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服务研究分析

时间:2022-08-05 09:41:26

我国养老服务研究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与之对应的是不断弱化的家庭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迫切需要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不断发展。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面临服务水平低、供给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关于养老事业的必要性,并对于养老服务的发展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养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关注养老事业的必要性

依据国际公认的关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的情况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不断弱化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面对这种形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设养老服务机构,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的规模和数量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与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和管理已较为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无法照搬西方国家的机构养老发展模式,除此之外,我们人口众多、老龄化发展迅猛,要想解决机构养老问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我们具体国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机构养老服务。

1.1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在全国总人口比重中因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造成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动态。在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结构类型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老龄化程度提前达到高峰;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

在国家统计局第六次的全国人口普查(2010)主要数据公报中,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4亿人。60 岁及以上人口为1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 1.2亿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 个百分点。由于底部人口老龄化和顶部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赡养老人的负担系数不断提高,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2机构养老矛盾日益显现

1.2.1养老机构的实际现有数量不足以满足当今老龄人口的需要

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我国未富先老的老龄社会特点不适宜选择机构养老这种方式。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应付社会的老龄化,无法从容的来规划、发展养老福利事业,这是我国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先天缺陷。中国目前拥有老年人口1.85亿,据预测到2053年将达到4.87亿峰值,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由目前的13.7%逐年增加到本世纪中期的35%左右。2012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为572万张,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3.22%[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水平。

1.2.2“四二一”式家庭的普及和空巢家庭规模的增加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逐年递增,二胎政策的不断放宽,我国将在2030年达到一个高峰,城镇独生子女比例约为58%,而农村的独生子女也将达到了27%。自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同期出生的大量独生子女已陆续步入婚育年龄,他们将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这就极易生成“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这种“四二一”家庭,具体来说指的是“四”指家中的父母,“二”指组成家庭的双方,“一”指结婚的这对独生子女生育的独生子、女。预期到2040年左右,我国60岁以及60岁以上的老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是独生子女的父母;

2.国内养老服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存在缺位与错位现象,社会资本参与有限。体现在:(1)政府补贴太少,社区资金严重不足。社区资金来源一般有三种渠道:政府拨款、街道自筹及社会援助。然而,由于政府资助的补贴过少,加上社会筹集和街道自筹的能力有限,社区所能利用的资金少之又少,导致了不少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将如何增加社区收入作为其在社区的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放于创收中,对于如何发展社区养老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谋划。(2)制度和资金方面缺乏规范性和长久性。这是我国社区养老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及居家养老的目标上。(3)缺乏扶持社区养老的政策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发展的政策法规,就连管理监督也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和规范制度,尚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我国目前各地各环节存在难以统一、组织的现象正是因此而产生。

二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和认识度不够。体现在三方面:(1)老人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度低,认同度差,不愿接受社会化的服务。(2)社区管理部门对服务的认识度低,认为其可做可不做,不具备较强的替代效应,因此投入资金、精力不多。(3)社会对服务认识不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滞后。

三是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差距过大。目前,我国社区养老存在供需差距过大的现象。社区养老关注面窄,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社区主要关注孤寡、高龄、困难老人,将较少注意力转移到普通老年人身上;同时,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以文体活动居多、以活动中心为主,未深入到老人家庭。这将导致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期望降低,减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用频率。

四是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我国社区活动仍然采取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社区为辅的模式,这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受限、效果有限的主要原因。由于社区养老的发展势必对政府造成影响,不少地区也先后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公办养老机构出现了床位紧缺现象,这些机构大约有1200张床位,入住率达80%~100%,有入住医院的市民还需预约登记。

五是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有效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的不同项目,例如医疗卫生、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资源分别划分不同的部门进行条块管理,譬如我国负责城市老年人工作老龄委、民政及街道社区居委等等一些组织,相应的老年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三无老人及需要社会救助的老人,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这些组合并没有结合起来,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矛盾相冲突的利益关系,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机制。

六是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不足。我国社区聘用的养老服务人员多数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工作者,其接受的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龄人口服务知识的培训也相对较少,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因此其所提供的服务也难以达到老年人的要求,这对顺利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相当不利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人员又由于待遇水平低而不愿意进入社区,这更加重了社区养老专业服务的困难程度。除专业人员的缺乏以外,我国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也普遍不足。由于志愿者服务是出于居民的互助意识,强调的是自愿性,并且这种志愿服务几乎是无偿的,缺乏激励性,因此参与的年轻人或是较年轻的老人很少,更有少数地区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导致顺利开展社区养老助老工作的难度更大。■

参考文献

[1] 多元化养老[J].社会观察,2007,(4).

[2] 发展城市社区养老 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3).

[3] 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

[4] 社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

[5]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J].南京大学学报,2002,(5).

上一篇:小微项目“交易所”:风险可以进行“傻瓜式”管... 下一篇: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