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朱自清散文中的人性美

时间:2022-10-25 12:21:24

探究朱自清散文中的人性美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他一篇篇朴实无华的美文中,亲情、友情、爱情娓娓道来,伴着作者人性的光辉带给读者最深沉的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人性美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巨匠,他的散文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令无数读者为之赞叹、钦佩。正如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朱自清在日记中也曾写道:“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感情的浓厚。”细细品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深厚情感在作品中的融入,他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解读,无不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朱自清诸多的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美文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颗博大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生命、爱朋友,等等。

一、爱父亲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篇之一,其中就将父子之情,表述得淋漓尽致。《背影》锁定了一个特定的离别场景:冬天的月台,冰冷的铁道,送别的父亲……而当我看到父亲为了给我买橘子远去的背影: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腿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拳拳父爱,在他的笔端汩汩流淌。

在《背影》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袄,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作者用这催人泪下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父亲的浓浓思念。对于我们读者而言,“背影”是对父子情深的最好诠释,它将永远定格在我们心里。

二、爱儿女

《儿女》侧重于儿女情长,文中的朱自清在谈到对孩子的爱时,态度是谦逊的: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莱。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

“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后来孩子是多起来了,折磨也折磨久了,少年的锋棱渐渐地钝起来了;加以增长的年岁增长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够忍耐了――觉得从前真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如我给另一个朋友信里所说。”

他以这样的口吻剖析自己,在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读者触摸到了一位平凡的父亲最真实的情感。他对孩子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稳重的心路历程,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读者。作者对自己的深深自责,难道不正是源自对孩子们最深沉的爱意吗?文章的结尾便是最好的明证:

“这自然也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样子:‘神而明之,寸乎其人’,光辉也罢,倒楣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三、爱妻子

《给亡妇》是朱自清写给亡妻武钟谦的祭文。他采用的是对话的口气,仿佛妻子就在其对面。文辞间,看不到特别哀伤的气氛,仿若只是回顾往事,语气也淡淡的,心情也淡淡的,但是读来却让人深陷其中,沉浸在对亡妻的思念中。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

“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

“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受你家里的气,你都忍着。这全为的是我,我知道。”

“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

“你常生病,却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一来怕搅我,二来怕没人做你那份儿事。”

“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

文中,朱自清娓娓地追忆着亡妻生前的种种往事,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流动着凄婉感伤的情意,是作者以切身体验写成的缘故吧。于读者而言,却正是印证了平淡之中见真情的话。

四、爱生命

《匆匆》中朱自清借着大自然景象的变幻激起感怀: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从这朴实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日子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流逝。但是,“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留恋过去的痕迹?

细细嚼来,作者隐含在作品里的那种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读者思索生命的可贵与人生的价值。这一可贵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乃至将来都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五、爱朋友

《(梅花)后记》是朱自清为友人无隅君的诗集《梅花》作的后记,应该算作一篇评论性的散文,但字里行间仍融进了一种对亡友至性至深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在《梅花》后记中,朱自清先生怀着感伤的心情追忆了与无隅君相聚的场面,以及为了帮助贫困的家庭积蓄些钱财以安葬英年早逝的无隅君,朱先生与友人到处奔波而又四处碰壁的景况,所以当开明书店答应印发亡友的作品《梅花》集时,作者悲喜交加,感慨万端,所以作者仿佛按纳不住积蓄已久的感情,开篇便点明:

“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

文中,作者从诗稿的命运转到主人无隅君悲剧性的短暂人生,再到几年后自己竭尽全力将朋友的书稿印行,但物在人亡的哀伤成了朱先生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卖是卖了,想起无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湿里,在数年的尘封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

这种强烈的感伤,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着,对友人深深的愧疚,演变成一股浓烈的人间至情,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古语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这句话无疑是对朱自清先生于友人之“爱”的最好诠释。

朱自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树立了“白话散文的典范”,也用自己的真情为读者构筑了他的“爱之国”。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我们被他真挚的情感,闪光的人性感动不已。在朱自清先生人格魅力的影响下,我们青年对于人生,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并将牢记:用“爱”演绎人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上一篇:基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审美教育研究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