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5:32:19

公允价值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1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界定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并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指南》中对非货币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做出了如下规定: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及其相关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依据其未来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及适当的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来评估确定。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完全的市场经济、公平交易、持续经营。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公允价值所强调的是交易与事项中蕴含的产权契约关系。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产权契约关系又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允价值恰恰能够体现这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回归。正因如此,公允价值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变化趋势,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二)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尽管都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是计量的属性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和费用却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这样计算出来的收入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会出现收入超分配或者虚利实分的现象。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收入、成本和费用都采用公允价值,使得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有利于维持的经营能力

企业要使经营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得以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力耗费,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却不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即是按照现行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生产能力,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经营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

(四)能够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从目前会计界所遇到的会计计量难题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环境会计问题、网络会计问题等,在计量基础上所共同指向的应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当然,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计量基础,只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并不能代替具体计量方法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经济发展变化对会计计量的需要。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上述诸多优越性,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尚未全面形成,运用公允价值还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现阶段还处于一个正待研究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它的价值如何来进行确认与计量,因其在实务操作上对其价值的选择很难克服人为因素影响。由于在理论上还不完善,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由于具体的价值确认的标准有许多,容易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致使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

(二)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5页)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形式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低,在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中,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难以发挥。

四、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借鉴国际会计的研究成果,曾为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健全,并将健全的理论在我国全面推广与运用,才能促进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难题。

(二)改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环境

1.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只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的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市场体系;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完善法制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

2.大力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当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无法观察到时,企业除了可以自行估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外,还可以借助独立的中介机构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因此,以评估价值代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都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加强对其监管,制定理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3.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力度,一方面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也应加大力度,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部门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2篇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会计信息的生成必须依赖于会计计量来完成,因此,会计计量属性成为众多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除了传统计量属性之外又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毋庸置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将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不同计量属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如表2所示:那么,究竟选用何种属性来计量所持有或控制的资产,如何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以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资产的用途和流动性,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和数据的客观性等因素。一方面,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在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方面,信息可能还是相对可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公允价值会计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对来说,这些市场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如果市场上缺乏可比价格,就要估计和判断。此外,公允价值会计还对一些涉及到未来的交易进行了预测,其中不乏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交易,如衍生金融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及时地在表内反映这些价值变化、在表外披露信息,将降低外部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在具备成熟的估值技术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完善,同时相关法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提供的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此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公允价值是报告日的公允价值,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倘若忽视这一因素而只披露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就不利于使用者作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及相互交融的途径

