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开发的地方化尝试

时间:2022-10-25 04:57:59

德育课程开发的地方化尝试

德育课程地方化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而莆仙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古至今,莆仙文化在八闽大地的文化传承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在现代,妈祖文化作为莆仙文化一部分在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地区与祖国大陆联系的精神纽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莆仙文化作为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化,它具有广阔、深邃的内涵,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继承。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能对这些内涵灵活进行利用,就能为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升华人格都有一定的作用。德育校本课程在实施的初始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的学科。它需要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它进行细化,进行有利于教授的一些延伸改变。余秋雨说过:只有用乡民们知晓的语言去诉说,文化才会迅速传播。同样,德育校本课程要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也要用学生能知晓的语言去开展,这就是让德育课程地方化。课程的开展及教学是一个立体化、多方位、多彩的、无声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搞一刀切,所谓的德育教育它就是片面的、单调的、枯燥的一门课程。在开展和教授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本地丰富多彩的莆仙文化糅合进来,教学的这些立体化空间里立马就具有了它应该有的那份丰满和生动。从中华文化的德育方面开始到本地文化的莆仙文化方面,我们在实施和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从泛泛而谈到言之有物的转变,随着课程的学习他们会从抽象化的德育教育过渡到具体化、熟悉化的德育过程。他们会发现在这里,在这个他们长大的土地上,发生了那么多的德育故事,在熟悉中提升了他们对德育校本课程的认知感,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德育课程实行地方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德育走向生活,它让德育工作不再拘泥于书本上,而是从身边的实例打破了这个局限,让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密切结合,引起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也起到一个引领学生的作用。对德育课程实行地方化,实际上就是让德育教育系统化。它有效地整合了地方资源,以中华文化为面,地方文化为点,点面结合,全面开花,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系统化开展。对德育课程实行地方化,实际上就是让德育教育人性化。在地方化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真实存在于身边的,那些熟悉的“真、善、美”的道德实例,让他们自己感受这些冲击,形成自己的道德精神理念,人性化地实践了道德教育过程。对德育校本课程实行地方化,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教师的德育教育创新能力。让教师从一味地照本宣科式的传统德育教学方式解放到实际生活中来,给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资源和无限的创造及创新的空间。教师在参照课本的同时,也能根据学生或者教师本人的爱好开发出属于这个班级或者这个学校的德育课程,克服了教学倦怠感。从某种意义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让他们具有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教学,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对德育课程实施地方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德育课程地方化的措施

对德育实行地方化实际上就是要求国家教育课程决策权力下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模式。德育校本课程是以国家的政策指导作为思想主线,学校、学生、教师作为核心,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本地化”、“具体化”是校本德育课程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实现德育的地方化也就是“本地化”呢?

第一,利用人文教育。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指以学生所在的现实环境和地域文化为依托的德育教育。莆田市自古就是文献名邦,历史上共有进士2800多名,状元12名,宰相14名,有98名豪杰写入二十四史,50多部作品入列四库全书,自古就有“科甲冠八闽”之称,“一方文武魁天下”“兄弟左右相”“九代八太师,一家九刺史”,“六部尚书占五部”……传为佳话,《通志》作者史学家郑樵,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的(泉州洛阳桥建造者)书法家蔡襄,抗金英雄(福州城隍神)陈文龙等等历史文化名人。乃至今日,莆田和福州并称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在开展德育校本课程时,我们就以莆田这些丰蕴的历史文化为基点,利用这些人文资源我们开发了《时光里的兴化》校本课程。以莆田(古称兴化)的文化名人作为主线,从古到今,从信仰的妈祖文化到现实的“敢为人先”的莆商精神入手,从文化名人的品格和气质上铸造莆田历史的深沉和时代的风貌。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妈祖庙、蔡襄故里等文化遗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品格的力量对时代的影响是无限的。在这个人文教育的核心前提下,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实践探讨的主题:何为人,为何人。引导学生塑立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价值观。利用人文教育把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实践进行了整合。

第二,利用社会需要。社会的道德价值一般是最传统的人类道德取向。那么,如何让传统的道德价值能在校本德育中为现代的学生所欣然接受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个社会需要什么,它要求人怎么去做?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直接去告诉学生,或者去教育学生,而是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中开设了独立实践课。比如:关于感恩和互助的教育,我们组织学生身上带着有限的现金,按照既定的路线出发前往目的地。要到达目的地,光靠有限的资金是不够的,所以学生得去求助他人,在求助的过程他们深深体会到了人需要互帮互助。回来后,我们又要求他们对求助过的人进行感谢回访,这样他们又懂得了感恩。在总结实践活动的时候,不需要我们过多的引导,学生自己都能很正确地说出自己的体会,那就是:以后得乐于助人,懂得感恩。让学生自己切身去体会的教育是最深刻的。利用社会的道德价值指向,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即使是再传统的道德理念也会为学生所接受。不同的社会道德教育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去灵活开发校本课程。

第三,根据时代需要。校本德育课程要立足本地,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固步自封,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既要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开发校本课程,也要对学生的时代感和时代认知教育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了对学生进行时代教育,我们开发了《爱兴化,爱中国》的校本课程,在这个校本课程里我们仍然是以“人杰地灵”作为教育的主线,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方式。对于爱国教育,我们立足本地,利用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在平时的德育主题班会课上我们请当地的老革命们到校对学生讲述莆田的革命历史,用那个岁月的激情去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对历史上的莆田爱国人士的列举,我们重点突出了“爱国就在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对于价值取向,通过我校特有的校友背景,让学生懂得感恩的意义。让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对几位知名莆商创业史的了解进行讨论、探讨、总结,充分认识莆商“敢为人先”创业精神的认识。“只有学生自身进行的反思教育才是最深刻的教育”。立足本地文化,我们让学生展望的是全局,让他们懂得,现在的他们需要的是历史的根基,莆商的时代拼劲。德育校本课程涵盖了思想、道德、法治、心理、政治等五大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德育校本课程应立足于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目标。通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将德育教育细节化、本地化,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提高学生的素质。德育工作地方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学习。

作者:谢经贤谢绍剑单位:福建莆田第十中学

上一篇:德育内稳态理论的意义探析 下一篇:加强学生思政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