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媒体互动关系刍议

时间:2022-10-26 06:53:33

文学与媒体互动关系刍议

引言

媒体时代,在消费需求与机械复制技术的双重挤压下,文学艺术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发展危机。许多学者对此表示了忧虑:“文化工业引以自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①的确,艺术的商品化,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正如古语所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艺术的商品化使得文学艺术进一步世俗化、边缘化的同时,也使它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文学的品类与样式,文学的作者与载体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气象,文学已经充塞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泛文学时代已经来临。

文学的媒体化

媒体物质形式的变化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口语媒体到印刷媒体,再到如今的电子媒体,随着媒体工具的变化与扩展,文学从大众化到精英化,再到今天的世俗化、生活化与媒体化,文学的版图与镜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口语文学时代,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它由语音和语义构成,语言转瞬即逝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是简短的、形象的和易于记诵的。其文学形式也不够多样,多以神话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内容多叙述本民族的起源、重大历史事件和塑造英雄人物。因此,它又是高度“历史化”、生活化了的。印刷媒体的出现使文学得以以书面形式保存,其创作也更为从容,内容向抽象性、含蓄蕴藉性方向发展,读者有着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当代,电子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不同的传播媒体与符号方式构造了人类不同的感知结构,并由外而内地修正了文学的谱系与生态……”②不仅一大批新兴的文学样式如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广告文学与手机文学等相继涌现,而且一大批边缘文体如通俗歌曲或歌词艺术、休闲文化艺术等也浸透了更多的文学性因素。

与文学形式变化相应的是文学思维方式的变化。媒体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文学的物质手段或工具,而且是整个文学媒体技术支持系统所形成的媒体环境,新的媒体环境成为文学建构艺术世界的重要逻辑依据。文学媒体由语言到文字再到电子、数字的变化,文学的思维方式也经历了从线性到复合再到集成的清晰变化过程。语言的易逝性、难以复制性,使得文学单线、顺向的特征非常明显。文字的可存储性、组合性使文学思维有了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到了数字化阶段,文学创作成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过程,文学的媒体成了马良手中的“神笔”,不仅可以将一个个数字符号转换成文字,而且可以转换成声音、图像、图片、动画与表意符号等的多媒体组合。借助更先进的硬件与软件,网络媒体还可以将它们与嗅觉、味觉与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相连通,从而达成审美通感。在此媒体环境下,语言媒体与文字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思维方式显然难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文学文本也将从原来的听觉形式、视觉形式演变成集视、听、触、感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文本,传统的文学性因素与媒体因素之间的比例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媒体元素成为审美元素直接进入文学的审美层次。

媒体的文学化

在文学媒体化的同时,媒体的文学化也在加速着它的进程。每天翻阅报纸,你会发现充斥其中的新闻故事、新闻报道、人物访谈遗留有文学他用的痕迹;打开电视机,你会发现根据各类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在各电视台热播,各种比赛的评委席上活跃着文学嘉宾的身影;许多颁奖典礼的颁奖词写得文采斐然;许多产品的广告词极富魅力;就连人们日常的信息沟通――短信,也有声情并茂的一面。在这个媒体化时代,文学的外借与被挪用,使得一切都像文学,又一切都不像文学,媒体改变着文学,文学也在悄悄改变着媒体。

媒体文学化的路径很多,最常见,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根据各类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它们不仅占据着各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而且占据了电视播出的大部分时间,有些电视台还有专门的电视剧、电影频道,如中央电视台的第六、第八频道。各省级电视台有的走电视剧之路,有的有专门播出电视剧的频道。除了播出电视剧和电影,还有其他类型的文学或文艺节目,如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评书、读书时间等。

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媒体自身的不断发展,媒体向文学取经越来越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文学作品被直接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而且被变换成各种形式进入各种媒体。最近几年走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就是电视节目对文学成功嫁接的一个典型。在题材内容上,它以文学作主打,据笔者统计,在《百家讲坛》2006年全年播出的346期节目中,文学类达165期,与文学相关的有40余期,合计达六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文学支撑了《百家讲坛》这座巍峨大厦。在具体操作上,它利用文学的故事性及悬念设置等方法来吸引观众。比如刘心武对《红楼梦》进行探秘式讲解,易中天将《三国演义》进行故事式拆解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主讲者的选择上,它很注重口才,主讲者多像讲故事的高手,很注意故事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可以这样说,是文学造就了《百家讲坛》的今天。

有论者指出,媒体对文学性的推崇,对文学法则及小说叙事策略的移植是力争仿真,甚至以假乱真。本人并不这么看。文学不仅可以在媒体内容中大显身手,而且其叙事手法与语言修辞等也同样可以在媒体节目的建构与具体操作上一展风采,这是当代物质技术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一个必然趋势。没有文学悬念的运用,《新闻调查》栏目的收视率可能要打折扣,没有文学手法与文学语言的运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也很难成为一场精神与艺术的盛宴。

文学与媒体互动的思考

在这个电子媒体急速膨胀的时代,文学与媒体互动与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剧,已经很难以传统的视角来对二者进行清晰的界定与分析,它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值得人们做深入探讨。首先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是关于文学的定义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学?以人们目前的阅读经验来说,可能觉得什么都像文学,又什么都不像文学,电视、网络、报纸与广告等都蕴涵着越来越浓的文学因子,而文学则越来越向娱乐化方向靠拢。文学的品类划分,文学的创作与消费,文学的内涵与形式之间的界限,文学与其他媒体之间的关系等越来越模糊。“谁决定、谁判决,且以什么资格确定什么东西属于文学?”③固守原有观念已经不合时宜,到了对文学进行新的诠释的时候了。

关于媒体文学化所引发的问题。关于媒体的文学化,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媒体支配下的消费时代中,文学艺术逐渐被边缘化、消费化,在消费规则的驱使下,它往往以削平深度、淡化意义的方式来迎合大众趣味。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姑且不论文学与媒体结合所带来的种种新的可能,仅就文学的商品化、消费化来说,它对文学及其创作者又何尝不是一个刺激与转机,否则我们又如何解释旧时代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走俏,当今新武侠小说和新言情小说的流行?另一方面,严肃文学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张承志、张炜们仍然坚守着阵地。媒体文学化对文学来说问题与生机并存,侧重哪一方面都可能产生误解,需要冷静客观地加以分析。

文学与媒体结合的方式方法问题。文学究竟如何与媒体结合才能达到令观众或读者满意?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都难调众口。值得欣慰的是,传媒受众正走入分众与细化时代,这为媒体的多样化探索提供了契机。媒体与文学的联手也的确制造了一些传媒“神话”,塑造了一些传媒明星,每一次成功尝试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感觉、新的口味、新的经验,乃至一种新的范式。当然,仍然存在一些批评的声音,且不无道理。这又牵涉到节目定位、受众目标、批评标准与指向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应采取新的观念,信息化的视点,以发展的眼光具体分析,把文学置于媒体文化视域中进行考察,才有可能开启一扇新的视窗,发现一个新的支点,拓展一片新的天空。

结语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的极大丰富,各种媒体的融合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文学被整合进入其他媒体当中是多元形态的媒体环境下,文学寻求出路的所在,也是其他媒体借助文学提升自身品位的一个有效途径,两者的有机结合当能开辟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注释:

①霍克海姆・阿多尔诺[德]:《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张邦卫:《“后工具时代”与媒体的诗性诉求――兼论媒介的文学基因与审美质素》,《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6月第21卷第2期。

③雅克・德里达[法],赵新国等译:《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作者系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问题在“馅里”,当从“馅”入手 下一篇:细分化市场中的媒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