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环节

时间:2022-10-27 12:29:02

中学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环节

一、对杰出人才培养问题的关注

2006年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我国“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杰出人才缺乏”。

2006年,总理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说:“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①

上海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1999年在《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建国50年,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是什么水平、什么素质,已经经过实践的检验,该出来的也该出来了,该冒尖的也该冒尖了。我在50年代当中学校长时培养的学生,现在也到了退休年龄,有什么成就也清楚了。当然,50年来,我们极大地普及了教育,扫除了文盲,也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和各级领导人员。”“但是,在众多的人才中,为什么没有涌现特别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甚至没有超过前辈顶尖人物的人才,如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聂耳、贺绿汀、陶行知、陈鹤琴,谁超过了他们?在国内没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缺憾。”②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问题,总理的焦虑,吕型伟老先生的感慨,值得我们深思。我国杰出人才缺乏的原因是什么?教育界如何为培养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二、师大附中人才辈出的回顾

北师大附中虽然是一所不大的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里,校园只有30多亩,但是,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人才和大师级人物:我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元勋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我国第一枚导弹的总设计师梁守,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孟少农,声学专家汪德昭、马大猷,医学专家姜泗长,数学家段学复、闵嗣鹤、田方增,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的陈遵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哲学家张岱年,经济学家于光远,文物鉴赏家史树青,文学家李健吾、林庚、颜一烟、刘厚明,交响乐指挥家李德伦,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著名播音员齐越、邢质斌,邮票设计家刘硕仁、许彦博,漫画家丁午,著名乒乓球教练傅其芳,作曲家麦丁,歌唱家叶佩英,导演林汝为、娄乃鸣,电影演员胡朋、向梅,摄影家王瑶……这样的杰出人物不下一二百位,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就有30多位。北师大附中知名校友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很多是领军人物,这确实是一个奇迹。类似情况在全国其他一些历史著名中学中也存在。北师大附中和这些历史名校的办学经验和成果,既是我国教育界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非物质遗产,它对我们探讨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天才发展离不开沃土

鲁迅先生1924年曾应邀来北师大附中做过一个著名的讲演,题目叫《未有天才之前》。他说:“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③ 鲁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杰出人才的出现,不仅需要“天才”,更需要“沃土”。

1922年,北师大附中校长林砺儒先生在就职讲演中指出:“从来对于学校系统的见解,大别有两种:一种是认定大学专门教育是教育之最高点,要达到此顶点,则不得不经过中小学教育。”“其实几认定大学专门教育是目的地,则普通教育毕竟不过是渡到目的地的一道桥。”“我想叫他做教育之建筑观”。“又一种见解认定教育是助儿童身心发展的。在幼年期,给以适当的初等教育,则身心发育至某种状态,接着又给以适当的中等教育。到了十八九岁,则身心又发育至某种状态,接着再给以大学专门教育。……这种见解我叫他做教育之成长观,是我所赞成的。”④

林砺儒先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基础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他倡导按照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实施“全人格教育”,提出:“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全人格的教育,是使学生活用其人格的活动力,来实地经验各种高尚有价值的生活。”⑤ 林砺儒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持北师大附中工作近十年,在这里他实践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其影响至今犹在。历史上北师大附中涌现出那么多杰出人才,应当说是林砺儒全人格教育思想结出的硕果。

天资聪慧的学生,什么时代都有,当今也不会少。但是正如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所指出的:“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⑥ “天才”的成长,需要适当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今天,我们既要认真分析社会环境、政策舆论、中高考制度和用人制度,也要分析学校、家庭、个人在教育中的思想、行为和方式方法,研究它们对杰出人才成长的影响。政策导向中弊病的存在,教育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倾向,都会使天才之苗难以开出天才之花、结出天才之果。

四、北师大附中是杰出人才成长的沃土

解放前的北师大附中,在黑暗社会背景下,仍能够激发起广大学生奋发学习、“科学救国”的决心。由于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聘请了高水平教师执教,同学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1.重能力锻炼、不重死记硬背

据钱学森先生回忆,当时北师大附中形成了这样的考试风气:“学生临考试是不作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七十多分,优秀学生八十多分。”⑦ 如果通过死记硬背获得高分,在同学中间反而得不到肯定。

北师大附中著名数学教师傅种孙先生提倡创新,他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

当时的学生没有考试追高分的压力,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读课外书、动手实验和外出实践。他们到郊区挖矿石、捉小动物做标本;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各种社团十分活跃。当年北师大附中的化学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钱学森在那里做过很多实验。不少后来成为大师的附中校友,像张岱年、李德伦、颜一烟、叶佩英等,都认为他们后来选择的专业是中学时代的兴趣所决定的。

于是之是北师大附中1944届校友,在班上文科拔尖,对理科就没有兴趣,常在上理科时偷偷看文学著作或看字帖。老师们对他很理解,视如不见,不去干涉他,考试时对他也比较宽容。如果那时老师逼于是之死记硬背那些他没有兴趣的功课,不知还会不会出现今天这位戏剧大师?

