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区的运行实效探析

时间:2022-10-26 02:03:26

农业产业区的运行实效探析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正经历着从以粮食和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农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践中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发改委明确提出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部分学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然而这一改革在现实推行中却并不顺利。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对长期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相当有限,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竞争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推行还受到农村传统观念、种植模式、要素禀赋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良好的引导机制和带动途径来产生示范效应及拉动作用,而不是单一的企农合作。

如何应用适合我国农村现实的产业化路径把握当地的有利条件,形成规模经济与良性循环,是突破当前产业化发展瓶颈的关键。本文将以湖北随州三里岗镇的实地调研为基础,着重分析多主体、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的现实运行效果。

文献综述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最早出现于山东潍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以农户主为单一主体的农业运行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固有的缺乏竞争力的弱势:散户小生产难以满足不断丰富的市场需求,落后的营销无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等。于是,“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构想由此产生。

一般认为,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一种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通过集中农民力量,形成具有实力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可以解决农民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形式,参与主体涵盖企业、农民、合作社、供销商等,但就实施情况看,龙头企业带动型占到了近50%。客观说来,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虽能快速帮助农产品打开市场,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以技术推广为例,邵喜武、郭庆海认为,农民的致富心理、保守心理、求稳心理、从众心理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不均,是阻碍技术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相应产品的主要困难。同时,龙头企业大都带有靠政府扶持的特点,也会导致市场效率缺失。可见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方式还过于单一,隐藏在体系之下的利益分配、人才引进、技术推广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郑风田、程郁认为,中国这样一个以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国家,仅仅依靠纵向产业链的联结和整合是难以实现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并由此提出了“农业产业区”的发展模式,即在农业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围绕该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区。

上述学者对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条件、发展途径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较为清晰的论述,并提出了立足于资源优势,高度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区”模式。本文将从实证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区”方式的运行效果,以补充其在理论上的论证。

三里岗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香菇产业发展规模

随州市三里岗镇是较为成熟的香菇生产及加工出口地,拥有香菇生产加工企业约40家,全镇从事香菇产业1万余人。其中,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5家,香菇年产量4000吨,年市场交易量达6000多吨,年交易额4亿多元,年出口香菇4000吨,创汇3000万美元。除占据香港市场70%的份额外,还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香菇产业运行的具体模式

三里岗镇的香菇产销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由农户负责生产,中间商与企业进行收购与转卖,而深加工及最终的出口则由大型企业进行。当地香菇产业化的主要模式有: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该模式指以公司或企业为主导,以其对农产品的加工、运销为龙头,以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中心,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此种模式最常用的联结方式为合同,农户只负责根据签订的合同进行生产,公司负责产品的销路问题。

三里岗镇有一大批类似“裕国菇业”的大型香菇加工出口公司,它们从农户和中间商处收购香菇并加工出口。2002年打开国外市场后,这些企业为香菇找到了强大的需求,解决了农户寻找市场的难题。但这些超大规模的公司在实质上与农户的包产包购联系已经较少,传统的“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在这里已渐渐退却。

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该模式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专业化生产,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同时由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提供资金支持。其优势是打开销路,不断引入商机,使农户产品避免中间经手而尽快进入市场,增加利润。同时专业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效率,有助于农业集群形成,产生规模经济。

三里岗镇有一个较大规模的“香菇交易市场”,每逢旺季便能吸引各地收购商、中间商及企业。农民可以将自己种植的香菇直接拿到市场上出售,在透明的市场交易中得到合适的卖价,并根据行情调整自己的种植规模与品种,具有较大的自。

主导产业带动模式:

指各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组织产业群,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该模式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特色的形成,尤其是基础较为薄弱的贫困地区,可以借此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打开市场。

随州市的地理条件适合菌类生长,现已形成农民家家种香菇的盛况,素有“菇乡”美称。发展初期,香菇只是由散户分散种植,逐步引入技术后全面推广,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极大地扩展了规模,2011年上半年,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已居全国首位。

合作经济(中介组织)带动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向农民宣传、教授农业技术,推进高产值、市场预期好的产品发展。一旦形成规模,即可能发展为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兴主导产业,同时知识外溢有利于当地整体农业技术水平提升。

三里岗镇吉祥寺村香菇板块基地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首批入社的二十三户菇农户均出资一万元,总额二十三万元。合作社的建立加强了农户间协作交流,提高了菇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以上四种香菇产业化的典型模式,都是在三里岗镇在实际生产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当地已经形成了对其特色产品――香菇(食用菌)的产供销的一体化产业链体系。农业企业不再是单纯线性的经营全部产销流程,而是更具强调分工与专业化、规模化的特点。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等形式与原有的企业带动形式共同建立了多网络交叉的“农业产业区”。

三里岗镇农业产业区的运行效果分析

一、生产要素分析

第一,资本供给更为充裕。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所有投资、生产、销售活动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运转动力。在过去二元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在农村大多实行“只存不贷”的运作方式,将农民的存款吸收后投入城市运作。这种“抽水机”式金融体系,反映了商业银行“惜贷”的现实。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普通农户贷款过程依然复杂,加上农民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没有土地所有权或足够的财产,他们在银行的贷款很难成功,大大限制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三里岗镇的“农业产业区”在金融方面则显出一反其他地区的活跃。借农村小额贷款的推行,农行、农信社及汇丰村镇银行相继开展了“企业+农户”的贷款模式,让企业为农户担保,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担保难、风险大的障碍。以吉祥寺村为例,每户都有“贷款证”,只要信用记录良好,村民最快可以在一天之内办到贷款,大大提高了效率,使他们能及时把握商机。同时,吉祥寺村以香菇生产为依托,成立了十三个农民联保小组,互相担保,利益挂钩,节省了商业银行的贷款监督成本。

