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25 08:34:49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从构建依据、内容结构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29-02

实践教学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现代高职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都对实践课程建设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原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对高职课程设置的要求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基础课可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强调课程设置中的实务性取向。国外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学时才能毕业,一般来说本科生要有800学时的实践时间,专科学生要修满400-600学时的实践课。因此,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要突出高职教育的内涵和本专业特点,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学,而应建立独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融。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情况为例,探讨了应该如何构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依据在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社会问题如吸毒、单亲家庭、网络成瘾等随之增加,使社会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需求。因此,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应根据中国社会问题的实际,开设一系列专业性和技能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训练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看,社会工作主要存在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其岗位涉及许多领域和部门,既包括民政、社会保障、司法、工青妇、社区、工厂、学校、社会团体等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岗位,也包括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就业以及司法等机构中从事具体社会服务的工作岗位。课程建设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动、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应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相应职业乃至具体岗位,根据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且结合各个职业领域的基本活动特点来开设相关课程。

(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之二在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其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与技巧,能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到党政机关、社区、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各种福利机构以及NGO组织等社会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中,为弱势群体、问题群体、发展性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独立进行社会工作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社会工作专门人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其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实践课程教学,使本专业学生了解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自主能力、实务工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

高职社会工作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之三在于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适用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说话沟通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会议与活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则只适用于某个或某些专业。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其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助人技巧在社区开展面向各种不同群体服务的能力;二是组织社区各种活动、动员和配置社区资源以及管理社区服务机构的能力;三是从事基层老年、妇女及青少年社会工作,包括维权、宣传教育、家庭调节等能力;四是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运用SPSS软件处理调查统计数据的能力;五是开展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六是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健康服务的能力。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上述六种核心职业能力展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落实能力本位,使实践课程建设能够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各层次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结构

依据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应建设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课程。一般来讲,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包括以职业技能课为主的校内实践课程,二是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是学生自主社会实践。

(一)校内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在某些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学习中或者理论学习结束后,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一次实习,一般在学期内、在校内的实训室如个案工作室、团体工作室进行。如在学习完《社会工作导论》的《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一章后,可以精选一些专业教学片如《何必有我》、《飞越疯人院》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然后分组讨论,通过实实在在的、生动直观的案例让学生去体悟和反思,进一步强化学生关于平等、接纳、尊重等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学习完《小组工作》课程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进行小组工作的模拟,从而对小组工作理论学习中涉及的小组工作的过程以及小组工作的技巧,如沟通与互动的技巧、小组讨论的技巧、小组活动设计的技巧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使其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从而提高实际能力;在学习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后,可以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安排学生参加对新生进行的心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技能,优化教学效果。

(二)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习一般包含两部分内容,即阶段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需要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机构的选择、实习的目标、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督导与评估等多项内容。实习基地一般在市、区民政局、社区、街道居委会、法院、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救助等。

1.阶段性专业实习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阶段性专业实习应安排毕业实习前的学期。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阶段性专业实习安排在从第二学期到第五学期的期中或期末,每学期的实习时间为2周,共8周。首先,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安排专业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和工作方法,树立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并能分析和反思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现状,找出与专业要求的差距。其次,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安排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建立“专业自我”即专业社会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观、素质、工作态度和行为,训练和巩固专业实务技能,学习专业社会工作不同介入方法应有的步骤与方法,了解该专业所对应就业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阶段性专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写实习日志,一周进行1—2次实习分享,个人和小组要完成实习契约,撰写实习机构导向报告,实习结束要撰写自我评估报告和实习报告。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检验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三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一个桥梁。和其他专业一样,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也应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为期18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实习机构和基地,在实习督导教师指导下,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引,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将以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所掌握的服务技能和技巧加以整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助人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习的表现和收获进行总结性评估,并写出书面报告。

(三)学生自主社会实践

学生自主社会实践也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一项内容。学生自主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学习需要或自身兴趣,自主进行的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活动、义工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和公务活动等。比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自主联系家乡附近的有关机构作为实践场所,开展对农村居民生存状况的社会调查、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的社会调查以及对城市社区工作状况的社会调查等。再比如,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可以深入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公益机构,开展敬老助残、扶弱助困等公益服务活动;走访慰问五保户、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为他们提供生活照顾和文化娱乐等服务活动。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应鼓励学生平时自愿参加与社会工作专业性质和特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扩展了社会工作实务的视野,增加了运用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的能力。

三、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具体讲,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师资保障、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和制度保障等方面。

(一)师资保障

实践课程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实务经验不足,对实践课程的指导能力有限。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通过进行在职或脱产进修,考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本专业教师的职业资格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机构和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以保证提高业务能力。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规定社会工作专业每位教师在一学年内必须有不少于30天的下企业进修或调研的工作经历。此外,高职院校也应聘请社会工作的业内专家来学校讲学和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从而使教师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实习实训基地保障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要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应建立校内的社会工作实验室。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应包括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和与之相配套的控制室、投影室,以及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模拟室、居民委员会模拟室和心理模拟室等。在实验室内,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实务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应建立多家稳定的、多元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本类型包括社区型、群团组织型、社会服务机构型和政府部门类型。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能够为本专业学生的阶段性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习和综合性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背景,取得良好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三)制度保障

制度是规范行为重要的手段。要规范和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建设和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实践课程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具体讲,应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制度和实验室使用规定,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积极开拓校内外资源,建立稳定的、多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保证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有效地投入使用;也应建立实践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成立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小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还应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实践课程教学考核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评价是实践课程教学教师和机构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袁继红.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2]张省,王丽娟,孙长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社会工作教育,2008,(12).

[3]史铁尔.社会工作实践教学[J].社会工作,2007,(4).

[4]唐鸿铃.试析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上一篇:浅论思想政治工作的防治功能 下一篇: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