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

时间:2022-10-28 08:01:5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我见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猜想,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观察操作,明确算理

在学习数学概念、算理时,我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学具进行观察和操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达到自主明理的目的。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例1:34+2教学片段:

1.引导观察,感知算理。

先出示投影片,给出下图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①图中先出示几根小棒,再出示几根小棒。

②图中一共有几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

③图中“6”表示什么?

2.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①引导学生先摆3捆零4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如图)

②边摆边想,先把单根小棒(4根和2根)合并起来,然后再和3捆小棒合并起来,一共是36根小棒。

③根据算式尝试算理:34 + 2=36。

学生在观察,操作这一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算式,尝试口述算理:把34分成30和4,先算4加2的6,再算6加30得36,然后根据口述计算过程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先加个位数再与十位数相加,这样经过学生自主观察、操作、思考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明白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二、展示过程,自主探索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数的组成”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们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如在教学6的组成时,我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要分成两堆怎样分,要求同桌分法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

然后,让学生边议边摆,把这三种分法有规律地找出来,这为学“数的组成”打下了基础。

三、讨论交流,自主发现

在数学教学中,凡是具有正迁移效应的知识,应尽量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去发现新知,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

1.复习两位数加法的三条法则:

2.计算80+10、65+19、72+20

3.讨论交流

①计算两位数加法时,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

②以上三个算式中哪几个是进位的哪几个不是进位的,为什么?

③从已学过的加法计算中,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直接相加?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树立起只有在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相加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中去发现这种规律。80+10和72+20,学生很快会算出来。65+19把同学们难住了,主要是个位5加9,已满十,怎么办?根据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个位相加满十,应向十位进一的规律。这样的讨论,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知识的空间,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

四、开放教学,力求创新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实行开放式教学,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条件不全,学生补充。例如:有22只小船……还剩多少只小船?让学生看图讨论发现,缺少一个条件需补充,经看图后学生很清楚地补充第二个条件“划走了7只”这样这道题的结果就迎刃而解了。

2.问题不定,发散思维。对于相同条件,不同的问题也就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小华和小军跳绳,小华跳了28下,小军跳了40下……?显然这道题缺少问题,怎样提问:同学们各抒己见:

提法一:小军比小华多跳了几下? (用减法计算)

40-28=12(下)

提法二:小华比小军少跳了几下? (用减法计算)

40-28=12(下)

提法三:小华小军一共跳了几下? (用加法计算)

40+28=68(下)

通过多种提法的训练,学生发现提法一和二有不同的问题却有相同的算式。这说明“多多少?”“少多少?”都用减法计算这一规律。从而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