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评鉴古诗文的尝试

时间:2022-10-26 10:00:52

怎样引导学生评鉴古诗文的尝试

古诗文旨近意远,形象鲜明。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的翅膀,才能读出真感。体会真感情进入意境,领悟美感,再造意境,体会诗的真谛等等,下面结合一些实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古诗文具有是非分明感情浓烈的特点。要体会真情美感,一要咬文嚼字,潜心体会言外之情,二要联系生活想象蕴含之情。以《观书有感》为例,引导学生理解:“鉴”、“徘徊”、“渠”、“如许”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之后,引导学生每旬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加以点拨。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的字面却没想到读书他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通过反复吟诵让学生领悟。这首诗是以方塘作譬喻,“半亩方塘”不算大,但它能把“夭光云影”映出来。因为它是很深很清,实际上是诗人将自己的心智比用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池水清澈映出夭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行仍以方塘作譬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由,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心的睿智也是不断读书,不断涉取新的知识而来的。诗的后两句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联想。而一二句譬喻是为了表述这一感想而作的垫铺。这首诗通篇以暗喻的手法,将读书后的感想议论化为生动隽永的文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世广泛传颂的诗篇。通过上述的理解,讲解过程中释词译句,将古诗缀连成篇。

再比如对《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对“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这7句的分析欣赏和感悟。老师大致可以如下展开欣赏: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这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模仿)]“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生模仿)]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秋色的情景,这同样需要想象。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老师要求学生就此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生:看到了,感觉到了 ,嗅到了)。老师明确: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成“飞”可以吗?(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古诗文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在释词译旬中,要根据语言环境选择贴切的义项。理解本义或引申义。还要抓住词语之间的联系,把诗展开。把词语前后,诗行前后跳跃的空白,连贯起来。准确还原诗的内容。去体会诗人的意境,想象意樟。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境(意)与外界的物联系起来,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鲜明的、生动的、含义深刻的画面。那怎样理解诗人的意境呢?正如叶先生所讲要通过:“语言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闻,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出文字构成的图画。还要从生方面去体验,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意境。”领悟中华古诗文的意存高远,博大精深。

只有这样才能在古诗文诵读中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因素,品味审美情趣。探求审美意境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古诗语感的优势,创造条件,创设情景,把审美教育,细雨润物般的渗透到阅读教育各个环节中去。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唤起美的追求,根据中学阅读的心理特点,深化古诗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突出古诗的个性特点上。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语感训练,重视总结学法,补充新鲜内容,创设情景教学,具体做法是:知诗人,解诗题,抓字跟,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重视审美教育,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注意知识渗透和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认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特点,加强语感训练。结合从一般文章到品古诗产生理性的升华,从而达到思想上的飞跃,才能真正理解中华古诗文立意深远,博大精深,具有意境美,哲理性。一般文章与诗歌毕竟从立意到构思各有巧妙不同,但每篇古诗都有浓缩在纸上的一幅优美的画面。

总之,要抓住学生阅读中的心理特点,促进古诗文诵读,加强语感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欣赏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诗中作者思维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学好古诗文。

上一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下一篇: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的教学方法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