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高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宏观思考

时间:2022-10-25 04:23:29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高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宏观思考

【内容摘要】音乐剧融音乐、戏剧和舞蹈三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有着融合的、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在西方国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音乐剧艺术传入中国之后,一个发展瓶颈就在于音乐剧人才的培养,一直都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高校作为音乐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从音乐剧的本体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音乐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剧艺术 高校 人才培养 宏观思考

一、对培养目标的重新明确

音乐剧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汇了当今舞台艺术中音乐、舞蹈和戏剧这三大门类。但是这三种艺术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怎样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这是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而问题答案正是对音乐剧本体的认识。音乐剧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什么是具有音乐剧特点的声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三者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解答好这些问题,也就明晰了人才培养的定位。这一点国外一些艺术院校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如俄罗斯的音乐剧人才培养,在歌唱训练上主要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主,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之后,一般歌曲的演唱都会游刃有余;在舞蹈训练上,采用芭蕾舞训练体系,重在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表演训练上,采用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尤其注重台词的训练。当三种艺术的学习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如在舞蹈中完成歌唱,在各种不同的情绪中完成歌唱等。尽可能将三者融为一体。而欧美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剧人才培养院校,演员往往是在甲处学声乐,乙处学舞蹈,丙处学表演,而且都是自费。在日本,以著名的四季剧团为例,校、团是一家,学员入校跟随经验丰富的演员学习综合表演技能,并参与剧社的演出。综上所述,音乐剧艺术所需要的是能歌善舞能表演的复合型人才。树立起这种培养目标之后,则要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需要,确保人才使用价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进行三位一体课程设置

有了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则需要有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课程设置与之相适应。要将能歌善舞能表演这三个培养目标,最终有机地融合到音乐剧表演这个大目标中来。首先是音乐部分。主要包含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两大方面。音乐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尤为必要的,包含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培养内容和高校音乐学专业相类似,但是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为之后的歌唱和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声乐演唱是音乐剧表演的重头戏,各种歌唱技能的培养都已经较为成熟。本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个歌唱观念的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土洋之争”结束后,确立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方针,至今已有大批的演唱者因此而受益。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是科学的唱法,但都不是唯一。特别是作为音乐剧表演来说,如果专注于一种歌唱方法的培养,学生很容易受限制,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演唱需要。所以要树立起一种多元化的声乐观念。例如:武秀之教授提出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可以演唱美声、民族、戏曲、通俗等多种风格的作品。在音乐剧的多元化表现上,采用这种方法演唱的演员,声音音域宽广、更富于变化,能够从声音角度更丰富地塑造人物形象,使声音更具有戏剧性。

其次是舞蹈部分。舞蹈也是音乐剧表演中的重头戏,需要以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为基础,同时又能够体现出音乐剧作品的风格。具体来说,音乐剧教学中的舞蹈课程,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是舞蹈基础训练。可以参考国外以芭蕾舞基训为主的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种舞蹈的基本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身体。第二个是形体训练。这是在第一部分舞蹈基本功训练基础上的加强,主要是对学生的形体和姿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气质。第三个则是有针对性的舞蹈类型学习。中国音乐剧艺术中经常会用到一些舞种,如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对此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丰富学生的舞蹈技能,适应多种作品的舞蹈风格的实际需要。

再次是表演部分。从当前表演的实际需要来看,表演训练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台词部分,一个是表演部分。台词是表演的基础,音乐剧演员的台词能力,应该达到话剧演员的水平,话剧演员台词训练所包含的正音、朗诵、绕口令等内容,都应该在音乐剧的台词训练中有所体现。另一个是表演部分,也应该以小品、话剧等舞台艺术的培养为标准,在此基础上,融入戏曲中身段的表演,让学生在舞台上能够从容驾驭,并和音乐、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

音乐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之所以遇到了人才瓶颈,并不是人才数量上的不足,而是人才的实践性特征不强。也就是说很多学校按照培养计划培养出了音乐剧人才,却不能在短时间内上台表演,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舞台的表演需要之间还有这较大的差距。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鲜有实践机会,多数时候都是在舞蹈房里进行各种技巧的练习,所谓的实践也不过是以集体的形式参加一些学校的文艺晚会,个人表演能力比较缺乏。很多学生在舞蹈房里表演得很好,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出的时候,就因为紧张而导致水平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此应该对实践环节予以大力加强。

首先是音乐剧鉴赏。特别是一些经典剧目的赏析,应该贯穿于音乐剧人才培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反复观赏。举例来说,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进行观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音乐剧艺术,其具备怎样的特征,旨在帮助学生对音乐剧有最初的认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后的多次鉴赏,则是有针对性的鉴赏。比如歌唱、舞蹈和表演的专题鉴赏,台词、服饰的专题鉴赏等,也就是说,依照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进行相应的鉴赏。并不是将经典音乐剧中各种表演要求强加于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认识到自己和专业表演者之间的差距,明确下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其次是校内实践部分。在校内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通过亲身创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剧艺术的本质和内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组织外部力量进行本土歌剧、音乐剧的创作,并由本专业的学生出任剧目的基本班底,主要演员在学生中挑选优秀者扮演。学生剧目是借鉴美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自编、自导、自演歌剧片段、音乐短剧,体验制作人、导演、演员各职位角色。在实践中学习融合音乐、舞蹈、戏剧、人物及舞台美术等元素,体会歌剧、音乐剧制作的过程。在排演中,要确定好的排演方案。如角色分配、剧情发展形势、排演的时间地点等,以灵活、高效为原则。在各部分都排练成型之后,则要进行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彩排。学校对此要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在场地和设备使用等方面大开绿灯,定时举办专场汇报演出等。在校外实践中,可以和电视台、舞蹈培训中心、演艺团体等进行广泛接触,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合作。既能够满足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也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四、完善相关设施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类相关的建设。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门表演类的艺术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在一个拥挤、脏乱的环境中欣赏和表演音乐剧,与在一个宽敞、整洁的环境中相比,显然是后者的效果要好于前者。当前高校中,只有少部分学校具有专门的标准形体房和演出场所,多数学校都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经常改变教学和训练的地点。原本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因为场地和设施的问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勉强开展教学,而各种硬件条件达不到,使得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的建设和完善。当然这个建设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做出长期和近期的规划。在长期规划中,要将音乐剧场地和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中,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逐一完善。而在短期计划中,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对全校的场地进行通盘规划,提高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要与更多的文艺团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各种演出,向他们展示阶段成果。建立学生作品网站,对创作、排练的歌剧、音乐剧作品进行展示,达到丰富艺术实践,展现学生才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剧艺术虽然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发展是较为迅速的。当创作和演出条件都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不能够因为人才的匮乏而搁浅。作为高校来说,要认识到当前音乐剧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制定出可行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成为中国音乐剧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深信,在所有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校音乐剧人才培养,一定能够再次获得质的飞跃。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歌剧、音乐剧表演人才产学研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GLX290)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从百老汇到全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黄雅.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及其带来的启示[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鲍铁宏.谈音乐剧的舞美创作[J].戏剧文学,2003(1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上一篇: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作用 下一篇:新时期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