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待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

时间:2022-10-28 07:23:12

科学对待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

摘要:信仰离人们渐渐远去,大家的眼球都开始关注钱、权、利时,整个社会让人感到一种浮躁、功利的气息,人们的内心不再宁静,更多的关注了人与物的关系,恰恰忽略了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信仰,它是人内心的一种强大力量,它是一种超意志力。而超意志力所产生的强大动能,往往连人自己都会感到震惊。藏民的一步一叩首、基督徒脸上的那种喜乐,不都说明信仰只为愿意。

关键词:科学大学生信仰

当信仰离人们渐渐远去,大家的眼球都开始关注钱、权、利时,整个社会让人感到一种浮躁、功利的气息,人们的内心不再宁静,更多的关注了人与物的关系,恰恰忽略了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信仰,它是人内心的一种强大力量,它是一种超意志力。而超意志力所产生的强大动能,往往连人自己都会感到震惊。藏民的一步一叩首、基督徒脸上的那种喜乐,不都说明信仰只为愿意。

信仰,先信,后仰。信是平等,仰则是由低往高。它是指人们对某种主义、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寄托着人的精神的最高眷注和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当代大学生即将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能否正确认识他们的信仰问题,并科学深入分析、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意见,不仅对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

通过对西安周边地区10所大学的100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科学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绝大多数同学成才愿望迫切,对于职业目标确定趋于理性,就业观念趋于实际。然而,在整体状况呈现良好的状态下,出现了多种有待分析研究的新问题。

信仰有所缺失。部分学生对于信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认识浅薄,没有明确的信仰意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所动摇。调查结果中,有极个别学生无法接受共产主义理想,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无法实现。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然过时,无法指引当代大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与与时俱进的特点认识不够清楚。

信仰出现迷茫。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存在着困惑和迷茫。主要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深层次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没有全面的认识分析,以偏概全,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迷茫。

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色彩严重。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当今人们更重要的是追求物质生活,忽略精神家园的建设,出现信仰危机。

信仰多元化现象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中,既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非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有理性的信仰又有非理性的信仰,信仰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信仰中传统文化作用淡化。西安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于信仰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明显不足,对于其他时代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大多表现为不清楚、不知道,或者是认为其过时了。然而,对于未经肯定的当代网络文化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信仰的多元化问题。

2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出现,是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结果。只有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从根本上进行认识,为我们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在因素。信仰作为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主要形成途径来自于每个人内在的辨别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够全面、对理论知识不能积极主动的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势必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偏差以及对其根本的指导作用认识浅薄。面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不能全面、深层次的分析,容易对问题认识片面,归根到底是因为未能时刻保持理性的思维。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定局,面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多元文化,如果不能主动地对其进行取舍接受,学生容易受其影响。

外在因素。网络,在方便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同时,各种未经肯定的思想文化也被充斥其中,这将严重影响信仰形成期的学生形成正确、主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给大学生的信仰与价值观的形成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些年来,全社会在某些问题上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强调经济增长的价值,也容易造成学生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现状。

3 解决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建议

当今社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的创新,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时,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创新,在环境中塑造创新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信仰引领中,创新的教育思维更不可缺。

创新教育理念。教育的实效性高低,完全取决于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在学生信仰引领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将来自网络、社会等多个渠道的理念进行整合、判断,以期适应学生“口味”的同时,将其与主流信仰进行结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认同。文化在信仰塑造中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不同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交融,促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中占据的比重愈加低微,因此,在信仰引领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文化与主流信仰相结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认同。

创新教育载体。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经历了太多的老师,都要开班会、讲政治,久而久之,班会的作用被一降再降,学生戏称其为“开坛”,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悬殊之大,使思想教育工作者无法密切跟踪每一位学生,对其进行引导。因此,创新工作方式,已成为不得不进行的一项改革。信仰引领,可以充分利用QQ群,与学生经常性进行探讨交流;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创新方式的情况下提高班会实效性;可以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寓教于乐,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并接受主流信仰。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新形势下,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塑造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与人人成才观念,令信仰塑造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版,第659页.

[2]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1.42.

[3]佟东华,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

作者简介:张向飞(1979-),女,陕西凤翔人,西安文理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基于长沙医学院体育艺术类社团发展现状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出版行业高校教材营销队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