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现状的分析

时间:2022-06-23 11:46:42

我国消费现状的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方式的分析,剖析了我国目前消费形式的现状和消费比例,并提出引导消费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生存型消费 享受型消费 发展型消费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成就,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消费方式也由生存型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转换。众所周知,人类的消费活动可以分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在改革开放前的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只能是为了吃、穿、住的生存型消费,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就会追求精神性的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

享受型消费就是人们为了满足享受需要而产生的消费。比如,人们消费高级食品、娱乐用品、旅游、某些精神文化用品及服务,就是因为这些消费资料能满足人们舒适、快乐的需要。享受型消费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享受型消费渗透于人类的一切消费领域之中,很难把它与生存或者发展型消费严格区分开来。而且,既可以说它是物质性的享受型消费,又可以说它是精神性的享受型消费。从本质上说,享受型消费可以使人们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我们知道,促使人们购买商品的因素是动力、需求和动机,以及购买行为的享乐方面。许多购买者是部分地由享乐的目的而驱动的狭义的享受型消费是指休闲、娱乐、旅游及文化消费。实际上,休闲、娱乐等所使用的耐用消费品也被认为是享受型消费的范畴。

发展型消费主要是指教育消费,事实上,教育是人的再生产活动之一,它是对人的投资。教育比耐用品具有更为持久的性质,对人的一生起作用,它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未来收入。

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形式,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会要求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消费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已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这一趋势具有四大标志:第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

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温饱经济转向小康型富裕型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享受型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以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为例,上升较快的是娱乐和文化教育消费,由1985年的3.9%提高到2001年的11.07%,上升7.17个百分点,而医疗卫生消费上升了3.14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消费上升了4.53个百分点。其原因是文娱类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由11.74%提高到89.44%,以及教育投入加大。另据预测,2005年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4.2%,上升到第二位;农村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达13.9%,也将上升到第二位。

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浙江省及上海市的统计数字也支持以上的观点。广东省2001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2,153元,同比下降3.3%,但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享受型、发展型的支出呈增长趋势。其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287元,增长5.5%。浙江省高收入城镇居民户2000年人均用于娱乐文教服务的支出为1,791.77元,比全省平均高95.3%,其中,人均旅游支出333.08元。2000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消费支出为8,868.19元,而娱乐文教服务支出为1,227.70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4%。这与前面所预测的2005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上海市1999年该比重为13%,1998年为12%,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2001年公务员加薪,北京公务员65.6%的打算投入到文化消费中,41%的北京公务员选择旅游消费、休闲、消费,68.9%选择日常消费;到歌厅听歌,已成为长沙人经常性的娱乐活动。2001年长沙人均文化消费达1,049元;深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1,111元,比1995年实增1.3倍。从1995年~2000年,深圳人的旅游消费平均增长18%。

虽然从收入消费支出看,我国消费类型已转入享受型消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又有很多不同。

首先,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了享受型消费的比例较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280,是当时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但到了1990年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0.343,2000年就已达到0.417,已超出国际公认的0.4的标准,据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其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90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一直在增加,分别为0.230、0.280、0.300、0.320,尚处于合理区间,说明尽管这些年城市有一部分暴富,但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差距尚不显著。而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30,比1995年的0.390高出了4个百分点。2000年最高收入的20%的农户拥有全部收入的47.30%,次高收入的20%农户占总收入的21%,中间收入20%的农户占总收入的15.2%。最高收入的1%农户拥有全部收入的9.6%,其拥有的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群收入合计的1.7倍,按照人均收计算达到26,290元/人,每户家庭纯收达到102 700元,分别是最低20%收入人群的37.34倍和33.94倍。表明农村由于各个家庭成为独立经济主体,收入分配差距比城市要高,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且比城市基尼系数要高出许多。

再有,我国目前的教育、住房、医疗的“三高”消费使居民不敢消费。首先,近几年来我国家庭教育需求正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由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和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教育支出增幅大大超出其他消费支出。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2005年十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不断加快,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呈现大幅提高之势。从城镇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从农村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也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4.5%,比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高3.4个百分点,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7.6%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1.6%。居食品、居住之后的第三位。其次,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于城镇,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位居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再有,医疗保健消费也较高,调查显示,1993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提高到7.6%。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这三大消费的不断扩大,导致居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的抑制,更为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居民还为此产生了强烈的支出预期,形成了平日节衣缩食和难以轻松消费的现象,对整体消费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消费群体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享受型消费的群体:主要是人数占总人数的20%左右,而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80%左右的高收入阶层,这部分人“享乐主义”消费比较普遍。首先,经济发展使人们的购买力增强,从而人们有能力享受生活。其次,富裕阶层中的一部分人过分沉溺于享乐,具有示范效应。根据滴入理论,较低阶层的人总是模仿高阶层的人,影响力是由富裕阶层向贫穷阶层传递的,因为社会中较贫穷的群体总是寻求变得更好。再加上影视作品的渲染,以及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盲目“超前高消费”,以“大款”为模仿的对象,住宾馆,吃酒家,穿名牌。

2.生存型消费,占20%左右的城镇低收入阶层居民和40-50%左右的农村低收入阶层居民,由于其收入水平较低,再加上教育、医疗、住房的高消费,使他们的消费方式只能维持在低水平,只能满足于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再有,农民追求消费的物质性、实用性,忽视消费的精神性。用于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方面的享乐型服务型消费,虽有所增长,但在大多数农户中还是空白。

3.占60%左右的中等收入城镇居民30%左右的农村居民,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应该进入享受型消费方式的行列,但由于我国三高消费的现状和人们消费方式的不同,部分居民有住房、有医保、在消费预期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放开消费,享受型消费就多一些。部分居民无医保、住房和教育消费预期比较高的情况下,就不敢消费,生存型消费就多一些,这也是我国银行存款居高不下,而人们的需求又普遍不足的原因。

4.随着职场竞争压力的增强,人们的发展型消费将会逐步提高。教育投入将会占较大的比例,这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政策性建议

我们知道,消费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为了更好地拉动经济的增长,必须刺激现有消费并且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为了刺激人们更多地消费,社会应创造更好的消费条件和消费设施。结合我国消费转型的这一特点,即从生存型消费正在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化。这表明享受型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大,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会有较大的增加。于是,为了满足人民的享受型消费的需要,社会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第一,国家应该加大休闲产业的建设力度。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并能刺激人们的消费行为,又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由享乐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提高全体居民的身心文化素质。第二,国家要加大力度解决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的三高问题,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使老百姓敢于消费,扩大享受型消费人群的比例。第三,努力解决低收入人群的温饱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第四,各省市应该建设各自的多功能型的大剧院以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发达地区应该建设大剧院,欠发达地区也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建设一定规模的剧院,以便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MIS开发和应用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论广告语言的创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