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

时间:2022-10-28 03:10:09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

摘要:委婉语体现为一种语言现象,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通过对英汉婉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对英汉语言深层次文化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对英汉委婉语的理解和翻译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41-02

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较有代表性定义的是出自《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 [1]:委婉语是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Richards,Plat*编著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中,“Euphemism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is thought to be less offensive or unpleasant than another word.”,可见委婉语的两大特征:内容的禁忌性和效果的愉悦性。而不同的文化中的委婉语可能在本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在外国文化中就是禁忌语,这是在翻译委婉语时需要重视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对委婉语的翻译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以期达到正确理解和翻译委婉语的目的。

一、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

1.礼貌原则不同

不同的文化对礼貌原则的各准则重视程度不一样,因而由此而产生的委婉语也就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往中都注重礼貌,但实质并不完全一样。汉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本质是对“礼”的重视。“礼”在中国是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重要规范。“上尊下卑”和“鄙己尊人”是“礼”的具体表现。这种礼与西方文化的礼貌完全不同。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与人之间是基于平行的关系。所以,汉语表达谦称的“臣”、“仆”、“奴”、“鄙人”、“贱内”等等委婉语,在英语中却完全出现空缺,因为西方文化没有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礼貌原则。再如,当你请求一个西方人帮助时,他很可能会说“I’d be happy to.”,而讲汉语时,会用“愿效犬马之劳”来回答。可见,在交际礼貌方面,汉英文化委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2.社会地位等级观念的不同

西方文化中讲究人人生而平等,对等级和地位的高低没有特别的在意,所以英语中由于避讳崇敬的事物而产生的委婉语就不多。西方人认为神灵是高高在上的非人类能及,人类都是上帝创造的,因此这类委婉语在英语中就只有对神灵的崇拜。如:“God”的委婉语有“My god!”,“Goodness!”和“Good gracious!”等等。对于英美人来说,上帝(God)是他们的主宰,并具有神奇的力量。他们不敢直呼上帝的名Jehovah,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委婉词语。例如:Holy One(万圣者),the External (永生者),the Creator(创世纪者),the Maker (造物主),the Savior(救世主),0ur Father(我们的父亲)等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使汉语中的委婉语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名讳之说,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名目繁多的讳称,主要有国讳、官讳、家讳三种。所谓国讳就是要避君主、帝王的名讳,如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讳,把“正(zhèng)月”改为“端月”或读“正(zhēng)月”。唐太宗李世民忌“世”、“民”两字,“世”改用了“代”,“民部尚书”改为“户部尚书”或“人部尚书”。 官讳的典型例子是典故“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州官田登,为避同音“登(灯)”字,竟下令把正月十五“放灯”的习俗改为“放火”。至于家讳,人们一般不能直呼祖先和长辈的名字,到现在,汉文化中都还保持家讳。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称谓方面则要随便得多,没有任何顾忌,因此英语缺少相关的委婉语。

3.政治取向的不同

刘纯豹认为,英语中大多关于政治和军事的委婉语成了文过饰非的“化妆词” [2]。在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执政党害怕自己的政绩被对手指责,极力掩饰不足,因此大量的委婉语被使用,避免激起公众对当局者的反感,降低政治词汇的敏感度。如,西方国家国内的一些社会矛盾,如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风潮等也被委婉语掩盖了真相。劳资争端被称为“industrial dispute”(工业争端)工厂裁员被称为“downsizing”(压缩规模)。对于“穷”(poor)也很少说出口,而是用“the underprivileged”或“the disadvantaged”。贫民区换成了“inner city”或“substandard housing”。负债人成了“negetive savers”。军事上,美军把对伊拉克的入侵( invasion)说成是军事进入(military entry)或预防性战争(preventive war)。

