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传播社会热点事件主要伦理问题及措施

时间:2022-10-28 01:05:51

微信传播社会热点事件主要伦理问题及措施

摘 要:从微信产品的特点着手,剖析用户行为特征,并对用户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微信能够扩大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条件和原因,通过实例说明微信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传播的影响力问题,运用伦理学原理分析了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监管措施。

关键词:微信;行为特征;社会热点事件;传播影响力;信息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82-03

微信是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的为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目前已成为在智能手机中最普遍使用的应用,注册用户已超过6亿[1]。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的扩散与发酵过程中,微信作为相互沟通、活动组织的重要通信手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信用户群涉及不同年龄段和社会层次,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并被部分外国用户使用[2]。其之所以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与其产品特点和用户行为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微信产品特点及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一)微信产品特点

微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设备大众化。用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向好友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即时通信服务,除上述功能外,微信还提供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将各种信息按需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二是注重在强关系链之间的信息分享。微信跨越了运营商、硬件、软件及社交网络等多重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延伸至手机,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无缝连接,使移动终端成了新的社交节点。相比微博面对大量陌生人的广播方式,微信基于手机通信录、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和QQ好友等熟人关系圈子添加好友,进行点对点的精准沟通,并支持多人群组聊天[3]。三是帮助用户实现消息私密性和公开性的选择。微信好友之间可以进行相对私密话题的传播,传播范围和话题可以由用户控制,保证私密性。微信可以建立以行业、地域甚至是共同关注问题的用户群组,在用户需要的情况下,可以使其希望传播的相关行业问题和敏感问题在不同职业、地区间迅速传递,实现信息公开和的目的。四是具有强大的通信交流平台。起初,微信是一款手机通信工具,从免费移动短信开始,逐渐增加了图片分享、语音对讲、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二维码、朋友圈和视频通话等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通信和社交关系的管理平台。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微信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既可以单聊,也可以群聊,既可以和熟人聊,也可以和陌生人聊,带来了用户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五是拥有庞大的海内外用户群。2013年1月15日,微信就宣布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8月15日,微信海外版注册用户突破1亿,一个月内新增3 000万用户[4]。

(二)微信用户行为调查特征分析

微信的用户行为相比较传统互联网通信软件也有很大不同,一是微信用户更多的使用真实身份资料。据CNNIC网调查数据显示,65.80%的用户在微信资料中填写真实的所在地区,46.61%的用户使用真实姓名,35.34%的用户使用真实头像。真实身份的使用增加了微信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可信度。二是用户使用微信频率高、时间长。腾讯官方数据显示,微信的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据调查显示,有63.4%的被调查用户每天至少使用一次微信;71%的用户每次使用微信时长超过5分钟,37%的用户每次使用时长超过15分钟。三是微信具有众多免费功能。语音聊天是用户首选的微信功能,93.51%的用户使用微信这一功能,其次是发送图片功能,77.28%的用户使用这一功能。微信的到来,带来了免费的语音通话,免费的图片发送,这种方便快捷又免费的方式准确地切中了用户的需求点,这也是微信推出后用户量迅速突破3亿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方便用户及时获得感兴趣的信息。据调查,61.25%的用户是出于休闲娱乐等原因关注某公众平台,如“冷笑话精选”、“娱乐快报”等;41.9%的用户关注是为了获取生活百科知识,如关注“母婴与育儿”获取母婴和育儿的知识;40.86%的用户关注某一公众平台是为了获取时事信息,如关注“头条新闻”等微信,就会获得最新的时事资讯。五是用户关注微信信息类型。用户关注微信后会收到公众账号推送的消息,据调查研究,社会热点事件是用户关注最多的类型,42.29%的人关注名人明星类人员账号,借此更全面深入了解社会热点事件[5],其次是休闲生活类信息(36.12%)和新闻媒体(26.43%)等。

综上所述,微信已经成为公众进行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且信息传播及时性强、速度快,一旦发生社会热点事件,会通过微信迅速扩散。

二、微信在扩散社会热点事件方面发挥的作用

微信所和扩散的有关食品安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金融政策、房价油价、股市波动、改造搬迁、社会分配等事关衣食住行方面的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广大用户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些与民众利益紧密相关的民生事件很容易引起网民的参与,进而成为舆论热点。下面以微信传播“10・25温岭杀医事件”为例介绍微信在热点事件中所起的扩散作用与对社会的影响。

