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工难”现象透析

时间:2022-10-28 09:38:53

企业“招工难”现象透析

[摘 要] 企业“招工难”的客观现实,给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劳动力供求关系。本文 通过对宏观经济因素、企业自身因素的分析,揭示企业“招工难”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表现形式,提出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改进招工工作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措施,以期有效地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为构建和谐企业、增强企业竞争 力服务。

[关键词] 企业招工;就业与再就业;工资福利;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14-03

[作者简介] 王 锋, 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企业竞争力。(天津 300191)

一、企业招工难已成为普遍性的现象

当前,无论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都程度不同地遇到了招工难问题,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很快地蔓延开来,已成为全国性的问题。

企业“招工难”现象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民工荒”,说明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在提高,反映了价值规律在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方面正在发挥着作用。对此,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一些观点却认为,现阶段农民工的转移就业遇到了新的阻力,影响了企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属于不正常的现象,力图从政策上寻找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来疏导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就业的渠道。事实上,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又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从城市回流农村就业,这是一种正常经济现象,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迈上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台阶。若不能把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分析透彻,而将移民与转移就业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

二、招工难的经济因素

导致企业“招工难”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些企业工资低、待遇差和国家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不断增长,这就加大了他们进城务工的成本,制约着进城务工的积极性。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第1季度对北京、天津、大连等20个城市的2000家企业的调查,流动人口数已经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8.9%, 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比重为74%,闽东南地区71%,长江三角洲地区59%,环渤海地区49%,中西部地区43%。2004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6024元,月平均1333.3元,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年均16729元,月平均1394元,而流动人口的工资依然是每月500~800元,有些地方甚至低于300元。[1] 而且,流动人员的工作时间长,在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更为突出。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存在,至今仍没有明显改进,“招工难”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自2005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据统计,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可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今年已有约8亿农民受益。[2]农业产业化和订单式生产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上涨,农业收益显著提高。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因此,当农业收益显著提高、农村经济逐渐好转而外出务工收入相对下降等比较利益变化时,外出农民工回流农村就业或选择工资收入更高的就业岗位就成为必然。

三、招工难的企业因素

招工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从企业层面的实际情况看,高科技的、知名度高的、有名牌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强的、经济效益好的、劳动工资和福利待遇高的企业根本不存在招工难问题。而竞争强度高的、劳动强度大的、技术含量低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资待遇差的企业,几乎都存在招工难现象。有的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保护条件差,甚至危及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有的只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忽视职工的生命安全,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劳动者人格得不到尊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依法缴纳保险,故意拖欠或克扣工资,职工的休息休假权益得不到保障。有的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在入党入团、评选先进劳模、聘任管理人员等多方面工作中对农民工采取歧视态度,客观上打击了农民工积极性的发挥,使企业失去凝聚力和吸引力。

与招收城市工相比较,企业招收农民工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增大。若这些问题解决不当,企业“招工难”就将进一步加剧。

1.衣食住行必须先行。招收农民工,必须解决吃住行问题,需增派专职的宿舍管理人员。过年节时,企业要解决员工返乡的探亲问题,甚至要派专人负责全程接送,以确保路途的安全,并保证按时返回。

2.需要同工同酬。在分配改革的基础上,打破城市工与农民工的界限,实行同岗同酬制度。若有的企业还存有工龄工资、房屋补贴等遗留的补贴事项,就会产生同工不同酬的错觉,极易产生分配上的矛盾。

3.工作的稳定性差。农民工极易受到家庭成员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年节假日的影响,工作不安心。尤其是到农忙时节,为缓解家庭劳力的缺乏,农民工普遍出现缺勤、集体请假或不辞而别的现象。

4.工作的流动性大。那些外出打工多年的农民工,已融入城市生活,社会经验丰富,各种网络关系已经建立,积极寻找更适合自己理想的或收入更高的职业,在同一个城市与几个城市之间“跳槽”已成为常事。

5.对收入与员工关系的敏感性强。在收入分配与员工关系等方面,最容易产生误解,若企业正式组织不能过细地做工作,农民工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结果会削弱企业管理的有效性,极易产生尖锐的对立矛盾,进而发生罢工现象。

6.安全问题突出。在价值观多元化和社会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下,一些年轻农民工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和抵制丑陋现象的能力低,极易上当受骗,甚至个别人还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处理婚姻恋爱关系欠妥,工作专心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人身伤害,遗憾终生。

四、招工难的启示

1.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城市工”就业时,只考虑实际收入与成本支出的关系,只要实际收入大于成本支出,就可以实现就业。而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不但要考虑在城市的实际收入要大于在农村的实际收入,而且还要兼顾在城市的成本支出低于在农村的成本支出,只有在这两项指标都趋于心理预期时,才能实现在城市就业。[3] 当需要实现心理的更高目标而现实情况又不可能达到时,农民工才会自动流向工资福利更高的企业、地区或回流农村。

