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运用刍议

时间:2022-10-26 07:32:16

一、国内外公允价值运用概况

(一)IASB与FASB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动态 会计准则具有导向性,如果内容简单明了,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称之为原则导向准则;如果准则以规范实务操作为宗旨,内容具体详尽,则为规则导向准则。原则导向准则如我国的基本准则、IASB与FASB合作制定的联合概念框架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统驭地位。具体准则主要是针对各种经济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它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如果单纯依据原则导向准则,企业可以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职业判断操纵利润;规则导向下,企业若规避准则规定,则要在交易起点进行交易设计,与原则导向下的利润操纵相比,至少前期成本提高。从指导和操作层面看,公允价值计量既需要原则导向准则,也需要具体准则。

FASB在公允价值准则制定方面,力主规则导向。目前,FASB已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157),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针对FAS157的不完备,又先后了4项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 FAS157-1至FAS157-4,2009-2010年还了三项会计准则更新(ASU),从2009年7月起,FASB将2009年7月1日前后的所有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编纂,形成编纂专题820《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编纂工作还在继续。而IASB在对FAS157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也于2006年《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讨论稿,在向全球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ED),并于2009年5月至9月期间征求意见。但是,IASB和FASB也注意到,它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缺少原则导向准则,以致遇到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时,由于具体准则的技术缺陷,而使公允价值会计受到责难。而后,在IASB和FASB共同制定的联合概念框架(原则导向)中,在有关计量项目内,也涉及对公允价值的讨论。

(二)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情况 我国的作法与IASB和FASB不同,目前只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应用做了规定,并在17个具体准则中使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基本准则属于国家行政法规的组成部分,是准则的准则,在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的制定依据。但具体的会计事项、要素项目应如何确认、计量、报告、披露,还要由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规定。在我国,由于没有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涉及公允价值应用的17个具体准则及相应的指南中,缺乏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的、规范性指导和详细的运用估价技术的应用指南,这种系统性缺陷使得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过分依赖职业判断,为利润操纵留下空间,妨碍了公允价值的发展。而且,基本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定义是从原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即IAS32(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引进的,该准则于2005年已改为IAS32(金融工具:列报),而后,IASB又单独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的披露》,部分替代了IAS32(金融工具:列报)的内容,2009年3又进行修改。所以,基本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已经陈旧,我们需要从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两方面着手,修订公允价值基本准则,制定公允价值具体准则。

二、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建议

(一)稳步推进准则制定在推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运用过程中,需要紧跟国际会计规则的最新动态,学习和借鉴FASB与IASB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充分研究在我国的适应性,根据我国国情,适时修订公允价值基本准则,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我国财政部已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增加制定单独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目前为实施“路线图”正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这两个准则之前,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相关内容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比如《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第七章的《公允价值确定》,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最详细的计量指南,内容中强调:“公平交易不包括不利条件下的交易、最近交易报价(第二层级报价)以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为前提、否则,企业应当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这些条款与FASB157及后续修订的报告内容较相似,除此之外,《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要内容还是以原则性描述为主,操作性不足。再如,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内容,都散落在各具体准则的规定中,披露内容主要涉及公允价值确定依据和方法及变动影响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技术不成熟,计量结果的可靠性是报表使用者所担心的,充分披露计量中介入的主观因素及其影响,可以限制或弥补操纵、误差产生的后果。对于披露范围,还应涉及公允价值层级、使用的估价技术和估价模型、管理层假设、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及贴现率的依据等内容。

(二)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是提供“活跃市场”的前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使用估价技术,FASB的估价技术所依据的参数按优先次序划分为三级。一级参数是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二级参数是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或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而不可观察参数取得所依靠的估价技术,如运用现值技术、估价模型都离不开活跃的、稳定的市场发出的价格讯号。

(三)增强对“顺周期”状况的监管根据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建立在市场活跃而有秩序的假设基础上,对于金融工具而言,当市场活跃、交易有序时,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反映公司特有风险。但遇到市场风险时,公允价值计量的估价基础遭到破坏,此时的市场不再活跃,市场中充斥着急于抛售的参与者,交易价格不再公允。在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会计方法可能会得出与长期基本面和所考虑风险不相符的估值,并引发顺周期效应。以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股票市场为例,当时,各种指数下降导致交易价格下跌,公司投资的市价低于账面值,需提取高额减值准备,核减股东权益,由此导致市场恐慌,导致非理性抛售,使价格继续下跌,公司继续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守环,直到资本充足率杠杆和流动性杠杆断裂,金融机构崩盘。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10月10日,FASBFSP―FAS―157―3《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强调确定公允价值不能简单依赖市场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IASB专家咨询小组也在2008年10月31日《不再活跃的市场中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的公告,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序交易的价格;非活跃市场的特征是,交易数量和交易活动水平显著下降、不同时间或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获得的价格差异显著或非当前交易价格,但活跃市场和非活跃市场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在市场不再活跃的情况下,主要以管理层对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调整贴现率的估计为基础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两个公告都强调管理层估计,但比较令人担心的是,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究竟怎样。降低对管理层估计依赖的作法是,准则应该为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设定一个比例――“警戒线”,在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突然走高或走低,超过“警戒线”,并出现顺周期效应时,可控制减值准备计提量,并进行充分详细的披露。而且,采取“控制减值准备计提量”措施,是政府监管行为,而非企业个体的任意调节行为。

(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估计和判断是会计所固有的。公允计量是向市场提供并传递企业重要的经济信息(主要是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的手段,它反映的是以活跃市场为基础的虚拟的交易价格,现实市场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难度,公允价值准则越想全面的给出操作指引,对设想市场环境的描述就越复杂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越高。比如,FAS157和IASBED 对公允价值给出的定义(一致)为:“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接受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其中,所指价格为脱手价格。脱手价格的估价基于市场活跃程度,会计人员要判断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掌握活跃与非活跃市场的差异标准)、活跃市场如何选择(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区别)、所谓活跃市场中的交易是否有序(有序交易的规定),以活跃市场中有序交易为依据获得的可观察输入值(参数)与虚拟交易是否相关;在非活跃市场状况下如何依靠管理层估计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如何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如何确定贴现率等。虽然在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中对这些内容都有阐述,但对理论的理解,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方法的掌握程度,对来自人为的压力、对利益的引诱都会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IASB和FASB的联合概念框架与基本会计准则研究》,《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系列丛书》2010年6月。

[2]张鸣、李增泉、陈瑜:《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研究》――基于中国特有制度背景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系列丛书》2010年6月。

[3]吴可夫:《公允价值会计的内部控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赵彦锋、汤湘希、王昌锐:《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上一篇: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相关问题探讨 下一篇:真实性视角下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