“10・25温岭杀医事件”发生之后,事件迅速扩散并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微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事件通过微信迅速传播扩散。事件发生后,事件通过微信被迅速扩散。27日下午,死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聚集在保护死者遗体现场的大量照片通过微信朋友圈等被大量转发,引发公众更多关注,特别是国内外医护人员的关注。其后,各地医院反对医疗暴力的游行抗议活动和对死者悼念活动的图片文字也通过微信广泛传播。二是事件通过微信持续发酵。表现为医护人员和公众通过微信组织各种抗议和悼念活动。医护人员在微信上发起签名活动,号召用户使用黑色头像,对死者进行悼念。10月28日上午,通过微信等方式组织的数百名来自温岭医疗系统的医护人员在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举行抗议活动,呼吁关注医护人员人身安全,杜绝医疗暴力;此外,医护人员还通过微信组织11月1日上午8点至9点举行罢工以示抗议。三是事件影响通过微信逐步扩大。事件发生后,有用户在微信上呼吁建立医院暴力“零容忍力联盟”;多家海外医疗机构通过微信组织抗议活动;正在悉尼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主席声援抗议医疗暴力的图片文字也在微信上被大量转发;包括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在内的多个微信公共账号,通过在微信上发表公开信等,对抗议表示支持。

总之,微信中传播的热点事件,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其中很多“热点事件”,短短时间内就有超百万的用户分享和评论。这些事件中既有涉官、涉腐、涉权问题的,还有涉星、涉富、涉法问题的,甚者部分一般性事件最后演变升级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微信已经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极易对社会舆论造成重大影响,对公众情绪造成不良引导,影响社会稳定。

三、微信在传播社会影响事件中所带来的主要伦理问题

随着微信这一信息活动的发展,人们获得和处理信息活动的效率和水平迅速提升,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微信活动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冲突,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正如莱文森指出,网络使“信息权利已经分散到数以百万计的电脑之中,其中很大一批电脑不仅接受信息,而且产生信息,比如网页、网址。总之,它们成了分散的中心,不仅是阅读、收听和收看的中心,而且是生产和传播的中心。”[6]在伦理学中,这属于信息道德范畴。

(一)道德观念的紊乱

道德观念的紊乱主要表现在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和泛滥[7]。微信活动为这些观念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在微信圈内,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或一己私利肆意传播事件、观点,而不必考虑任何规则和责任,大众在看了这些帖子之后普遍选择了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有些用户则仅仅出于“好玩儿”、“吸引眼球”的目的大量转发。而微信用户大多是年轻群体,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道德观念的紊乱。

(二)道德形为的失范

与道德观念的紊乱相表里,现代信息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不道德行为,导致信息活动系统的熵值增加,使信息活动系统充满冲突、混乱和无序[7]。在微信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信息垃圾。微信中传播的很多所谓社会影响事件属于人为制造的虚假信息,其目的可能是提升关注度、谋取私利或蓄意报复等等。比如宣扬某高官与某女有不正当行为,并贴出其PS的照片以此对某高官相要挟并索要钱财,尽管并非确有此事,但当事人大多选择破财免灾以息事宁人,以免事件无限扩大。这类垃圾信息不仅严重困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多时候还带有违法性质。

第二,侵犯个人隐私。在微信圈中,只要将个人姓名、电话号码、QQ号码、地址甚至照片、感情状况、收入公布,无疑,所有这些信息相当于暴露在了阳光之下,不怀好意的人可以轻易获取这些信息,从而使当事人的隐私权受到侵犯。与此同时,个人信息还可能被当成商品出售,比如某人在微信中发了一张自家未装修新房的照片,那么他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时间内接到某家装公司、建材零售商的推销电话,更有甚者,将当事人的这些信息加以渲染和编造,丑化为一个吸引眼球的热点事件。

四、微信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调控措施

鉴于微信在传播社会热点事件中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下大力对其进行有效调控。以微信活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要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有伦理规范相约束,更需要政府、社会及媒体等加以调控。

(一)运用信息伦理原则规范微信活动

第一,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从伦理的意义上说,自律是道德规范深化为主体的内心信念,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对己的行为进行自我限制、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活动[7]。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以微信活动为代表的信息伦理应更为注重“慎独”。微信交流大多属间接交流,没有面对面的传统交流方式为依托,这就要求每位用户要更加注重自律,另外,微信用户虽大多以实名注册,但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匿名用户,其发表的言论往往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对所致后果的承担意识更为模糊,所以更要加强道德自律。

