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

时间:2022-10-27 04:47:30

高职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学中“生态共生”的基本思想,探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构建途径,如:建立专业共同体、强化校本培训、引领教师文化、实行科学管理、整合多种资源等,以期通过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共生效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发展 生态环境 构建途径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得到教育界公认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三个层面:一是专业引领,二是同伴互助,三是自我反思。这三个层面都是基于教师个体发展而不是群体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致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游离于群体之外,教师群体专业化变成狭隘的教师个人专业化。虽然也有同伴的互助,但也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没有从群体中获得帮助和营养,不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构建途径,以期通过发挥群体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分析

(一)“共生效应”及生态学概述

“生态”是指由生物及其周围所赖以生存的非生物构成的生存空间和状态。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明确提出生态系(ecosystem)这一概念,指出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种生物群体,同一群体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存关系,其中一种重要的生存关系是“生态共生”。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脆弱,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文迪实验室”从1901年到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的典型。生态学把社会看成一个大系统,通过研究各种生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各种生物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生态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主体专业化发展过程,是生态主体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中主体的人深刻影响的过程。生态学把学校视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通过系统内部主体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传递,实现系统中的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转向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三种取向:一是理智取向,强调教师知识的习得和教师技能的形成;二是实践-反思取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可以获得,而是通过反思理解自己的实践并不断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三是生态取向, 用一种整体的、情境的、关联的视角来看待教师专业发展,以更开放的视野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背景、合作和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虽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认识不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看法不一,但二者都注重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拥有,强调教师个人努力的价值。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娴熟,还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的发展和完善,而这些因素直接受到教师所在环境的影响,因而不能只从教师个体层面这一单一视角探讨教师专业发展,而要注重从文化的、组织的或制度的层面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恰恰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土壤,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及其文化和氛围,使得教师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获得全面专业发展得以实现。教育生态学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转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生态取向是对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的超越和完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助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途径分析

要坚持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就要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思想方法,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构建。生态学研究认为,人所处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大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和小系统,小系统是对人的发展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教师而言,学校环境就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小系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生态价值。具体来说,可以以下途径营造有利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建立专业共同体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超越了只从教师个体层面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单一视角,注重从文化的、组织的、制度的层面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将关注的中心从“个人化的努力”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提出了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理想。专业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在这样的教师团体中,育人是其组织目标,求知是其基本生活方式,平等、自愿、合作、对话是其基本原则。从宽泛意义上来说,它属于一种教师文化。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教师总是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是孤独的和隔离的,由于缺乏互动和分享,教师专业发展中弥漫着无力感和疏离感,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的今天,教育变革使得以往的经验越来越捉襟见肘,与他人的联系就变得必需。因此,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出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学习资源,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分享,创设了教师对话的平台,激发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改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可以让教师在良性生态环境中汲取专业发展的营养。

(二)强化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在校本培训中,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从校情出发,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有利资源,自主发起、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达成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相对于脱离工作岗位的教师进修,校本培训所构建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个人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促成了教师专业发展从人工情境到自然生态的回归,营造了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得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可以直接有效地转化为教育资源,更符合教育生态的动态、系统、平衡的理念。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可采用灵活丰富的形式, 如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名师引领、同行交流、教学反思等,同时搞好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为校本培训的开展搭建环境平台,加强学校的自主管理,以保障校本培训的深入实施,注重校际交流、与专家、社区、企业合作,创新培训形式,以保证校本培训的活力,使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凝聚教师,调动积极性的催化剂。

(三)引领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既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教师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建设一种合作的、和谐的内部交流顺畅的教师文化,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部分。成熟的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群体拥有共同的教育信念,具有一定的专业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文化和良好的同事关系氛围。作为教师文化的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和教师文化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教师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师发展自身和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因而,必须积极引领教师文化的发展,在具体的情境中,加强个体之间的协作,营造良某种教师文化,促进整个教师群体的发展与提升。

(四)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要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教师视为涌动着活力的特殊生命体,从生命的视角去确立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方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一是要给教师“松绑”,用更具人性化的标准去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让教师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修身养性、研究学问,得到长足的专业发展。二是要努力营造校园的人文的气息,领导思想解放,理念开放;教师志趣高雅,仪表典雅,;学生品德放心、学习用心、生活舒心且富有创造力。三是要创建学习型校园,把校园作为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场所,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其次,?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一是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树立科学的教师发展观,积极构建各类学习共同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发现并培养具有良好潜质的青年教师,促使其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三是重建教师激励机制,建立促进学校发展与满足教师合理需求的长效激励机制。四是建立能动的典型带动机制,注重培植典型,树立榜样,让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步上良性的专业发展轨道,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水平。

再次,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强调教师之间、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和需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目标,并能够营造真诚合作的同事关系氛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同时这种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育生态化的体现。

(五)整合多种资源

教育与其外部环境、教育内部各方面都处在一个复杂的彼此交织的关系网络之中,教师在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周围环境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支持和保障,周围环境资源的匮乏将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不同层面的共同体,如建立师校管理共同体,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专业化,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建立社会德育共同体,促进教师教育能力专业化,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持续发展能力专业化,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促进教师实践服务能力专业化。

结束语

总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积极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努力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接合点,大胆探索,认真实践, 促使广大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自主的轨道,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宋改敏,陈向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生态学转向[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7):49-52.

[2] 生态取向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信息化, 2006 (9):54-56.

[3]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模式培养[J].教育研究,2010,(8):62- 66.

[4]李静,何巧艳.论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8,(4):92-95.

[5]司福亭.论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37-39.

[6]潘瑶珍.以专业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0,(8): 83-87.

[7]黎荷芳.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 2011,(3):55-56.

[8]袁勇.高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价值、特征及构建策略.职业教育研究[J].2011,(7):12-13.

基金项目: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项目“生态共生高职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行动研究”(课题编号Y20122617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项春媛(1979—— ),女,浙江龙泉人,硕士,讲师。

上一篇:高职高专《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 下一篇:高职院校制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