长期以来,学术界就如何平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并且也伴随着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的广泛运用而愈加激烈,因此,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和背景下分析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加以交融,显得尤为重要。(一)会计稳健性稳健性又称作谨慎性,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项限制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由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处理经济业务应保持适度的谨慎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FASB将稳健性原则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以确保对经济活动中内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予充分考虑。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应低估负债或费用。这一定义与FASB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稳健性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对资产与负债、利得与损失和收入与费用的非对称性处理上,这种处理方法使得以稳健性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与经济实质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偏差,稳健性的强弱则通过该偏差的大小来体现。(二)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冲突不可否认,公允价值克服了此前会计计量滞后、会计处理过于“谨慎”等问题。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提供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会计信息。但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允价值的变动将直接引起当期损益或期末净资产的波动。这种波动会掩盖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2)公允价值根据市场价格提前确认未实现收益,这又与会计稳健性仅确认可能损失、而不确认可能收益的做法不相符。(3)当前公允价值采用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主观随意性较大,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业绩的工具,使其公允性受到影响。同时,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采用的假设性、未实现性和非客观性也偏离了会计所坚持的稳健性原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统一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二者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稳健性为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公允价值反过来又可以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修正,弥补稳健性原则的不足。会计稳健性因其在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国际上众多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普遍认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因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等方面的优势,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活跃、金融产品发展迅速的经济环境下更为广泛地使用。与此同时,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协调。从以往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对公允价值和会计稳健性应予以同等的关注和重视,忽视任何一方都将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四)公允价值运用中充分发挥会计稳健性的具体途径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应相互交融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1.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层次。F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三个层次(如表3所示)。认真比对这三个层次就会发现,前两个层次完全或者基本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第三层次由于缺乏真实的交易市场基础,更加重视对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的运用,其可靠程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和所属层次,认清其不同层次的计量依据。不能仅简单地依靠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企业应在更大程度上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大小以及市场流动性来进行判断,并借助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最终确定公允价值。对于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当采用其他计量模式,并且进行表外披露以充分发挥会计稳健性的作用。2.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评估过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允许使用的估值技术是导致其可靠性和公允性备受争议和质疑的关键。由于目前的估值技术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要求及方法还只是分布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条件所限,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值质量不高,有可能会发生操纵利润和盈余管理的情况。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大力推进公允价值估值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在有关现值估算技术的研究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值估算技术的突破将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确定公允价值的计算速度和精度。另一方面,还需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和实践经验,掌握各种估值技术和模型,通过客观比较和分析来发挥职业优势。但是,如果在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估值条件的情况下,则有必要引入专业的评估机构来为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因为专业评估机构的独立属性提高了评估意见的公正性。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同时还可以降低相关财务人员的风险。3.实行两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虽然公允价值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相关数据和资料不易取得、使用过程中存在主观随意性较大、可验证性与可操作性方面不足等问题,因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会计计量属性的总趋势应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二者并存、相互协调。一方面应改善公允价值运用的相关环境,为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严格地按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有选择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工作中,对于企业准备长期持有,不打算进行出售的资产,仍保留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产品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需要依靠公允价值。IASB在2009年11月12日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中,提出采用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两个计量分类标准,同时保留了对公允价值的选择权。总之,使企业能在更大程度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利于公允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4.减少公允价值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工具所蕴藏的风险极大,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又将这些潜在风险及时揭示并放大出来。因此,为了减少风险爆发给投资者造成的严重损失,使他们作出更合理、恰当的决策,披露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性是必要的。但如何减少由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会计利润的波动性,协调公允价值与谨慎性的关系呢?IASB针对这一问题已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中予以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计入损益,金融资产如属于非交易性的权益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可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同时禁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之间进行重新分类。此外,在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我国也可以借鉴大多数国家和组织的做法,对传统收益报告进行改进,引入“第四财务报表”或称“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理论对某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较好地融合了“当期经营利润观”和“满计当期损益观”,突破了传统会计收益的确认原则,使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的使用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既可以依据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也可以依据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的做法不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又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波动性较大的问题,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深入地了解公司的信息,减少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也更符合会计盈余稳健性的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现阶段企业收益确认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充分认识全面收益不等同于净利润,并通过规范全面收益的列示项目和报告方法,制定与全面收益相关的准则和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施。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3篇

企业资产减值计量的过程中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对资产减值迹象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减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在这两部分的内容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对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过程中,资产减值的触发条件为资产市价持续、明显下降,并且在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不能够有回升的希望;在对减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等都是国内与国外的准则中提到的计量依据,在这两个依据确定过程中的计算起点都是市价,而市价是现行的多种加量属性中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总而言之,公允价值思想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减值计算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当前理论界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位仍旧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当前比较公认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项计量属性,是在1986年由FASB的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所列举的。公允价值属性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项计量属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公允价值的属性是否能够成为保护这五种计量属性的综合属性。在周中胜与窦家春提出的构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中,目标是实现公允,形式上各类的计量属性,计量属性基础是市场价格。如果依照这种思路,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的目标,而并不是作为一种的单独的计量属性,那么这样就能够将资产减值会计中所应用的计量逻辑矛盾进行解决。

二、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的区别

当前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位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现行获得公认的计量属性是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5)中列举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工具价值与这些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公允价值的属性是否是这些计量属性进行综合之后的属性等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内容。周中胜、窦家春提出构建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以公允为目标,各种计量属性为形式,以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属性基础的计量属性体系。

1.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目标侧重点存在不同为了能够满足不断丰富的金融产品的计量需要,公允价值得以产生。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在2006年SFAS157号与国际财务报表准则13号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这也就意味着标准的制定结构已经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成就。准则制定者对于公允价值这种比较独立的计量属性有着非常好的期望,希望通过公允价值能够使企业的价值动态得到反映,实现财务报表相关性的提高。当前,公允价值由于市场环境、法律、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与影响,只能够作为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不能够完全符合其字面上的本源思想。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仍然是能够对企业资产真实价值进行最大限度反映的,而且这种价值的反映是从资产的初始确认到后续计量都是双向进行的,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资产减值会计是由于运用稳健性原则而产生的。稳健性原则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债务与薪酬契约,最大限度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当前已经被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接收,成为了比较普遍的会计原则。随着财务报告从“成本”计量转化为“价值”计量,准则制定原则从“收入费用观”转化为“资产负债观”之后,稳健性原则应用的核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不高估收益且不低估成本”演变为了“不对称的资产与负债价值计量”。要对资产减值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及时、准确的确认成为了资产负债表现下稳健性原则的会计计量体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确认之后不得转回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能够减少或者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而实现盈余操纵。然而,市场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很可能无法够充分地反映资产可能的升值,因此提供给投资者的评价企业价值的信息很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基于此,资产减值会计从根源上来看更加侧重于在契约与政治过程中的会计作用。