2.大师级人物教中学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钱学森的中学时代,众多“大师级”教师在北师大附中任教。校长林砺儒当时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系主任,他曾教钱学森伦理学;教师林琴南、钱玄同等,他们的学术造诣在国内首屈一指。北师大的很多优秀教师曾在附中任课,他们不仅有深厚的业务功底,而且不断把学科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像傅种孙、程廷熙、陈遵妫、闵嗣鹤、万方祥、钟善基、王焕勋、王策三、钱曼君、顾明远、陶卫、吴鸿迈、赵慈庚、魏庚人、蒋滋梅、赵忠心等很多名师,都曾在北师大附中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后来都成了大学的名教授。

当年,北师大附中不惜重金聘请名师。1912年至1923年,专任教师中留学日本和美国的有13人,占27%。1923年至1937年,超过3/4的专任教师毕业于北师大、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一所中学拥有这样强的师资力量在八九十年前很不容易,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

3.高中开设大学基础课

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流行大学基础课下移到中学开设,并把它做为选拔大学生的重要内容。开设大学课程的做法北师大附中八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像高等数学、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知识,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或单独开设选修课;文史哲等方面的课程更是广博、精深;外国语的教学标准高,培养的学生能力强,还开设多个语种。钱学森回忆说:“我附中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第一年觉得大学功课没有什么,因为我在中学都学过了。上海交大四年实际上就学了两年,考上了公费留学美国,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⑧

五、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中学

综观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出国学习和参加工作等各个阶段,虽然各有各的发展特点,但是,综合师大附中著名校友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中学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个人从12岁到18岁这个成长阶段,要经历青春期,从少年步入成年,身心逐步发育成熟,世界观和行为习惯,学习兴趣、方法和志向逐步形成。相对而言,在小学阶段人还比较幼稚,到大学阶段人又基本定型,中学6年的发展变化最大,可塑性最强,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将决定终身。杰出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抓住中学这个关键环节。

六、几点建议

第一,从政策的制定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应当不断加强对中学教育的支持。中学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杰出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学阶段主要是奠定人的人格素养和知识基础,培养各种能力和志趣,中学教育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第二,吸引最有才华又有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来中学任教,鼓励大师级人物、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来中学任课或开设讲座。建议中学设立正高级职称,并给中学教师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优秀人才担任中学教师绝不是人才的浪费,而是人才的增值。没有精英的教师,难以培养精英的学生。

第三,中小学学制基本稳定在12年,要合理安排这12年宝贵的时间。不要把中小学知识引向繁、难、偏、旧,使基础教育复杂化;不要让青少年为中考、高考耗费过多过大的精力,使中小学时代成为他们中考、高考的奋斗史。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给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认真搞好新课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大学部分基础知识下放到中学,让学生选修,并在大学录取时参考这些成绩,这有利于学生中学时光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上大学后更快、更自由的发展。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高考高招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发挥正导向作用。改革高考和大学招生办法,应与新课改的目标一致,促进创新人才的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对考生各种能力的考查,高考要避免鼓励题海战术和过重的课业负担,避免使片面应试得实惠。为特长确实突出的优秀中学生设立科学有效的特别录取办法,不求全责备。

第五,中学教学要避免死记硬背,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实践出真知,鼓励实验、实践、钻研、创新。评价中学的标准,要改变按分排队、追捧状元的错误导向。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正面教育。社会对人的评价也要重能力和实际表现,反对唯学历和学位论。

第六,在呼吁教育均衡的形势下,不能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高中阶段要认真研究“英才教育”问题。杰出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不能都拖到高中。要研究杰出人才在小学、初中阶段的成长规律,允许优秀学生初、高中连读,进行中学六年连续教育培养的实验。在提倡教育均衡发展时,防止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第七,大学教育是杰出人才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更应当重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果,而培养的过程可以因人而异、灵活多样。中学教育应当与青少年的成长密切结合,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兴趣相配合,重视教育过程,注意人才的早期发现与特殊培养,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第八,树立正确的“成名成家”观和政策、舆论导向,鼓励学生为国为民争做具有真才实学并取得卓著成就的杰出人才。

注释

① 《南方周末》2006年12月9日

② 吕型伟:《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

③⑥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选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④⑤ 林砺儒:《我的中等教育见解》,《林砺儒文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⑦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⑧ 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上一篇:国外英才教育考察报告 下一篇:自主彰显特色 特色成就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