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势商品粮基地及其梯级战略分析

时间:2022-10-25 03:51:33

我国优势商品粮基地及其梯级战略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消费者对优质商品粮的需求量日益上升。优势商品粮食基地的发展,既要考虑到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还要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竞争压力。基于此,农业部设立了“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的重大研究项目,并于2005年对全国99片商品粮基地做了最新问卷调查。本文通过对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与调出量等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并通过对其优势度的分析研究,提出优势商品粮基地建设应实施梯级发展的国家粮食区域布局战略。

一、对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几点认识

由于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增地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我国中长期粮食供需平衡形势不容乐观,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与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是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长远发展战略提出的。

1、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与内涵

“商品粮基地”是在农业区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是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以提供商品粮为基本功能的农业专业化区域。“优势商品粮基地”则指条件好、面积大、商品率高,其专业化及产业化生产水平高、增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能长期稳定提供优质食用安全商品粮的大型商品粮基地。优势商品粮基地选建的标准一般条件包括以下5条:(1)资源禀赋好,(2)生产规模大,(3)商品率较高,(4)基础设施强,(5)发展后劲足。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是衡量其稳定提供商品粮能力大小的综合指标,主要涉及商品粮基地的生产与调出规模、商品率及主导品种产量等因素。

2、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布局原则

要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的优质化、健康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大型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区域布局需要依据以下原则。

――区位优势原则。粮食生产不仅要受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与地理区位的制约,而且粮食生产还受到社会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发育情况、物流设施基础与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及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要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物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优势地区商品粮基地布局建设,以形成商品粮生产带的综合比较优势。政府要推动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与相对优势商品粮产区集中,优先建设竞争优势显著、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大中型优势粮食商品基地。

――地区协同原则。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保护和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全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优势商品基地建设的核心主体是中部粮食主产区,但如果只要求中部地区抓商品粮生产,中部粮食安全的担子太过沉重。要确保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国家的粮食安全,商品粮基地的发展必须坚持地区协同的原则,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粮食主产区,也要分担部分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或责任,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

――产业开发原则。建设优势商品粮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商品粮基地产业升级,提高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特别是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增值。粮食主产区要立足粮食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并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

――质量安全原则。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优势商品粮基地全面推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以确保优势商品粮基地商品粮的质量安全。加强粮食产品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工作,开展优势区商品粮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与完善商品粮食的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商品粮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加强粮食品质检验检测、质量安全监督监测,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田危害关键控制点监控体系。

――持续发展原则。当前粮食生产技术增产边际效应趋减,粮食产量增长趋缓。2003年全球谷物产量低于消费量高达9300万吨,全球谷物储备已降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我国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与农作物病虫害频繁发生。处理好粮食生产、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灾害防治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营养的粮食生产目标的统一,切实加强优势商品粮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优势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分析

粮食产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依据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合理布局粮食生产,可以更好地发挥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优势,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城乡居民商品粮的安全供应。

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是衡量其提供商品粮能力大小的综合指标。主要涉及商品粮基地的生产与调出规模、商品率及主导品种产量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商品粮基地优势度的分析,可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长远建设与规划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决策参考作用。

二、商品粮基地优势度的单因素分析

优势商品粮基地布局要在充分考虑国家粮食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在保障满足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总量需求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指导优势商品粮基地建设,保证提供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的生活用粮与加工原料用粮。

1、单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本次调查的较大流域或灌区的商品粮基地县2003年―2004两年的粮食平均调出率(调出率即商品粮调出量占粮食产量的比例)作为其优势度评价的主要指标,同时参照2003年―2004两年的粮食面积、总产、单产情况,对我国99片1550个商品粮基地县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比较分析与排序后发现:其中,商品粮调出率是正值的有89片,黑龙江垦区的调出率最高为0.88;商品粮调出率是0的只有甘肃徽成盆地一个地区;商品粮调出率是负值的有青海的西柴达木盆地、浙江的杭嘉湖平原、福建的闽东南“三江一溪”中下游等9个片区,浙江宁绍平原的调出率为-0.39(即本地区调入率最高为0.39)。

2、单因素分析法梯级分区

基于单因素的商品粮基地优势度分析,考虑到梯级分区:调出率在0.66以上的为超强优势区,0.65-0.46之间的为强优势区,0.45-0.36之间为次强优势区,0.35-0.16之间为一般优势区,0.15以下为相对优势区。全国99片大型优势商品粮基地优势度的梯级层次性明显(见图1)。