2.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逻辑基础存在不同会计逻辑基础指的是计量价值进行判断的角度,也就是说一项资产的价值很可能会由于报告主体的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地方,还可以认为计量价值与一个特定的报告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市场SFAS157中的相关规定指出,所谓的公允价值指的是计量市场参与者之间出现的有序交易中的出售资产时收到的价格与转让负债时支付的价格。在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13号的相关规定中指出,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虽然这两个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在用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内容是大概一致的,从其定义中就能够发现公允价值实际上是面对市场的价值。尽管当前企业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报告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是报告主体基础的概念。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3号中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指明了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而非特定主体的计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市场价值;第二,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一种有序交易;第三,公允价值计量将市场参与者假设为主体。(2)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计量主体资产减值指的是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资产取得时会产生很多不能够被预料到的不利影响因素,这就会使得资产在取得时的价值评价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之间就会在特定的时点省出现差距。在资产减值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对减值迹象进行判断;第二,对减值额进行计量。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以不详尽罗列的方式对减值迹象进行了阐述与说明,需要从外部信息的来源与内部信息的来源两个方面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示判断资产的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迹象进行判断。企业在对减值金额进行计量的过程中,要对可回收的金额进行估计,通过估计所得的资产可回收金额与账面上的价值进行对比后来对资产是否出现减值而进行判断,并判断是否需要计量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依据就是可回收金额,这种依据确定的出发点就是管理者的理。如果资产出现减值,企业将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使用,另一种是将其进行销售,管理者需要在估计资产销售净值与使用价值的基础之上做出相应的决策。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资产减值现象的判断还是减值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会计的会计计量逻辑基础始终都是计量主体。

3.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存在不同会计计量的价值基础指的是确定计量数额的估价规则。常见的计价基础包括买入的价格、脱手的价格、在用价值等。针对资产来讲,买入的价格就是采购资产时的价格,也就是资产进行重置的成本;脱手的价格就是资产在卖出或者清算时候的价格;在用价值则是值资产能够带来的新增的企业价值。(1)公允价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当前普遍接受的公允价值的定义为:计量市场参与者之间出现的有序交易中的出售资产时收到的价格与转让负债时支付的价格。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脱手的价格是公允价值的计价基础,主要体现的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对于资产或者负债有着一定联系的、未来的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所进行的预期。(2)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则存在着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指的是以FASB作为代表的观点,指出可收回金额表现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指的是以IASB为代表的观点,指出可收回金额表现为扣除出售费用的公允价值与使用价值中比较高的一方。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标准中,主要是根据公允价值除去处置费用后的净值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中比较高的一方来估计资金可收回金额,我国当前现行的这种观点是基于IASB观点的。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是承接资产减值会计的逻辑基础,要对不同的触发减值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计量减值额。这里所出现的减值的估价往往是就高而不就低的,由于减值本身就属于谨慎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因此不需要再采用双重的谨慎。

三、总结

虽然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存在着联系,两者都是价值观的体现,而且公允价值的思想在资产减值会计中有所体现,但是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由于计量目标侧重点存在不同、计量逻辑基础存在不同、计价基础存在不同,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实际上还是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的。从本源意义上来讲,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决策的有用性关系最为密切的计量,但是公允价值的计量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着不能够被克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公允价值就不能够在资产价值会计中应用,要实现公允价值在资产减值会计中的运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重新定位公允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的联系,具体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都是价值观的体现、公允价值的思想在资产减值会计中有所体现这两个方面;其次对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之间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目标侧重点存在不同、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逻辑基础存在不同以及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价基础存在不同这三方面的差异性,进一步明确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4篇

美国会计学家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会计发展的稳健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这四个方面,正是这方面的因素,使得会计的稳健性成为会计业务中规避“不确定性”的重要判别依据。会计的稳健性主要表现在能够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风险,不理性主要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了扭曲,导致最终的会计信息不够客观和全面。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笔者在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2007年-2012年上市公司的相关会计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数据样本的选择以及样本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主要为:我国2007年-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基本面,以及技术基本面(股价值、收益、回报率、公允价值损益)。

