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富豪为何难成善长仁翁?

时间:2022-10-27 08:20:47

古人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一旦离开人世,除了一副皮囊之外,所有的金银财宝一毛也带不走,因此卡耐基有这样一句名言: “一个人死时如果拥有巨额财富,那就是―种耻辱。”

比尔・盖茨公开表示不会给子女留下很多钱,因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巴菲特也曾说过,他不相信王朝世袭式的财富,只要给子女留下足够的生活费用即可。

很多大名鼎鼎的美国亿万富翁,同时也是著名的慈善家,而很多中国富豪为什么成不了善长仁翁呢?为何有的中国富豪舍得花天价陪巴菲特吃一顿饭,却不舍得捐―分钱?

这个问题争论已久,很多人把中国富豪的吝啬归结于道德修养、个人素质、社会风气等方面。比如,有的人认为,中国已有相当数量的先富起来的人,这些人,必须如何学习做富人,真正的富人应该以更高的道德自觉、更高的文化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来要求自己,也就是说,“赢家”有了道德自觉性才可能主动为社会捐献财富。

基督徒按《圣经》的教诲,为社会奉献1096的财富,而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均贫富”的观念。对于为何中国富豪很少成为善长仁翁这个问题,绝不能以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来看待。如果我们不去反思制度建设的缺失,只是片面地强调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恰恰是对个人权利的不公。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捐献至少一半财产,这固然有他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原因,同时还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在美国,联邦政府税法规定:富人们每捐赠3美元。联邦政府便会减免l美元或更多的税收,同时也会免去遗产税的征缴。不仅如此,税法还鼓励中产阶级、蓝领工人通过捐出一定数目的工资来免除自己的个人所得税。所以,美国人乐善好施成为举国风气,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法律的激励,而非道德说教。美国的税收制度极其严格,美国富豪们可以从捐赠中获得更高的荣誉和更多的实惠。投入慈善事业到底划不划算?让我们算算:卡耐基1917年辞世,距今93年,他的卡耐基基金会依然名号响亮。而卡耐基付出的代价是,将自己5亿美元的家产只留1500万美元给家人,其余的全部捐出。在他看来,用这笔钱“买”来百年历久不衰的“永留青史”,绝对是值得的。

美国富豪们不敢偷税漏税,他们乐于从事慈善事业不单纯是社会风气、、个人品质、道德教育的产物,也是制度影响下的产物,是整个制度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风气激励与司法鼓励并举的产物。

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社会基金,但大多是政府背景,对富人的吸引力不足,还常常传出摊派的嫌疑。激活私人慈善,要有法律激励、独立的民间背景,以及公开透明的基金管理制度。

在这些因素仍然有些缺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司法和行政层面来推动制度完善,而不是对富人空谈道德。有人说中国的制度缺陷在于偏袒富人,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中国富豪管理私有财产面临三大困难:一是目前还没有更有效的财富保值工具或构架;二是以现有的资本资产市场体系,没有收益能力稳定的资产配置和负有信托责任的经理配置来实现财富的增值;三是没有可靠的信用体系来实现财富的自由和放心转移。

手中财富的保值、增值和转移,缺少相应的制度性的保障,在这样的条件下,让富人大笔捐钱就显得十分空洞和苍白。

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道德说教的作用有限。积极推行私人慈善是必需的,但私人慈善代替不了制度与政策。罔顾制度建设,一味道德高压,等于以道德名义进行欺骗。中国富豪成不了善长仁翁,从根本上讲是制度建设和慈善文化的双重制约所致,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的道德问题。

上一篇:认识生命周期,预约终生财富 下一篇:成为“财女”的七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