超强优势区包含东北、内蒙古及宁夏、新疆等16片基地。2004年调出粮食777.3亿公斤,占当年商品粮基地县粮食调出总量的31.64%。

强优势区包括黄河、长江和西南诸河流域或灌区等27片基地。2004年调出粮食846.5亿公斤,占当年商品粮基地县粮食调出总量的34.45%。

次强优势区包含辽西、山东、江南、两广、西南等丘陵山地25片基地。2004年调出粮食387.6亿公斤,占当年商品粮基地县粮食调出总量的15.78%。

一般优势区包含辽东、辽南、河北坝上、鄂东南、

图1 基于优势度单因素分析的商品粮基地区域布局图四川等丘陵、平原16片基地。2004年调出粮食578.5亿公斤,占当年商品粮基地县粮食调出总量的23.54%。

相对优势区包含浙闽琼沿海与甘、青等内陆灌区等16片基地。2004年调入粮食133.0亿公斤,与1998年同项指标比较下降了2.5亿公斤,占当年商品粮基地县粮食调出总量的-5.41%。

三、商品粮基地优势度的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方法侧重突出商品粮调出率,评价法简便,但对规模考虑不足。为了弥补单因素方法的不足,下面采用多因素分析――黄金分割法,在充分考虑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中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主要因子并计算出优势度值,最后引入黄金分割点的思想对优势度进行分级。

1、因子分析――黄金分割法

因子分析中,选取各优势商品粮基地县2002年―2004年的三年平均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粮食调出量,以及区内第一、第二大作物的面积、单产等7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其优势度,由于面积、产量和单产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不一致,首先进行无量纲处理,用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前三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92.3%,所以用前三个公共因子基本能代表整个样本的相关变量。

表1

因子载荷矩阵表

表1中:公共因子1为生产规模因子,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调出量在其中承担较大的载荷;公共因子2为主要作物生产效率因子,区域内第一大作物的单产水平承担的载荷最大;公共因子3为次要作物生产效率因子,区域内第二大作物的单产水平承担的载荷最大。前三个公共因子基本反映了商品粮基地的生产规模和效率,也就能比较全面地代表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表2

因子得分系统数矩阵

通过表2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值计算出各商品粮基地的因子得分总值,先对总值降序排列,并按照黄金分割(0.618)法,对总值进行第一次分割,商品粮基地因子得分累计值占到全部商品粮基地因子得分总值61.8%的位置为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点以上的商品粮基地进入一层优势区,其余的划入二层优势区;同理,然后在上述基础上对一层优势区进行第二次分割,黄金分割点以上的基地进入超强优势区,其余的进入强优势区;随后再对二层优势区进行第二次分割,黄金分割点以上的基地进人次强优势区,余下的划为一般优势区;等等。依据研究需要,还可以利用黄金分割法对因子分析总值进行更多层次的划分,直到满足工作需要为止。

2、多因素分析法梯级分区结果

基于多因素分析的商品粮基地优势度梯级分区:因子分析的总值为87880.47,按照黄金分割(0.618)法,对因子分析的总值进行第一次分割,分割点的值是54310.13,有45片商品粮基地进入一层优势区,其余54片划入二层优势区;进而对一层优势区的因子分析值进行第二次分割,分割点的值是34193.20,有23片基地进入超强优势区,其余22片进入强优势区;再对二层商品粮优势区的因子分析值(33570.34)进行第二次分割,分割点的值是20939.80,有28片基地进入次强优势区,余下的26片商品粮划为一般优势区(见表3、图2)。

图2 基于多因素分析的两品粮基地区域布局图

四、优势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梯级发展战略

“十五”前期粮食连年大幅度减产,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后才得以恢复性增长,为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长久的粮食安全,国家必须加强大型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东中西地区要发挥区域协同作用,我国今后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应实施梯级发展战略,要依据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对现有粮食商品基地按照梯级发展格局进行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区域布局调整。

我国商品粮基地建设需要采取梯级发展战略,不同区域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与作用(下转第63页)

表3 商品粮基地优势度的计算结果不同。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将承担不同的责任,中部粮食主产省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布局的主体,提供全国大部分商品粮的供应量;东部与西部地区优势度较强的商品粮基地县也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正常年景要提供省内的部分商品粮供应量。

同时,国家各级政府都要重视商品粮基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变储粮于库为藏粮于地。如果遭遇灾害或国际粮食市场紧张的特殊年份可及时提高优势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全国商品粮产量与市场供应量,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分析获得的商品粮基地优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粮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而且优势度还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科学布局与宏观管理决策实现部分定量化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①王道龙、屈宝香等主编:《中国粮食总量平衡与区域布局调整研究》,气象出版社2005年版。

②候景新等:《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③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④唐华俊等主编:《食物供求・农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

⑤唐华俊等主编:《演变中的食物消费――中国典型地区分析》,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

⑥俞东平、屈宝香等主编:《中国南方粮食结构优化研究》,气象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下一篇:煤炭成本构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