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26 08:36:36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促进新疆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变成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农业结构不合理,低效率,农业劳动力素质低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新疆农民还处在贫困状态。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农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出现问题,并且围绕着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优化跨越式发展农业发展

一、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三次产业的发展总体水平不断的提高。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也按着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变化,新疆农业产值比重总体来讲是符合经济发展进程的,符合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即农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新疆第一产业产值在新疆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是35.8%,2009年为17.8%,下降了18个百分点。三十年来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不断地变化,比如1980年到1990年之间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占首要地位,三次产业的顺序是一二三,改革开放刚开始的这个阶段,新疆工业和服务业还没有发达,所以农业对新疆生产总值中的地位高;1991年到1995年和2003年到现在位置的产业结构顺序是二三一,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9.5%;1995年到2003年的产业结构顺序是三二一。新疆产业结构的这种发展形式与新疆九十年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的发展,对外贸易带动仓储运输的发展为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出现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产业顺序就变动。

2. 农业内部产值结构

农业内部各部门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平衡,但各部门历年的产值发展趋势大体上不变。2010年新疆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产值超过其他三部门的两倍,其产值历年就在70%左右徘徊,波动幅度不大,这意味着,新疆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多年份不足2% ,发展缓慢;标志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所占的份额还小。一般经济比较发达,农业结构良好的一些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但是新疆畜牧业历年都徘徊在25%左右,2002年达到28.20%,从此又开始下降,2006年降到21.40%。这不仅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又与有利发展新疆畜牧业的资源环境不对称。渔业产值比重历年基本维持在0.6%-0.8%,是因为新疆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主要来源是山雪融化而形成河流,新疆缺乏养渔咸水与场所。

3.新疆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新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地区农业内部各部门的差异很大。2009年新疆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产值为266.793亿元。其次是喀什地区,产值为239.8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7.2234亿元;种植业产值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产值为154. 3950亿元。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的种植业产值也超过100亿元以上,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2. 3150亿元;林业产值最多的地区是喀什,产值为20. 1745亿元,最少的地区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920万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牧业产值最多,产值为101. 3766亿元,昌吉回族自治州占第二位,产值是85. 2977亿元。牧业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2. 2653亿元;渔业产值各地区比较少,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产值超过一亿元,其他地区均未过亿元,产值最少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渔业产值仅为188万元。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表现为各地区在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很大,这正是新疆各区域差异性的最直接表现。

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协调 ,就业形势严峻

2009年新疆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是49:15:36,这就意味着新疆劳动力的大约一半集中于第一产业,在农村劳动人口中存在潜在失业的危险。由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和卫生事业水平低 ,信息业、金融保险等产业不适和我国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劳动力。而周边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到乡镇,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就业形式严峻。

2.农产品品种结构难以协调

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配置协调的农产品结构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且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呈现多样性。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经济资源,而又不失为市场所需,这不能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社会化服务落后

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进行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尚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直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欠丰富等等,从而造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特征。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来源渠道窄、所收集信息的时效性差,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农民大多依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不能对农产品未来供求总量、供求结构以及价格变动等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把握,从而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果的农产品供给往往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存在偏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优化新疆农业结构的建议

1.加强乡镇企业发展和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深化镇、村集体企业产权的改革,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拓展外向型农业,链接“公司 +基地 +农户 ”“种养 +加工 +储运 +销售 ”等若干生产单元和生产环节,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农村小城镇的规划,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同时彻底摒弃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开放统一的大市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2.强化市场导向下的政府指导, 完善落实有关支农政策

深入分析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可以发现 ,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民的弱势地位必然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在政府指导下进行 ,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应坚持资源比较优势原则 ,制定出切合本地区发展状况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指导、引导区域内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制定农村和农业发展规划 ,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户自发和自愿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差异较大,所以新疆农业系统存在着区域性特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同区域特色和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促进区域分工与专业化,降低农业产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在新疆,结合“一退三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

参考文献:

[1]吉晋慧:《关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 .3

[2]王荣花徐健:《山西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3

[3]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9

上一篇:深化杭州名人故居旅游开发的思考 下一篇:长吉图区域企业文化创新机制与构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