(二)模型假设根据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二者的关系,笔者做出如下假设:1.为了契合市场,我国上市公司本身存在会计稳健性。2.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三)实证分析1.对“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的检验2007年-2012年中每一年的R(股票回报率)的偏度均为正值,即股票回报为正偏,EPS/P的偏度均为负值,即:会计余为负偏。从会计盈余的波动来看,EPS/P的标准差呈现的趋势是逐年增大,会计的稳定性使得会计盈余反映出了技术基本面的利空消息,使得应计以及盈余、盈余的变化出现负偏,从而得出判断依据: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2.对“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检验首先,2008年与2007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β4=-0.853<0,t=-3.44,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表明在2008年我国全面推行《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相比2007年会计稳健性有着明显的降低。其次,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相对于2008年βt=-0.693<0,t=-2.68,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现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的稳健性的影响,还受到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到2012年会计的稳健性有所降低,从而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修正作用。

三、结论

公允价值能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相关的信息。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价值拥有公平性、全面性、动态性等特征,公允价值的出现取决于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自身的“不确定性”。从对我国2007年-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基本面,以及技术基本面(股价值、收益、回报率、公允价值损益)的分析来看,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而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5篇

关于会计活动的目标,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受托责任观,另一种是决策有用观。要实现会计目标,必然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强调的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真实地反映各种交易或者事项;相关性强调的是企业提供的信息要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不否定历史信息的预测价值)。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发生的会计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能会产生冲突。按照传统的实现原则来确认收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价格波动较大的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却被排斥在报表之外,如果金额较大或是影响较大,达到了重要性水平,那么最后所提供的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收益信息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目前确定的会计要素来看,并未将人力资源、内部经营形成的品牌、管理者的才能等这些有重要价值的要素在表内确认,使得传统业绩报告难以反映企业的盈利价值,因此,从传统的会计收益向全面收益转变势在必行。总之,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自身会计活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收益模式对实现决策有用会计目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少。会计目标的转变对收益呈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收益已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收益。

二、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收益就是纯收入的意思,用公式表示就是总收入减去尚未被侵蚀的资本,这种解释和资本保全的思想相一致。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认为收益包括两个方面:真实收益和精神收益,真实收益就是指增加的财富,精神收益就是心理上的满足程度。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的全面收益更加接近于真实收益。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克斯认为收益是在期末和期初保持财富等同的前提下,能够获得的最大消费额度。根据以上的分析,经济学上的收益既考虑了过去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也考虑了资产现时价值变动的结果,会计上全面收益的理念和经济学上的真实收益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越多的收益项目采用现值计量(这也是收益呈报未来的发展方向),全面收益就越趋近于经济收益,市场和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企业的股票价值。

