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信息

时间:2022-10-26 08:57:07

网络是信息

《网络星河》

网络像星河,这里描述了一种遍布全球的现象:速度,同时到处都有新的情况在发生。网络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这说法适用于“全球化”与“后现代社会”。

《网络星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是美国著名网络研究者曼纽尔·卡斯特的代表作。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卡斯特是最接近因特网的开创性哲学家。由于多年的职业习惯,这个评价引起笔者很大兴趣。在阅读之后,这里初步探讨一下该书的哲学意义。

卡斯特写道,“网络是信息。”这话是对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就是信息”的引申。当代媒介的主流,就是网络——文字魔术向电子魔术转换,从印刷符号到电子图象。文字从“观念性的感情”变成了图象或形象带来的思想感情,后者是寄托在一个新的精神平台上的。这是一个新的思考方向,由于引入一个新的精神平台而更具有革命性效果。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来自印刷文字——这个判断也许只适用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类。由于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对于智力的理解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信息时代媒介强调速度和多媒体,信息成为快餐似的“垃圾食品”,也就是用“泛滥的能指”之新鲜刺激代替了言之有理。媒介传达形式之发达与所表达的内容之凌乱无聊成正比。供我们消遣的,是一些与我们实际生活状态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八卦式”娱乐新闻。语言“作品”像洪水一样泛滥,我们却心灵饥渴。长此以往,将掏空我们的精神内涵。

人们为什么关心与自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八卦新闻”呢?也许是为了怜悯和嘲笑。人们在意的,是消遣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那引起感受的与自己是否有直接关系。我们面临一个内心想法死亡和垃圾信息过剩的时代。信息传播的能力发展迅猛,解释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下降,因为讯息变换的速度太快,而解释与分析信息,一要花费大量时间,二要做结论或凝固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信息不但速度奇快且五花八门,它将时间和我们的注意力拉扯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

就是说,“转瞬即逝”的问题将彻底打破以往的文明习惯。或者,尽管我们有很多时间,但却没有思考的时间。思考被速度更快的“下意识地判断”所取代。在我们的时代,潜意识或者直觉能力更为重要。智慧从冗长、逻辑、系统,变为简短、讲究节奏、富于变化、强调冲击力。在我们的时代,无聊的东西充满意义,这是一个“被人看见”或表演胜过一切的时代,一个不交流思想而只交流的时代。严重的问题在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的敏感性或性灵何在呢?当轻松愉快取代了悲剧意识,哲学还存在吗?不存在了,具有悲剧意识的哲学瞬间就将变成哄堂大笑的消遣。我们一直到死都不肯不让快乐停下来,人们从此只关注观点之外的印象而非观点本身造成的印象。

接下来的严重情况是,在我们这个“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的时代,公众对丑恶的社会现象已经有些“审丑疲劳”了。公众还来不及表示义愤,更加值得义愤的事情接踵而至,义愤转瞬即逝,并很快会被其他娱乐内容取代。文化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吗?似乎不会。我们的选择,在于其中哪种观点会使我们哈哈大笑。越来越少的人还在痛苦地思考: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要想启发人,诀窍是随意给事物想一个新的原因。网络新时代把一切没有联系的事物都联系起来,像“同步接触”的马赛克道理。一切事物是产生一切事物的原因,比如,新闻是娱乐,娱乐也是新闻。我们经常上网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浏览网页时,没有什么东西会必然尾随另一样什么东西而接着发生。事物的序列成为纯粹偶然的“累进式”连接,而不是因果式的。

网络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不仅仅在一个点或一个平面上展开,而是同时四处出击,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因果关系或起源于目的的关系,被大大淡化了,不再强调中心思想。网络好比一本这样的书,你从任何一页开始阅读,都不影响你的理解,因为用于构造传统因果关系的线性的或一维的时间观念成为二维的了。就像早上从梦中起来,似乎恐龙还活在那里——这是一种任性的共存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

单纯靠印刷符号性质的写作,已经难以引起公众的共鸣了。在网络时代,你先得在网络媒介(包括影视)上混个脸熟。如果他或她有一张电视上“大众情人”的脸,其出版的书就更容易畅销。有时我们想不到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原因,比如同样一句话,谁说的或在什么场合说,效果大不一样。大众越来越倾向于“愚蠢化”,他们几乎没有独立自由思考的时间和习惯,他们宁可相信娱乐媒介圈子里的明星,也不相信所谓“公共知识分子”。

网络像星河,这里描述了一种遍布全球的现象:速度,同时到处都有新的情况在发生。网络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这说法适用于“全球化”与“后现代社会”。它们是同义词,却并不表明民主或专制,因为一个专制的制度也可以是“全视觉”或“全图象”的。换句话说,民主与专制这样的字眼正在过时,它们行将被消解殆尽,就像一个新的精神时代正在出现,这个时代是娱乐的,没有是非的。或者说,随着民族与国家界限的淡化,一个根本不关心什么“主义”的时代正在到来。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在消失,比如出现了在旧时代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同性恋者的婚姻、安乐死——这些问题套用什么主义?

总之,一切阻止交往的墙都在消失,新的关系渐渐凸显,比如互联网的道德、性和文化一起成为消费的一部分。文化变为消费品的社会学含义,就像数字图像代替了印刷术一样,其意义未必一定是消极的。这可能是另一个时代的伟大复兴,被启蒙的思想史或者哲学史所掩盖了的人性真相:追求品位、鉴赏力和情趣的历史——它们是时尚和消遣,这个过程同样没有“主义”什么事,因为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义”,在当今世界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了。

链接

1、过度互联:互联网的奇迹与威胁

作 者:威廉姆·戴维德 著,

李利军 译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8-1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速度之快已经让人类丧失了反思的能力。由互联网催生的相互依赖使问题膨胀,并变得难以预测,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置于一片迷茫与未知之中。著名风险投资家、英特尔前高级副总裁威廉姆·戴维德深度解析过度互联给人类社会造成的不稳定状态,警醒人类防止过度互联的负面影响。

2、网络、群体与市场

作 者:大卫·伊斯利 等著,

李晓明 等译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1

过去十年来,现代社会中复杂的连通性向公众展现出与日俱增的魅力。这种连通性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包括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全球通信的便捷,以及新闻与信息(传染病与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与强度传播的能力。这些现象涉及网络、动机和人们的聚合行为。

3、预知社会

——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

作 者:鲍尔 著,

暴永宁 译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7-1

在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一件事又如何导致另一件事的发生?在人类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自然法则”存在?从托马斯·霍布斯和亚当·斯密,到现代交通流和市场交易的研究者,都在寻求解答。

上一篇:Approaches to Overseas of Output Are Increa... 下一篇:Yang Zhijun Tells the Story of Cam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