识;当阅读到的内容和已掌握的知识似乎有联系时,可选择精读来挖掘其内在的联系,并确认该联系是表象的还是本质的。告诉学生阅读概念时,先找出关键词,再透过文字含义逐步搞清意义;在阅读有关图像的问题时,先注意坐标轴的量,再分析这些量组成的规律,结合图像,让学生从数理的角度加以综合分析。最后,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先要提出一般层次上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导向和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加强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的阅读交流,来提高互动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想法,要从发展的角度去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衡量我们阅读成功与否,标准是看是否掌握了材料的重点,突破了重点,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水的压强”为例,科学八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水”有关液体压强的介绍,所占页数不多,而且还以“探究”为主,但只要善于动脑,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许多问题:(1)液体受到重力,所以对容器的底部会产生压强、压力,这是很好理解的。可是液体所受重力方向是向下的,为什么对容器侧壁还有压强呢?(2)压强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那么液体内部也有压强,如何理解呢?(3)压强计显示水的压强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压强计的U形玻璃管要用较细的玻璃管?用粗的是否可以?(4)压强计中用什么液体好,用水银可以吗?怎样向U形管中灌进液体?如果堵有气泡,如何排除?(5)做探究水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怎样保持金属盒在同一深度处?怎样就算保持在同一深度处了?实验结果与金属盒表面所扎的橡皮膜的表面面积大小有关系吗?(6)压强计两边液面高度差与什么有关?能否定量计算?这样问题,虽然不一定能圆满解答,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二、疏导学生的想法和看法

课堂是学法指导的主渠道,在众多信息融汇、信息传递反馈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根据不同知识动用各种手段围绕教学要求,展开各种形式的教学互动,力求使学生能勤问、多答、善辨,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纳入课堂进行交流,形成思维交锋、撞击,促使学生的思维反复发散或收敛,教师要及时把握教学动态进行导疑、导思、导向,使学生对具体问题完成认识体会理解应用的小循环。如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一节中教师可先提出一般层次的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建立电阻的概念,再重点突然实验1。实验1的方法是依据目的控制实验条件,重点是通过比较电流大小来反映电阻大小。教师可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在掌握方法基础上,完成2、3、4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认识: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此时,学生会出现以下疑问:“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由1V变为2V,通过电流也由1A变为2A。这段导体的电阻为什么还是1Ω?”“导体的电阻可能为零吗?”教师应一一作答。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既可加深对导体电阻的理解,也有助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一起讨论是一个基本方法。例如,讲“电流产生的热量和哪些因素有关”一节内容时。让学生先开始大胆猜测,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电压、电阻、导体的材料、导体的长度及横截面积、通电时间等。教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猜测。然后又组织学生讨论,去掉次要因素,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教师问:导体的电阻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问答: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电阻的大小。教师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是否还要考虑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呢?学生思考后问答:没有必要了。另一学生说:只研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关系就可以简化实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老师又问:假如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那么研究电流还有没有必要研究电压呢?有的学生说:没有必要,因电压确定后根据欧姆定律,I=U/R,则电流也被确定了,这样,通过学生讨论。最终确定了探究对象:Q和I、R、t的关系。

三、指导学生解题和编题

解题是运用知识、借助方法,对客观实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检查和提高是做练习的主要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做练习时,要通过教学互动,反复让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在审题上多下功夫,注意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和等效条件。(2)选择研究对象,注意题目中已知量、未知量。(3)根据题意列式。(4)解答要简捷、规范。(5)解题后要认真总结。特别强调解题后的总结是掌握技巧,提高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例如对力学中受力分析的总结,向学生强调:做力学的题目,往往要进行受力分析,而搞清施力和受力物体是关键,明确几个力和力的方向是基础。与日常生活的问题相结合也是解决问题的不可少的条件,如放在水平地上的皮球,受到几个力?现在把它移到墙角,(与竖直的墙壁接触),又受到几个力?而在电学中,应该对电路结构及其变化进行认真总结等。在总结中,还要进行适当地拓展。比如改变一下已知条件该怎么做,改变题设、数据又会怎样,加上一些条件又该怎么做,此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解题方法等。通过这些拓展,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

学生自主编题是巩固知识的另一种形式,会使学生在命题中掌握课堂知识,又体验命题成功的快乐,教师要积极加以指导、扶植。开始时学生还未掌握出题方法,教师告诉学生应以教材上的例题、习题作参考;编写过程中,注意细节,语言的规范等等。教师适时、适度指导,会使学生的思路畅通,而且能用所掌握的方法和规律去面对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四、倡导学生交流和评价

课堂教学中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供问题的同时,应倡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具体在教学中要注意:(1)多给学生一些语言表达的机会。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的训练,因此,不少同学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其语言表达往往不能切中要害,结果词不达意,如要求学生举一个具有动能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往往问答“汽车”和“飞机”,很明显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物体“运动”的特点,虽然如此,仍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2)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主体性一旦得到调动,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就具有多样性,作为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因为学生的答案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轻易否定。例如,一只标有“220V 400W”的灯泡,怎样才能在240v的电压下正常工作呢?学生答“串联一个电阻”,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串联一个电阻,串联一个电阻有什么用?学生答“可以减小电路中电流”,使电路中的电流达到灯泡的额定电流。应该说,学生的这个观点就很好,如果教师非要学生从“分压”的观点去问答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由“主动学习”又变为“接受学习”,也就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互动。(3)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更要关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以往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由教师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1千瓦时的电能可供“220V 40W”的灯泡正常工作多长时间?教师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其中一位同学:电功的单位用千瓦时,功率的单位用千瓦来计算时间得到多少小时;另一位同学:电功的单位是焦,功率的单位用瓦来计算得到多少时间。对以上两种解法,如果让台下的学生去评价并选出最优化方法其学习效果明显要优于教师去评价。同时,当学生在黑板上演算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你认为他的解法好吗?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你还有比他更好的方法吗?

总之,以导带动,以动促思,让我们牢记这样句话“善教者、善导”。

上一篇:古诗文背诵八法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