2.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如今,许多企业将低成本优势作为其在市场上竞争乃至制胜的唯一战略,名义上的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真实的成本又使企业竞争优势大打折扣,原因就在于我国一些企业缺乏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低下,使企业的发展道路受到限制。这是企业“招工难”的深层次原因。事实证明,单纯依靠低成本战略,难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压力,我国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必须紧紧地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企业升级的速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空间,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技术进步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促进工农业现代化。农民工自愿回流农村就业,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已大见成效,农村的吸引力高于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青年就业提供了良好前景,农民工回流农村,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业现代化大有用武之地。农村青年就业流向,说明农村和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具有不同的吸引力,也是城乡现代化发展速度的试金石,“招工难”正好成为工农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助推器。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差别减小,农民就业与移民就会成为无差别的统一话题。

4.长期低工资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说明,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必然大幅度提高。一些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在无力支付高额的人力成本的情况下,不是破产,就是转入工资低价区。低工资绝不是我国的专利,我们必须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员工工资福利,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阶段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就业。特别是我国依然面临非常紧迫的就业与失业的压力,农村青年今后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就业,其文化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与城市青年就业一样重要。因此,农村青年应加强学习,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为实现理想就业而增添竞争资本。

6.劳动力市场要不断走向成熟。各地政府对农民工入城就业做了大量工作,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和歧视政策,建立了满足企业需求与实现农民工顺利就业的绿色通道。虽然这些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依然出现了“招工难”现象。这说明单纯依赖行政管理的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劳动力市场依据价值规律,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最终起自动调节的作用。

7.以人为本,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供过于求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在出现了“城市工”招工难和“农民工”招工难的两难问题以后,城市与农村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依然严重地存在着。这关系到能否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五、解决招工难的对策

1.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改善用工环境和条件。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依法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缴纳各项保险费,依法保证员工的休息休假,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标准。建立以行政、工会和农民工三位一体的监督检查网络,定期审查工资分配、奖励扣罚的合理性,并建立相应机制,努力化解影响企业安定和谐的矛盾纠纷。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定期公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与不同工种日工资的最低参考价格,并加强劳动报表和实际运行状况的监督检查。

2.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认真搞好有形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积极培育职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去引导、扶持、规范,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一条龙服务。企业应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入基地,依靠当地劳动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将招工对象的要求、身体状况、工资福利、服务年限、纠纷解决等有关事宜委托当地劳动部门具体办理,使企业招工工作从开始到日后的管理都能建立在可靠的组织保证基础上。依据农民工的实际状况和工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展业余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

3.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企业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动员所有力量,做好农民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这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应完成的任务。企业应关心农民工的生活、学习、工作、家庭、思想、员工之间关系,遇有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对农民工中的先进分子,要发展他们加入党团组织,接受党团组织的继续培养。将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允许他们参加年度“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的评选,大力表彰和宣传农民工中优秀分子的先进事迹。鼓励年轻的农民工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体育、科技、文化、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关心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组织文艺演出,收看广播和电视节目,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实行厂务公开,开展多种形式的国情教育和厂情教育,使其关心企业,树立同企业共存亡的信念。企业应经常分析农民工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对工作和生活的诉求要尽最大努力给予改进。加强健康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保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农民工解决问题,使其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

4.建立初级的社会保险体系。根据当前众多企业招收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农民工收入不高和自身固有的特点,强制推行现行的社会保险体系难度较大,极容易引起农民工的抵制。因此,在目前阶段,建立企业和农民工低额缴费或者由企业单方低额缴费的初级社会保险体系为宜,也容易成功。在此过渡期的基础上,可规定农民工在企业就业达6-8年后,必须纳入现行的全额社会保险体系中。有初级社会保险体系作缓冲期,企业和农民工都可以接受。同时,总结多年经验,打破地域限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初级社会保险体系也势在必行。目前阶段,要建立社会保险项目、缴费标准、待遇标准、基金调剂使用的“四统一”困难很多。但从企业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最简单的项目着手,分期分批,先易后难,有调研、有准备、有规划地实施,从而简化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由于流动带来的参保中断问题,并且,也能调动企业和农民工的缴费积极性。[4]

参考文献:

[1]苗苗.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对策[J].决策与参考,2006,(9).

[2]齐彬.我国明年起废止农业税条例 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EB/OL].中国新闻网,2005-12-29.

[3]鞠志萍.城市企业招工难的成因:民工荒实证考量[J].现代财经,2006,(8).

[4]鞠秋锦,邓卫华.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J].社会保障,2004,(11).

上一篇:劳动定价机制:企业与市场 下一篇:我国家族企业信任危机的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