(二)会计学基础理论界关于会计收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期营业观”,另一种是“损益满计观”。本期营业观主张只有当期正常的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才能反映在收益表中,非正常的活动未反映在收益表中,能够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种观点和受托责任观相一致;损益满计观与本期营业观相比,除了包括本期正常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还强调非正常活动产生的损益也要纳入收益表中,美国SFASNo.130《报告全面收益》要求不仅要提供业主交易的收益,也要提供业主交易之外的任何资源的变化,提供更加真实的收益信息,有助于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三)财务学基础会计学和财务学密切相关,会计学计量的收益数据为财务学分析企业财富是否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财务学中的“干净盈余理论”也为全面收益提供了理论支撑。1995年,费尔萨和奥尔森在《经营和理财活动的计价和干净盈余会计》中提出了“干净盈余理论”,该理论为通过利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数据来评价企业价值提供了数学模型。费尔萨和奥尔森认为在理想的状态下,“股利流”是影响企业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企业所有者全面收益的变动只能由收益或者净红利引起。根据干净盈余理论,企业应当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的价值,充分发挥收益表对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的作用,降低投资者通过其他途径评价企业价值所花费的代价。干净盈余理论直接影响公允价值及现值的计量属性。总之,干净盈余理论认为全面收益比传统收益更能为投资者评价企业价值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全面收益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关于会计计量属性,有的国家强调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作为辅助计量属性,有的国家强调报表项目尽可能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多数国家采取折中的方法,即采用混合计量属性。各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概念都很相似。IASB认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的交易中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是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强调公允价值在熟悉情况的、非关联的各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者是债务清偿的交易金额;我国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或者负债是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根据上述公允价值的阐述,笔者认为:公允价值是企业持续经营的状况下,熟悉情况的、非关联的打算交易的双方达成的交易价格(主要是估计价格)。强调公允价值最终通过估计价格来反映,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不是现实的交易价格,是以意愿交易双方的合同为基础。全面收益的内容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的收益,它的会计目标就是决策有用,强调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理论上来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会计目标,但在现实条件下,很难在每一个时点都获得资产或者负债的可靠的公允价值信息,因此全面收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混合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能满足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求,对物价变动较大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也不能真正反映资产的价值。葛家澍先生认为:“未来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计量方式,不能偏废任何一方。”根据决策有用的目标理论,需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全面收益计量属性的最佳选择),但是面临现实会计环境,又不得彻底舍弃历史成本,所以,全面收益的计量属性应当定位于混合计量属性上。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其他全面收益中的应用FASB认为全面收益就是一个主体与业主以外的主体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美国将已实现的损益和未实现的损益分为损益项目和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已实现的项目就是损益表项目,未实现的项目作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目前我国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都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未实现利得,传统的净收益反映的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实现的收益,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将全面收益呈报模式作为目标,不断扩大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将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剔除掉会计准则中不允许确认的)纳入收益表中,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准确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三)我国收益呈报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CASNo.30(2006)财务报表的列报中要求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至少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体现了全面收益的思想,但是距离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全面收益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1.从内容上讲,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确定的全面收益不完整美国最早提出全面收益的概念,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没有赋予全面收益完整的概念,只是将收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这类收益采用的是实现原则;另外一类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这类未实现收益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目前我国的收益报告中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之和就是综合收益总额,这一点和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相同的。SFASNo.30《报告全面收益》(1997)准则中规定将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累计退休金给付义务超过退休金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在全面收益中列报,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养老金会计这一部分却仍是空白,这也影响了全面收益列报的完整性。2.从结构上讲,全面收益报告计量属性前后不一致在全面收益表中,综合收益总额是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综合收益得到的,净利润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其他综合收益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最后列报的综合收益总额的相关性及可靠性大大降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发达,公允价值信息难以及时取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公允价值的技术问题也会影响其在全面收益报告中的应用。

(四)完善全面收益报告的建议1.在内容上,明确并完善具体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CAS30号———财务报表的列报蕴含了综合收益的信息,目前尚未制定全面收益准则,全面收益报告还存在较大的操纵空间,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全面收益准则,明确全面收益的概念,不断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全面收益呈报的完善也对此产生了需求。2.从结构上来讲,综合收益总额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目前,我国的综合收益总额等于传统的净利润加上其他综合收益,前后计量属性存在冲突,全面收益呈报是基于会计决策相关性目标提出的,所以笔者认为,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将调整的传统的净收益加上其他综合收益,作为综合收益总额列报。具体的调整方法是:将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重置成本计量,货币性资产(负债)一般情况下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如果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环境,货币性资产(负债)应当调整为实际购买力金额。在传统收益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观点和前面所讲述的将全面收益定位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并不矛盾,而且工作量有所降低,增加了可行度。3.不断完善市场环境,防止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目前虽然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出台了不同的具体准则实施细则,制定了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具有可操作性,也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了挑战。难点就在于公允价值是在没有真实交易的前提下对交易价格的估计,通常采用的估价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无论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强调运用来自活跃市场的信息,所以不断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可以减少公允价值估值的偏差。4.收益的呈报必须考虑成本、效益问题修改收益的列报及披露内容时,会产生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成本,比如收益信息的产生、披露、监管部门制定规范等,所以,我们可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革新,也可以避免对会计实务界造成巨大的冲击。

四、结论

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总体上倾向于受托责任观,收益表的呈报是在原来基本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基本收益是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而其他综合收益是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那么最后的综合收益既不是“历史收益”,也不是“公允收益”。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肯定会得到提高,可以在基本收益报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的项目主要包括销售存货的成本、长期资产的摊销,以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确定各期的成本与费用。此外,可以将利润表重新分类,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先提供已经实现的收益,(将原来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剔除),然后再反映未实现的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最后提供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这种收益呈报模式总体上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收益信息。因此,要想形成完善的收益呈报模式,首先要完善全面收益理论,然后明确全面收益的范围并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难题。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6篇