可见,农业产业区内单独弱势的农民个体通过与组织结合,加大了得到生产资本的能力。这里的组织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农民自己成立的合作社,从而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扩大农民的生产可能性。

第二,劳动力质量得到提升。

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对农业生产都有重大影响。传统生产环境下,农民少有获得新技术的机会,并且害怕承担变革风险,因此大多沿用以前的生产方式,效率提高十分困难,同时积累了众多剩余劳动力,形成农民工大潮。

农业产业区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创造了可能,同时从结构上改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三里岗镇,农民可以选择种植香菇,也可以从事收购行业,更可以进入物流、包装等公司,劳动力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得到了质的改变。调研中发现,虽然当地耕地不多,但大多数家庭的青壮劳动力都留在本地。生产技术的提高真正产生了了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可以脱离农业,进入其他产业发展。相比于湖北省一些农村严重的“三八六零”状况,随州地区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第三,产生技术创新动力。

熊彼特指出成功的技术创新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技术对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农业领域,新技术的推行往往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相比于单向的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区更有技术创新的可能。

在传统的农业企业产供销一家包模式下,企业需要承担巨大责任,生产流程较长,一旦出现问题,整个产业体系从生产到销售都会受到巨大威胁,引入新技术的风险很大。而农业产业区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化,单个企业的变动并不会对整体有太大影响,弱化了风险,同时加大了行业内竞争,增强了组织引入新技术的动力。

过去三里岗主要以花菇、香菇、木耳种植为主,随着合作社技术指导、企业培训的进行,当地农民渐渐扩大了种植范围,开始尝试一些稀有的、市场销路更好的菌种。一些组织通过定期请专家教授前来指导,解答农户疑问,产生了良好效果。

二、产业发展角度

第一,完善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往往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兴起,例如物流、包装、深加工等。三里岗虽然是一个农业乡镇,但其收入来源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种植利差,更多的是转卖、深加工与出口得到的利润。当地有许多纸箱加工厂、物流配送中心,节省了运输费用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随州香菇的整体竞争力。与之相伴的还有餐饮、服务行业的兴起,以满足在香菇旺季流动商人的需求。

第二,细化分工节省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传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中,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引起管理成本的增加,从规模经济转化为规模不经济。将各个生产环节分开给不同的企业负责,能得到比原来更高的效率。

当前一些大型进出口公司,最初都是由在吉祥寺村收购香菇发展而来的。随着规模扩大,他们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进入加工领域,在国外市场打开后,一些大企业开始主营香菇出口贸易。他们不再从农户手中收购香菇,而是在中间商中选择,负责深加工与出口。这个变迁过程较明显的反映了市场发展的不同程度与分工细化的对应关系,说明农业产业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自然趋势。

第三,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

农业产业区中,每个生产环节都包含许多处于竞争关系的企业。他们的聚集不仅使信息、技术流通得更加频繁,带动了整个地区的业务水平,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单一的农业产业化则难以实现的。

潜力巨大的香菇产业吸引了大量企业投入其中,厂商数量的增加提升了行业竞争强度,在优胜劣汰中不断更新技术提升服务质量。行业规模的扩大也提升了该地区香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迅速占有国内及国外大份额市场。

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村地区资金要素仍然吃紧

作为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资金是农业产业化推行的重要条件。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固有的高风险性,及农民本身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少有能力提供有效担保并及时获得贷款。尤其在落后地区,银行的惜贷倾向更加明显,形成了发展滞后与贷款困难相互加强的恶性循环。

二、政府过度干预降低市场效率

现实中,农村地区大多先发展农业产业化,在此基础上再扩展到产业区的建设。而许多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因为迫切发展当地经济的愿望,出现政府指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的情形。即由政府选定一个他们认为发展潜力良好的产业,提供部分技术并鼓励当地农民投入生产。而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这其实是政府取代企业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体现。

三、企农关系有待改善

“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中,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是关系这种合作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由于企业具有比单个农户更强的经济实力,会出现企业过多占有其共同创造的财富的现象,同时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农户违约破坏双方合作的情形。双方观念的冲突、分配机制的不成熟、约束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降低了两者合作的成功率。

四、成熟期部分“企业+农户”成为空壳

前文已经述及,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时,原有的产供销一家包的企业模式会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性更强的多个企业。但现实中,一些企业在完成了这一转化后,出于各种考虑,还是会继续表面的“企业+农户”模式,例如让农户进入其工业园区生产,但实质上两者并不存在合同或契约关系等。对于这部分企业,原有模式带来的更多的是产品声誉上的利得。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真实性,有损消费者利益。

农业产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文从实证角度呈现了“农业产业区”模式在我国农村的开办现状,通过生产要素层面与产业发展层面分析了该模式的运行效果,进一步补充了论证其可行性,同时也指出了现实中还存在的问题。由此得到以下关于农业产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政府首先应意识到自己的作用要适时适宜,致力于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避免参与或直接干预经济运行。

在前期发展中,要根据农村实际特点,积极引导能够充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良好市场潜力的特色产业,开展如创业培训、招商引资等活动,引导农民了解外界信息,着重培养与引入企业家人才,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带头人。

在产业成长阶断应适当地协调各主体关系,并提供更完善的投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促进技术交流。同时注重完善金融体系构建,可以借鉴成功地区的开办模式,如成立农民担保小组扩大资金注入等,为产业区提供更好的运行基础。在企业集中的地区,还应加强公共产品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为农业产业区发展提供更好的软硬件环境。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国有企业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分析 下一篇:市场是否有效的博弈:基于EMH行为金融理论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