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烟花”话教学

时间:2022-10-27 11:54:11

探究“烟花”话教学

校内的公开课,我执教五上《黄鹤楼送别》一课,我设计了“观景藏情――举杯话情――凝视含情――喷涌吐情”这四个教学环节,课上得如我所愿,学生体会较深,结尾处我组织学生在课文中画出与诗句相对应的语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我想问一下,‘烟花’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都瞪大眼睛望着他,齐声答道:“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他却疑惑地说道:“是吗?昨天,我在预习的时候,发现《小学生古诗必读》解释为:‘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这里的‘烟’,不是烟雾迷蒙,而是指柳如烟。”我心里一惊,此时已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情急之下,只好转移话题:“同学们,这位同学很善于学习,并且敢于提出疑问,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钻研精神。现在,我们不是正在网上开展阅读吗?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上网查阅,也可以在网上求助别人,因为上课时间有限,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解决,好吗?”

在课后评课时,所有的老师认为我这一做法不可取,因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甄别、确定;其二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待定。但我的观点是:自从2011年“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发展”省级课题研究以来,学生具备了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掌握了论坛发帖的方法。《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这一做法,不也正好符合《课标》的理念吗?所以,我邀请所有参与评课的老师,明天再次走进我的课堂。

第二天,我就以探究“烟花”为主题组织教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一位学生上台,利用班班通网络,打开论坛帖子念道:“《说文・火部》云:‘烟,火气也,即指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引而伸之,则凡是像烟一样的雾气等物,都可以称之为烟’。如烟波、烟柳、烟渚等,这儿的‘烟’指雾霭,‘烟花’应该是指雾霭笼罩,繁华似锦。”他说得头头是道,就像一位说文解字的导师,我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从字的本义探究”。

正准备表扬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一位大学生哥哥在QQ上是这样给我解释的。”她打开了自己的QQ记录说道:“柳如烟中的‘烟’,是个比喻体,而繁花似锦中的‘花’是个本体,将喻体‘烟’与本体‘花’并列,组成一个联合结构的词语,这在古汉语中很少见到,这不符合古汉语结构规律。如古人常以‘金’喻‘城’、‘汤’喻‘池’,可以说‘城池’,也可以说‘固若金汤’,但不可以说‘金池’或‘城汤’。虽然,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我赞成‘烟花’就是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意思。”我点头称赞,连忙板书“从词的构造探究”。

话音未落,一位学生上台打开自己的博客说:“我可以以诗为证,古人有将‘柳’比成‘烟’的,如白居易的诗‘柳色如烟絮如雪’;可以比成烟的绝不仅仅只有柳,如《宜都山川记》‘山岭忽有雾气,回转如烟’是指雾如烟;李白诗‘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是指碧纱如烟;苏轼诗‘簟纹如水帐如烟’是指帐如烟,《唐诗鉴赏词典》解释为‘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人的感觉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学生精彩的自主探究展示,引得听课教师给予热烈的掌声,我挥笔写下“从诗的运用探究”,并顺势小结:“李白在十里繁花的长江边上,与友人观景,本来够美了,加上这江边淡淡的烟雾笼罩,就显得更加迷离恍惚、妩媚动人,此情此景,怎么还留不住友人呢?诗人这样写,不仅再现了送别时的迷人景色,也烘托出这次送别浓郁的诗的气息。”学生再次吟诵古诗。

课下再聚,老师们纷纷赞叹学生。我反思到: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学习的课堂不再仅仅是狭小的教室,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构建一个真正以生为本的网络时代的和谐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

乐桥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领跑药物载体研究,推动抗肿瘤靶向药物研发 下一篇:体外循环中不同预充方式对小儿先心术后输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