1.从事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相比过去,现阶段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上参差不齐,有许多低水平的从业人员参插其中。这些人无法很好理解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下的各类会计知识,不能有效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会计问题屡屡发生。而公允价值计量更是对会计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职业素质要求,才能较好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但实际过程有些会计从业人员还在遵循传统的会计准则,不能适应新准则下的新要求。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节奏,政府对会计舞弊现象的震慑能力较差,从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正确应用以及其公正性得到充分质疑。归其原因是我国会计事务所发展缓慢,没有很好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甚至与客户共同舞弊,没有市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监管的制约。

二、解决公允价值问题的对策

1.努力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在现阶段,国内资本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金融工具各个各样,但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金融工具信息管理水平较差。例如金融衍生品只有少量品种存在期货交易,但其市场规模都较小,市场活跃性弱。相关监管部门须在适当时机推广实施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资本市场交易显多样化,从而在数据方面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多支持。

2.积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不适合新环境,不接受新准则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水平,有利于提高会计业务人员对对会计核算的新原则和新方法认识、理解能力,从而增强其专业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强度,经常性的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其他优秀人员的成功经验,可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促进相互学习,达到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之目的。

3.尽快制订公允价值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国内也制订了一些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但实际应用过程困难程度很大。我国可参考借鉴国际上FASB和AISB曾颁布相关公允价值准则,尽快制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法律法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起到提供滋长空间的作用,奠定了一个对上市公司有利的市场环境。

4.有效提高政府监管水平目前对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会计舞弊成本不高,是制约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此明确对会计实务的释义,完善行业的操作规则,保障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实务应用过程的可靠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是长远的发展趋势。因此,决不能只是看到公允价值在应用过程所暴露的问题。因认真分析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所暴露出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寻找解决对策,从而保障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能力,促进我国会计准则更好与国际接轨。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7篇

顺周期效应是指一些主要金融变量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的同方向运动。这一效应在金融界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金融监管政策和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已得到公认,公允价值会计也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这种方法使财务报表中单个资产的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法下更接近该资产的市场价值,但这种方法也引起了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与收入费用体系的冲突。二是公允价值会计估值的随意性及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前文所讲的三个计量层级中,只有层级1的交易价格可以得到确切价格,层级2和层级3的可交易价格却更多地依赖分析人员的主观判断或市场假设建立的估值模型,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金融资产的情况。三是投资群体存在“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往往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公司信息,容易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不考虑自身需求、一味模仿他人决策”的非理,结果是个人的理性造成了集体的非理性。就顺周期效应的影响而言,一是变量间的共同作用效应会出现在任何一个经济周期里,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因势利导、择时防范;二是这种机制会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剧金融的不稳定性。换句话说,经济向好时,金融机构确认了大量的投资收益,计提了较少的贷款减值准备,这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格飙升,投资者乐观情绪高涨,跟风性买进,泡沫逐渐放大、进而破裂;而经济衰退时,产品的市场价格大跌,市场对产品定价功能缺失,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下降,迫使其加大了对资产的抛售力度,投资者悲观情绪蔓延,市场陷入无序和混乱。

二、后危机时代的逆周期化策略

笔者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在后危机时代仍旧无法取代公允价值会计的地位。有两点理由,一是若重新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账面价值反映的是历史成本,这会掩盖当前市场变化信息,特别是市场回升信息。由于投资者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缺乏对市场真实情况的了解,因而会选择更为保守的投资方式,这不利于经济的回暖。二是当前金融市场正处在企稳回升的阶段,若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市场博弈环境下,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金融市场对公允价值又有很高的灵敏度,所以投资者大多都会对金融资产采取流动持有的策略,并随时准备从市场上低价购进优质资产,这推动了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就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逆周期优化策略:

(一)引入动态减值处理方法公允价值设立的初衷在于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做出决策。目前的估值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信息涵盖量少、可靠性差,对信贷风险的管控制也存在滞后性。引入动态减值会计处理方法,不仅能降低顺周期效应,同时还能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透明度,增强金融稳定性。动态减值准备不是一种单纯的盈利管理策略,而是一种事先约定规则的透明性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是建立在对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充分研究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客观处理。其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是,在经济繁荣期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提高未来偿债能力和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而在经济收缩时少提拨备,以增强银行利润、维持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削弱公允价值顺周期的影响程度,达到平滑经济周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引入此方法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相容性,减少金融机构经营的顺周期性。

