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时间:2022-10-25 09:18:55

数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 要:教育改革浪潮下,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期人才,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小学数学为例,将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传授教材内容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传授灌输、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等等,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主体地位 主体作用

学习的目的,是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善于用旧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限于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因此,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期人才,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小学数学为例,将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传授教材内容为主要目标转变为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传授灌输、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应该探讨的课题。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可能

在管理和被管理,教育和被教育的单一的传统师生关系下,我们根本无法谈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跟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学生做了,是因为老师要他做,不做或者不敢做,是因为老师不让做。学生的行为主要靠外因起作用,真实的意愿始终处于被压抑的位置。 合理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民主、相互尊重。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参谋、朋友、顾问。教师要博学多才,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楷模;要品德高尚,成为学生处世做人的榜样;要一心一意为学生好,做学生最贴心的人;要多平等谈心,“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要少挖苦训斥,多讲究教育的方法。教师不仅要修身、治学,还要追求育人的艺术化。 为了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我们变单项的教师评价学生为师生互相评价。学校考核制度规定:“教师们要主动向学生征求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并提出整改方案,每年不少于两次。”为了敦促教师主动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每期都要深入到学生中问卷调查对任课教师的满意率。 在我们长期的理念教育、制度引导下,我校师生关系宽松融洽,这为我们下一步在教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好了基础。

二、正确认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结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学生能够不断学习与发展,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求知欲和自身的数学水平之间的内部矛盾,而不是学生之外的诸如教材、教学手段等外部条件。求知欲中包含着自觉、积极、主动和独立的学习特性,这种矛盾驱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数学水平和自身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来支配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自身的发展。由于学生具有这种自主性、选择性和能动性,在不断的学习中,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也不断建构与优化,学生由不会学发展为会学,由完全依赖教师发展为部分依赖教师,最终发展为不依赖教师。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让学生看,让学生想,让学生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讲,让学生练,让学生验证,帮助学生正确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所以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广大学生只会“学答”而不会“学问”,质疑的精神比较差,学生墨守成规,缺乏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思考,师生共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2.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马上给予解答,而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再思考、回答……在一系列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而且还经历了思考、理解、回答、再思考、再理解、再回答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3.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归纳和整理中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去理解数学概念、获取数学结论、应用数学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问题的错误理解或错误解法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错误,指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以后不再重犯以前的错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全面的、自我反省的思维能力和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数学问题的错误解法或利用教材中印刷错漏之处让学生辨析错误并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学生养成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而是去伪存真、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发展史中,许多伟大的科学成果正是在“批判”旧理论中诞生的。

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对错误的辨析,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积累了解题经验,而且使学生从中培养了探索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结语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播音员应摒弃播讲中的自我陶醉 下一篇:试析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