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探讨

时间:2022-10-26 09:11:41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探讨

摘要:文章对大学语文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培养途径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如何通过大学语文的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中基础性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因此,对探索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与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具有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意义。这种探索不仅关系着高职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高职教育领地的生存与发展。

一、大学语文教育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语文具有德育功能

高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节选),它们往往通过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而传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教学时,通过学生阅读或教师讲授、渲染,让课文中的人物、画面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引起共鸣,让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熏陶、感染。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科学的材料、确凿的论据,通过严密的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表明自己的思想,因文释道,披文入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授业”“传道”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二)大学语文具有审美功能

人格的完善,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审美的训练。个性、人格、情趣,这些人性的因素,与文学审美的关系甚为密切。高职语文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其审美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的形式来实现的。那众多经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屈原、苏武、项羽、林黛玉和贾宝玉、阿Q、罗密欧与朱丽叶、保尔・柯察金……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使人得到美的愉悦。那些浸渍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着人们的情感。语文课文凝聚着各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意境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当我们欣赏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时,必然会获得更高更强烈的美,得到更大的愉快和满足,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提升、塑造与净化。

(三)大学语文具有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

高职语文中的文学形象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感知形象入手,经过体验品味,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极为活跃,心灵的空间特别开阔,可以达到“精鹜八极,心游万初”,“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激发。如《诗经・兼蔑》的教学中,我们给诗配上乐曲,师生一起忘情地诵读,在诵读中去感受词中那荡气回肠的氛围,旷远的意境,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思,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当然,文学教育也能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学作品中,感性与理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交互作用、密不可分的。高职语文课程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方面重任,它能从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出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让学生从中汲取奋起自新、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改革创新的民

族精魂。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文包含的人文精神

高职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素材已如上述,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素材。例如讲古文《师说》,可以拿廖沫沙的杂文(《师说》解)启发学生:在新时代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大家对《汉堡港的变奏》中的人物贝汉廷不熟悉,可以叙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口播放的贝汉廷船长的感人故事,把课文中人物的故事尽可能深入地开掘出来。又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林黛玉的出场,如果只按大纲的说法来教学,就会给学生心中留下一块空白。林黛玉的永恒魅力正体现在她是悲剧美的集大成者。《离骚》告诉我们追求理想是艰难的,但还要矢志不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廉颇蔺相如列传》、《岳阳楼记》告诉我们应以国家为先,以人民为重而后私仇;周敦颐告诉我们于恶劣的环境中要“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阿房宫》、《再别康桥》余音缭绕、韵味无穷,让人齿颊留香。

(二)通过读人物传记,寻找其中的人文精神

此类作品多记述人物成长、成名、成功的经历,这些人物往往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传记的阅读,可以明了主人公克服困难所依仗的正是人文精神。“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时,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这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所说的话,直至今天对学生仍然有很大的感染力,能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不少学生在读《拿破仑传》的过程中,知道拿破仑少年时代的困苦经历一直激励拿破仑勇往直前,无论他遇到什么挫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别人把时间拿去享乐的时候他却读了大量历史书与地理书,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指挥很多决定法国命运的战役,和他的这些阅读不无关系,……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永恒,照亮他人生的全程!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幻想,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苹萃学子是否可以从中汲取到榜样的巨大力量呢?

(三)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从读书中所获得的人文精神

无论语文课中解读文学作品也好,还是课外阅读,不应该是教师‘“独语”,而应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形成对话。教师满堂灌、填鸭式地“独语”,或者是作报告式地向学生陈述己见,这些不但无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而且将导致学生“失语”―在不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的课堂里,学生无法生发出真性情来,这样,高职语文的教学势必显得索然寡味、毫无生趣。惟有提倡群体性的讨论和对话―让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围绕着同一作品发表各自的意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才能在“和而不同”的交流中感受到作品的真谛。学生自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能力,在讨论中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引起碰撞,激发起共鸣,从而深化他们对人文精神的领悟,况且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验证人文精神内化效果的方式。

(四)借助写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文艺的读、写,是开启人的精神世界的钥匙,是人性的启蒙和觉悟。”写作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写作本身,而是与古今中外言语大师对话,吸收他们的睿智;听口头言语,是与形形的大众对话,体味百相人生;于是读者听者心灵与一言语大师的睿智和百相人生(外在的言语世界)会时不时地产生“激情撞击”,当读者听者选择纸笔与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伴随人对自身每一次发现,侮一次升华,矫一次顿悟,从而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这一个或这一次的倾吐,因此从心动到笔动到完成是写作者心灵的独白与个性的追求。在反复写作中,主体会不断地与自然、社会、古今启’语大师发生对话,会不断地吸取言语营养,会不断地激起提升自己的欲望.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丑陋并进而迸发出塑造新我的审美激情,逐渐地建筑出一个全新的自我精神世界,一个丰美的心灵世界,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上一篇:园林设计手法之回归自然浅析 下一篇: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及规避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