(二)增加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前文提到,对金融资产采用“脱手价”进行计量评估会导致这些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动,从而形成公允价值损益。但事实上,这些损益并未真实发生,而只是报告主体对未发生交易或事项的一种未来预期。按照当前的报表核算模式,这类由主观判定所生成的损益会与其他已实现利润一起在表内确认,并成为净利润的一部分,但由于报告主体与外部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使用者不可能准确地判断未实现损益的组成要素及比重,这直接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做出的决策。笔者认为,在内容上应当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潜在风险的披露。对按现金流限制确定的公允价值项目(层级2),应在未来现金流测算、折现率选择等方面,对预测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按估值模型确定的公允价值项目(层级3),应从相关系数、主观判断以及结果可靠性等方面,对选取模型的原因及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在形式上应在表内区分已实现和未实现账户,并注明两者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必要时还可设置辅助类财务报表,负责对未实现损益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进行及时披露,以消除未实现损益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

三、结束语

这场持续数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问题和漏洞,值得各界深思。后危机时代的会计改革迫在眉睫,就我国而言,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做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由于我国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不全面、关联交易较频繁,导致资本市场仍不完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因此,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应盲目跟从和照搬,而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现状,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加强金融监管,恢复市场信心,谨慎合理地选择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引导其向健康、合理的方向持续发展。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8篇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当政府为了引进一项新“制度”而颁发法令,那么法令的实施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经常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在一些国家,政府为了模仿发达国家的公司控制市场,颁布了私有化法令,其中的一个意外后果是公司控制权普遍被内部人掠取,像原国有企业的经理,他们在经济“转型”前已经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将实验室研制的药品用在人体身上,因人体的复杂性而出现副作用。意外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理想计划和现存制度环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耦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我们应该考虑制度方面的问题。从财政部颁布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中仅适当地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转轨经济制度背景下,还不能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是要考虑如何在我国的制度内合理使用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5年6月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0年2月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S7)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强迫或清算的情况),当前资产(或负债)的购置(或发生)或出售(或清偿)金额。”

FASB在2004年6月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没有关联的意愿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中进行交换的价格。”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表述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从内容上来看,公允价值的定义略有差异。总的来说,它是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但是,这个金额是在许多限制和假定条件下取得的,正是这些限制和假定条件才使公允价值具有了特殊的内涵。首先是公平交易。它是取得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是指交易双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双方都独立竞争,不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其次是完全市场。参加交易的各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情况,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好地确认交易价格,这是获取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条件;再次是时态观。公允价值计量的时态观是动态的,有别于历史成本计量的静态时态观,使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更加相关、对决策更有用,这也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是价格估计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对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重新计量。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有条件约束,许多因素都要依靠判断和估计,所以价格估价也是公允价值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要有严格的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美国会计准则之所以全面、深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正是与其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

二、我国转轨经济时期公允价值的适用性

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特殊的经济形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经济体制的转轨,指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制度选择;二是发展阶段的转型,指我国正在从不发达状态迈向现代化。转轨经济形态就是要通过制度选择改善发展的激励条件,同时发展对制度选择、形成也具有反作用,因此制度选择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契合关系。当两者还不能完全契合时,就会带来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建设的诸多问题,如产权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约束不强等。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公允价值在我国还不能全面地推行,具体表现如下:

(一)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这些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价格波动较大,这样公平交易就不能完全实现,进而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

(二)我国证券市场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萌芽,并伴随经济转轨的脚步快速成长起来。但是,证券市场“边干边学”的制度变迁本质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必然存在诸多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公司治理效率有待提高;公司资本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面的权利制衡关系还有待建立;证券市场监管透明度不够。证券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价格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这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大原因,但是前面所说的我国证券市场的诸多问题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价格动态性的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投资者,那么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价格的确认也就不公允。

(三)存在大量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利益主体,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冲突。此外,企业的经营者比所有者在获取信息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从而在实际中出现了大量利用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易中公允价值伪造会计信息的现象,不仅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制度背景,做出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应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很成熟,市场体系很完善,地位也很牢固,而公允价值恰恰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制度都较为先进,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很高,具有适合公允价值全面、深入应用的土壤。而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因此,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适度引用是符合国情的。

三、对公允价值推行的制度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保护投资者和惩罚财务舞弊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制度因素的限制,公允价值还不适合在我国全面的推广。但从长期来看,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必将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提出挑战,也会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提供直接的现实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设计一项可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制度,只要我们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那么全面、深入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是可行的。

首先,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很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全面推广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其次,法律作为适合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调节利益流向的强制规范,对会计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健全法律制度,通过完善法制制度,来维护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国家监督机构,证监会、国家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会计舞弊的监督,除了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以外,还要充分调动稽查力量,一旦发现舞弊现象,一定严惩不贷。要让我们的法律制度充分地起到维护市场主体权益的作用,能真正为市场主体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这样才能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规范的空间。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9篇

