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研究

时间:2022-10-28 09:16:20

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研究

摘 要: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时代全能型人才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可以体现社会价值,提升自我素养,有利于学校发挥助学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

一、高校勤工助学育人的必要性

勤工助学和以往高校资助穷困学生的政策不同,不是直接提供资金帮助,而是通过相关渠道帮助学生通过工作获得资金,由补充血液式的资助变成创造血液式的资助。[1]勤工助学是目前社会上最为主要的资助方式,它资助的内容并不是赠送奖金,而是资助学生获得参与工作和兼职的机会;不单单只提供资助渠道,也从自我帮助出发,这是目前高等院校及学生都很喜爱和认可的一种方法。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勤工助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发现,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勤工俭学,在最近几年时间才被高等院校和社会大众开始真正关注,所以完整的体系还需要加以完善和检验,解决研究角度少、理论性弱、成果不显著等问题。勤工俭学方面的研究,如果不进行全面细微的探讨和钻研,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有效的研究理论和方针政策,就很难符合当前国家的发展要求和高等院校培育国之栋梁的要求。

二、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所包含的内容

1.勤工助学是解困助学的重要渠道

勤工助学可以解决贫困学生某一阶段的经济问题,帮助他们承担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但是随着后续阶段费用的增加,贫困学生再也无力承担相关费用时,就不能继续进行深造。大部分学生为了努力完成学业以及缓解经济压力,只能参与兼职工作,但是兼职和学习会产生矛盾,最后使学习受到影响。[2]勤工助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也可以为其提供经济来源,完全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缓解了其经济压力,让贫困学生能够不被经济问题困扰,专注于学习和研究,并且在工作中树立自信。

2.勤工助学是励志育人的重要方式

高校推行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同时还可以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增加实践活动、社会服务、管理问题、职业规划等多项内容,给高校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内容。勤工助学活动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3]

3.勤工助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勤工学生是促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式,贫困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可以扩展自己的生活社交圈子,拥有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同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等,推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校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应遵循的原则

1. 以学生为本原则

勤工助学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特别是在管理中对学生秉承相互理解信任的信念。没有爱是不可能产生教育的,没有尊重也不可能产生有效管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尊重,这是非常重要的。我通过对高校教育的多年研究发现,以上这些需求正是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只有不停地获取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获得更高更好的需求,积极向上地追求目标,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成为一个独特的‘大写的人’,才可以拥有真正的生活和需求。”尤其是参与勤工助学的基本上都是贫困学生,所以,在管理勤工助学活动大学生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贫困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实际需求,把握贫困学生的内心。

2. 教育性、经济性、社会性相统一原则

高等院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这不仅是高等院校的育人宗旨,也是最基本准则,所以勤工助学也必须遵循这一宗旨,将以人为本的要求贯彻落实好。但是作为一项具有经济性质的项目,学生辛辛苦苦完成工作参与活动,只为了获得经济来源和实践成果,所以在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经济问题。与此同时,勤工助学使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成为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社会现实和内心理想相互交融的平台,提升学生交际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人。所以,在勤工助学管理和教育中,必须将教育性质和经济性质相互结合。

3. 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首先,高等院校对勤工助学管理必须要求制定规范的、有效的制度,比如说在管理的政策方针上和勤工助学岗位的分配上,以及实施过程中的要求等。其次,勤工助学的管理和进行必须参照高校的方针政策、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学生自身特性等多种情况来分析执行,必须灵活地进行创新活动,而不是只依照现有的情况进行管理。总之,在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必须坚持灵活性和规范性相结合,两者共同发展和进步。

4. 全面发展原则

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又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石。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进行全面发展,集中体现在教育全体性、教育全局性和教育全方位性三个方面。教育全方位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是坚持了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等院校的勤工助学管理主要是使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的、协调的发展,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提升素质必须依靠教育,只有学生拥有了实实在在的知识储备才能促进素质的提高,知识储备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且要将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既加强理论学习,丰富专业知识,又加强了社会实践。

四、强化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措施

1.转变知识观念

改变观念,融合职业规划,有助于推动高等院校勤工助学向经济实体进步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高校实践育人的效果作了更为明确的解释,而且说明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进行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生产服务、公益慈善、科研科技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实践育人的具体表现。各个高等院校要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开展课堂教学这两项工作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并且将理论学习和职业规划互相结合。位于我国西部的高等院校,更加应该积极进取,整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理清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帮助学生获取经济利益是非常有效的,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加强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所以,高等院校应该推行勤工助学这种方式和观念,促进勤工助学更系统全面地发展,发现勤工助学最有效的作用。

首先,要意识到责任感是很重要的,着重体现在会对自身的行为习惯做出引导。学生不仅要意识到上缴学费是一种责任,还要意识到学生享有得到国家和社会帮助的权利,以正面的态度去接受资助,正视自己,并且用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努力学习工作的成果来回报社会、国家和学校。其次,要对自己提高要求,树立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并在互相学习融合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素质修养,懂得感恩、懂得诚信。最后,要把内心深处的责任意识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贯彻到现实生活中去,贯彻到思想行为中去,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影响他人、帮助他人,让其他受资助的学生都能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营造和谐健康的环境。

2.强化组织管理

目前高校勤工俭学育人系统的构建,大部分依靠国家和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勤工俭学育人系统的构建当中,必须牢牢掌握特性、发挥优势、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负责、学生自助” 的保障体系,使勤工助学工作在顺利开展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

健全勤工助学的各项条例和规定,在管理中要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使勤工俭学得到有效的保障,和谐健康地坚持发展;注重提升教学的质量,积极主动地充实自己,关注国内外经济社会动态,高等教育改革情况和社会大众对教育需求的改变等问题,学习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指导意见,在教育的改革中完善自我,提高教育的水平和特点,尽力提高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真实效果,推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进步。高校在勤工助学管理中负责的内容是引导和实施,所以就应该通过培育人才、研究探索、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强功能的拓展、优点的发挥、体系的完善。高等院校要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坚定资助育人的宗旨,让勤工助学与培育栋梁之材良好地结合起来,加大勤工助学的推广力度,增强信息的交互和交流,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内容。[4]

3.提高育人层次

第一,要提高校园内部工作职务的水平。要提高职务水平,让勤工俭学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变成有机的整体。第二,开拓校内外的市场,使高校勤工助学成为未来高等院校能够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积极主动地建立勤工助学的市场化运作体系,拓展校外的市场以提升勤工俭学岗位的占有率,尽可能满足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的各项需求。第三,不断地推动建立勤工助学活动基地。高等院校所提供的勤工俭学的职位需要以基地为基础,产生更多的较为稳妥的助学位置,由此营造优良的勤工俭学的氛围,与此同时,为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提供新的尝试办法,为广大学生提供新的练习方案,这是今后高等学院勤工俭学发展的有利方向。高校必须将增强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目标,以扩大校园内外勤工俭学基地为目标,积极地与市场规律和需求互相磨合,有效使用勤工俭学基金,完善勤工俭学经济体系。

随着勤工助学体系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进步,我们关注到社会实践其实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勤工助学育人的功效是必须坚持探索和创新,也必须坚持一步步扩展和加强。参加勤工助学,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不易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积极运用情感、知识和能力,促使学生对现实生活有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将发挥巨大作用,高等院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也会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钟 军,郑晴晴,李 阳.基于实践育人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模式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陈玉洁.职业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优化管理[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6).

[3]王 晶.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对策思考――以全国部分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09, (22).

[4]许国彬,杨敏生.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与其济困育人功能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0(4).

上一篇:基于慕课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下一篇: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