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实践中技术和体能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26 12:39:45

体育教学实践中技术和体能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技术教学和体能教学辩证关系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效率低、顺序混乱、系统性差,学生运动技术粗糙;教练、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认识不科学,形成跑的快跳的高就是好技术的错误认知,导致对技术和动力的模糊认识。使用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对教学训练时间的把控使运动员和学生的生理状态较佳时掌握精确的运动技术是非常的关键和重要。本文通过献资料、分析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技术和体能的概念、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的应用进行解析和阐述,以期对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技术类训练 体能类训练 运动疲劳

一、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机制

运动训练是一个细致且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化过程,讲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工作。在运动技术学习时肌肉是不具备人的主观性,它只会反应受何种刺激适应的机制。中枢激活是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中枢激活水平越高,动员的肌纤维数目就越多,肌肉收缩力量就会越大,也就是力量增加的原因之一[1]。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它是发挥高水平的中枢激活作用以及良好的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基础,对提高最大肌力有重要的作用,兴奋性越高参与兴奋的神经元就越多,所发出的动作电位频率就高,让更多的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单位参与到运动中去从而增大肌力。维丹斯基(1885)的研究证实:肌肉收缩的最佳效果不在于肌肉,而是在于这种神经冲动的合理频率的提高,促使运动员兴奋性提高,从而引起调动肌肉工作能力的较多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碱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释放,使力量增大。孙海平在《我的训练之道》中提出速度是跨栏项目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他始终把速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他从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考虑入手的[2]。

二、根据生理机制提出相应训练对策

最大力量训练必须在神经系统兴奋性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神经传出冲动较高召集更多的肌肉参与做功。每根肌纤维的神经兴奋性是不等的,在低强度的力量训练时神经兴奋性强的肌肉会参与其中,而高强度时神经兴奋低的也会参加。

针对以上特点,如若在大强度体能训练后再学习技术必然会影响技术动作掌握,原因在于大强度大运动量体能训练使神经系统支配肌肉能力的下降(感受器功能下降),导致肌肉僵硬、控制能力较差出现更多不合理性动作,造成掌握的运动技术粗糙、能量浪费大,技术有瑕疵不利于后期的发展。需指出,在竞技运动中由于经济性而节省的能量并没有被储存起来,而是被重新应用于专项的运动[3]。在实际技术学习过程中也是需要一定的体能基础,但不是靠以体能为主导的技术学习,而是随着人类自然生长发育的基础体能上进行的学习,通过由系统有效的学习,使其技术掌握达到自动化以后再与动力的相融合,实现技术和动力的完美结合的运动技能。

三、教学中合理缓解运动疲劳

在运动技术学习中其技术动作的复杂程度和不断变化是影响运动疲劳的重要因素。大量的低负荷训练,造成的是整个神经系统的疲劳和功能下降,使运动员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失控的情况下进行训练[2]。特别是动作结构复杂、动作变换较多、注意力要求高度集中的练习,更容易产生机体的疲劳。在运动性生理疲劳的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疲劳表现为训练动机下降、认知加工能力(反应、注意、记忆等)下降、情绪异常等症状[4]。另外从恢复来讲,体能的消耗较多,能量恢复迟缓,导致下次的学习和训练会受到影响,苏联营养学家莫纳伏尔加夫认为,如果人体经常在机体代谢和机能状态没有充分恢复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活动,会引起代谢过程紊乱,机能调节失调,运动能力下降。例如,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是运动技术较为复杂、对运动素质特别是协调素质要求极高,表现出动作结构复杂多变,有旋转、滑步、以及上下肢协调最后用力,在高速度下制动形成牢固的左侧支撑等。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技术学习中神经肌肉系统兴奋和抑制不断迅速交替,及时协调准确的完成做功。

四、技术学习过程中不宜穿插体能类训练

尤其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对技术细节的准确把握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3]。学习技术动作是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多手段实现优化效率;提高动力系统是靠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为支撑的科学实践行动,应实现技术在前动力在后,在低强度下学习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在精细化技术训练后不利于再进行其他体能类的训练,而应该注重技术训练的的恢复,建立长期的科学训练安排;在教学训练中要适当调整每个动作之间的练习时间,一个技术动作如果长时间的练习,会使学生和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下降,枯燥乏味,使后续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导致运动技术的学习效率低。在纯技术学习阶段时不可同时动力和技术的交叉学习,这样的技术水平造成技术动作粗糙、能量浪费、经济性差、实用性不强的现象,造成我国很多从事体育专业的人员技术水平落后,竞技运动成绩停滞不前,使未来的发展空间受到局限。同时错误的教学也会影响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中“照本宣科”“照猫画虎”,造成我国更多的基层教练形成“重体能,轻技术”的教学训练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2] 孙海平,木子.孙海平指导谈训练(一)[J].田径.2005(5):4-7.

[3] 陈小平.论运动技术和技术训练――我国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研.2006.27(5):35-45.

[4] 张蓉.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证候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上一篇:以“促教学”为目标的体育课考核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例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