目前我国的市场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其资本市场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并且,还需要建设既充分又竞争的交易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的活跃性。与此同时,只有成熟的市场才可以保证市场的活跃性一直存在,所以,加强市场经济的建设,也是利用较低的成本来获取十分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一项必要的条件。因此,只有保证市场经济可以快速的发展,生产要素、资本和商品市场才能够被建立并完善,以便为商品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定价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的通过商品来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的应用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影响,所以,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对于保证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较高的意义。目前,能够有效的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方法有:第一,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律和道德意识方面的培养,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从主观上遏制此类人员产生利润操纵的思想动机,这不仅保证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部分人借用公允价值进行造假行为的根本举措。在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时,要引导会计人员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工作的处理;在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时,要加强对诚实守信方面的教育力度,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应该的程序的方法,增强其处理相关会计事物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概率,从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出现偏差的概率。

三、优化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

对公司来说,会计工作在其内部治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整个结构的中心环节。从目前我国现有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构成来看,其会计工作的最高管理权限在公司的领导层之中,所以,企业会计工作的各项日常安排都是由其管理者记性控制和指挥的,这也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会被质疑。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对其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年度或者是季度的业绩、年底评价与道德监督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其信息又由此部分人掌控,所以就是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此部分人的影响。因此,要想保证该价值在我国市场的有效应用,我国现有的企业就一定要对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对此,可以在企业内设立一个独立的董事会,并将会计工作交由此部分董事会管理,进而对内部董事会形成有效的监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别就新的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当前应用状况的对策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查阅了众多的文献和历史资料,以求论点论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本论文在分析其发展现状时,主要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的讨论和剖析,以便为其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论据。

公允价值论文范文第10篇

资本监管对该效应的传导,不言而喻,我们知道银行在运作过程中,其涉及到的公众利益与金融稳定性密切相关,因而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资本的管理,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控制来对银行的商业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可以保证银行的偿还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银行在运作中出现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当对银行资本的充足率进行计算时,相关的监管部门通常是把银行所提供出的会计数字作为基础,并要做少量的剔除处理,进而来确定银行的资本。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虽然资本监管中的规定要比会计处理中所作出的规定性较高,但是在确定资本基础时,往往还要依赖会计处理。也正是由于在资本监管中呈现出了对会计处理过度依赖的情况,因而出现了公允价值会计的说法。在市场经济不够景气时,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的效应会更加明显。

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应对策略

1.市场价格动态化计量公允价值提出的初衷是以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资产或者负债情况为目的,进而更好的帮助投资者进行理财投资。但是如果市场经济情况过于繁荣或者出现萧条,就会影响到交易市场的稳定性,因而以活跃市场而公开报价的公允价值资产或者一些负债的实际价格的变化会较为频繁,公允价值的波动幅度较大,这样就会造成投资者的心理出恐慌,使投资风险增大,此时的公允价值则不会再公允,使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增强。此时则需要增加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不能单纯的应用日计量方法对价格进行计量,而是应该用动态haunt的方式对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在持续动态化价格计量中,需要在每个月的月末进行一次计量,此时以月末和月末的价格即要把期价的平均值作为计量的依据。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产或负债的实际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以后,最终要将处理后的价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值计入到投资收益中。

2.变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会计处理在对一些具有交易性的金融资产或者负债等的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对可供出售的金融处理模式进行借鉴,将原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改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把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录到其中。在接下来的处理中,需要对与之相对应的资本公积中的金额进行重新计算,同时将其转化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投资收益,最终列入到利润表中。采用这种方法,由于“资本公积”是一种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因而不会对企业的利润造成过大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形势下,并不能对企业的具体盈亏情况进行正确反映,因而还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实行动态拨备会计处理方法在市场经济较为繁荣的时期,各个银行的贷款与利润会大幅增加,在银行的日常运行中,往往会根据历史的经营状况对银行未来贷款及其他相关的经济走势做出推断,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可以建立起动态拨备机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提供一定的缓冲条件。比如在经济较为萧条的情况下,银行就可以从前期已经积累的动态拨备基金中提取适量的储备,对不良贷款进行覆盖,防止其对经济运行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降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而可以实现平滑经济周期的目的。

三、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环境。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证券投资论文范文 下一篇:课程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