4.情感价值观的不同

汉英文化在某些事物的情感取向上有较大的差异。有些在汉语不需要避讳的词汇在英语中却需要用委婉语。例如,在中国文化里,老人被公认为是知识阅历丰富的代表。所以,“老”在中国实际上成了智慧的象征。老人不惧怕老,社会也就不忌讳“老”字。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因此,在中国,“老”字实际上是资历高的代名词,如:老师傅、老师、老大、老总等等。这些“老”字并无特定的年龄内涵,而是借“老”字来表达说话人的敬意。然而,“衰老”却是西方文化忌讳的话题,英语较少用“old”,因为“old”这个词使人想到“不中用”及“晚景凄凉”。倘若与女士交谈,年龄的话题尤为敏感,有时甚至“middle aged”(中年)一词也会使人感到不悦。英语很少用“old people”(老年人),取而代之的委婉语是“senior citizens”。表示上了年纪的还有“advanced age,elderly,getting on in years”等等。养老院也被称为“nursinghouses”或者“Adults houses”等。

二、委婉语的翻译方法

委婉语的用法比较灵活,英语和汉语在委婉语的表达形式上不尽相同,为了避免在翻译中扭曲这些委婉语本来的意义,最好灵活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1.直译法

“直译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3] 一般情况下,在翻译中要尽量保留其委婉色彩,译者要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用词、结构力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形神兼备,忠实传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如:to go west(上西天),to go to heaven(上天堂),to go to a better world(到极乐世界了)。 这是英语里面关于 “ 死”的两个委婉语 ,在中英文化里,都有把 “ 死”比做到天堂去或者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因此这种委婉语在中英文化中都可以产生共同的社会联想。再如:The old man lay taking his rest after a life of bitter hardship.可直译为:这位老人含辛茹苦了一辈子,现在安息了。英语“take one’s rest”指“die”,而“安息”在汉语里正好也指“死亡”。

2.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语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4] 如果不能直译,且找不到合适的同义委婉语可供使用,就得采取意译的方法。例如:把用来替代unresponsive or comatose的委婉语vegetables译成“白菜”中国读者也会感到不知所云 [5]。 再如在野外游玩时,朋友对你说“wait a minute,I want to pick a daisy/pluck a rose.”那么他的意思是“等一下,我要去方便一下。”你如果真的等他给你带来一朵雏菊或玫瑰花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说的“to pick a daisy”或“to pick a rose”是“解大、小便”的委婉语。

3.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有时仅仅直译出本义还不足以传达原文的内涵,这时就需要加注进一步解释说明。如:“Harry used an Anglo-Saxon word.”译为:“哈利用了脏词”。(Anglo-Saxon在这儿是委婉语。就一般而言,英文中最脏的粗言恶语多源于古英语,因此得名)。“Anglo-Saxon”有两种意义:“公元600年左右生活在英格兰的一个民族”或“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最新修订版解释为“盎格鲁―萨克逊人”或“盎格鲁―萨克逊语”,英语就是从它逐渐发展而来的。有此加注,将其翻译为“脏词”,读者便了然于心。再如:

In the blue region,

A paradox was born:

The corn was full of kernels

And the colonel fu11 of corn.

( H.L.Menchen.1945.)

译:在肯塔基州出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怪现象:玉米上长满粒;上校身上也是粒 [6]。

(注:这首小诗中上校指的是农民。因为美国没有世袭的贵族封号,于是创造了一系列尊称来寻求安慰。“上校”最为常见。本文讽刺了名为“上校”实为农民的社会现象)上文中如果将“colonel”译成“上校”而不加注,读者就不能体会该诗的深层含义;如果直接译成“农民”,则令人觉得莫名其妙。

结语

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委婉语。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不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委婉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通用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加。英语不用有损于乘客颜面的“second class,third class”,而代之以“business class,tourist class”。同样,与之相应的汉语委婉语是“经济舱”。总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等等。在翻译委婉语时,不能望文生义,以免造成差错。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29).

[2]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556.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外语教育出版社,l980:92.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4.

[5]徐莉娜.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37.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96.[责任编辑 王晓艳]

上一篇:论博物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沿阵地 下一篇:“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