罗尔斯指出,离开制度的正当性来谈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那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即使对个人真诚地相信和努力遵从这些要求,也可能只是一个好牧师而已[8]。在自律的同时,更要强调他律的重要性,即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进行规范,这就需要运营公司和政府等机构共同做出努力。所以,在微信传播社会热点事件活动中,应始终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

第二,坚持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以微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活动有其内在的价值属性,它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文化。为保证信息活动规范有序运行,首先要加强以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如信息加密、防黑客入侵、平台管理等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清除有害信息、保护用户权益,给微信等信息技术空间打造一个洁净的人文环境。

(二)运用政府、社会及媒体等力量调控微信活动

第一,积极回应,用微信监督推动社会监督。对于用户善意的提醒、有根据的评论和理性的建议等,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推动公安、纪检、监察部门对用户的疑问给予积极回应,用网络监督推动社会监督[9]。例如,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房姐龚爱爱事件等,这些事件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对社会造成了很大冲击。这些事件本身就足以引起社会“震动”,但如果这些事件经过微信披露与散播以后,党和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正确认识事件,而且在处理此类事件过程中能够秉公执法,人民自然会有正常的反应。但是,如果事件披露以后,在处理过程中,各级部门不是以事实真相为原版,而是相互推诿、编造事实或证据,那么网民肯定“闲不住了”,他们会集民众之智慧,擦亮眼睛,利用网络各种资源和工具传播、评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旦事件经过火上加油,就很容易引起严重社会骚动甚至导致恶性后果。因此,针对微信上出现的热点事件,有关部门应积极回应,用微信监督推动社会监督。

第二,坚决打击和管理不良信息和言论。有一些非法人员或组织借助微信造谣生事、煽动网民攻击党和国家制度的信息和言论[9]。在这方面,腾讯公司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过滤和排查;还有一些网站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随意散布黄、赌、毒信息,不良智力游戏,侵蚀人们的心灵特别是诱惑和拉拢未成年的孩子。针对此类信息,国家相关部门就要大胆果断地加以封堵、删除,及时切断“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依法进行追究和行业监管,并综合运用正面宣传、新闻、舆论引导、行业监督等多种手段和协同配合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反腐败不能一概而论且处理上要有技巧。针对微信上面所发表的“涉官”和“涉政府事件”,目前在处理时应格外谨慎。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深层次社会矛盾有增多之势,容易由小事而引起大事,很多事的处理不能一刀切,否则会引起更多的模仿效应。比如,同样是市民或农民在政府楼前集体下跪事件,因为某种原因要见某某领导,笔者认为处理此类问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一概而论且对公职人员采取就地免职等处罚,处理时要有技巧;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动网络立法有关工作,有效利用用户意见,积极开展反腐斗争。

第四,传统媒体要肩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在微信传播热点事件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要保持镇定本色,不应与微信用户一起为热点事件推波助澜。一般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代表正义的立场,有鲜明的政治特色,在报道热点事件之前,一定要敏锐地展开思考,努力鉴别事件是否应该报道以及选择什么角度和方式来报道,绝不能被热点事件牵着走,更不能加以炒作。很多热点事件是在传统媒体报道后才真正成为社会热点的,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微信上所谓的热点也只能在虚拟的空间里掀起一些浪花[10]。对于微信上出现的重大热点事件,电视等新闻媒体必须肩负政治使命,代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总之,微信已经是我们生活交流十分重要的平台,每天在微信上都会产生大量的“重要新闻”和一些“热点事件”。目前,如何引导微信用户积极地关注新闻和恰当地评论热点事件,应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

五、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微信具有强大的通信功能,并具有很大的商业发展空间。同时,微信作为人际间的传播有很大的正面效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还是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信正在走向国际化,也存在使国内社会热点事件国际化传播的可能性,因此,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规范和调控又发展为一个新的伦理学课题,还需不断钻研探索其本质和内在联系。另外,相关部门应合理利用微信等新兴媒体来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形象,并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对新兴媒体中不良信息和言论进行正确引导,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融合发展,以提升我国媒体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02(4).

[2]谢新洲,安静.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3(6).

[3]李燕军.微信的安全问题研究[R].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2013.

[4]刘颖.微信传播问题刍议[J].电影评介,2009(6).

[5]陈璐.刍议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影响[J].青春岁月,2013(3).

[6]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沙忠勇.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谭震.传统媒体如何借助微信扩大影响――微信的媒介功能及影响分析[J].传媒运作,2013(5).

[10]段丽莎,唐柏林.从热点事件看网络的舆论影响力[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10).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齐宁(1986-),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上一篇:论网络道德的发生 下一篇:历史进步评价标准中的“人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