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劳动现状的反思

时间:2022-10-25 07:54:49

对当代大学生劳动现状的反思

摘要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而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却正在远离新一代大学生。本文分析了新生代大学生劳动缺失的原因以及劳动缺失的后果,尤其对如何改善劳动缺失的现状作了探究,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并能及时给新生代大学生补上劳动这一课。

关键词 大学生 劳动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L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Labor creates human,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labor, the most basic human survival way is far from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gen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lack of lab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specially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lack of labor, hope can cause the concern of the industry and make up this lesson in tim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reflection

众所周知,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更鲜明的特征。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不拘小节随意性强;政治与劳动观念淡漠;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本文在分析了新生代大学生劳动缺失的原因以及劳动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之后,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并能及时给新生代学生补上劳动一课。

1 大学生劳动缺失原因探究

劳动是指人们使用工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它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本文中“劳动”一词,仅指“体力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人并不是天生就不爱劳动,但当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缺失了劳动这一课时,他对劳动的漠视与排斥就毫不稀奇了。

1.1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位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以及从事一定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发挥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家庭中,主张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并不多见。教育的偏颇与社会流俗使得很多家长在价值取向、教育观念和教育心态等方面走入了误区。大学生不爱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与之从小缺失家庭劳动教育有关。

1.2 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高等教育中劳动平台欠缺

中国的小学、初中虽然是义务教育,但始终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樊篱,这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学为主。尽管新大纲对中学生劳动技术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确规定,但大部分学校的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常常被挪作他用。更令人伤心的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技术课不仅没有正常进行,反而被某些老师当成了一种惩罚受教育者的手段,于是,劳动的真实面目及意义在学生心中便成了一个模糊概念。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则一味地看市场脸色行事,完全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工具”与“人文”兼顾的《大学语文》课都“疯狂瘦身”的情况下,劳动教育当然更无法在大学课程中有一席之地。

1.3 社会价值体系的嬗变

“劳动光荣”这句话正在不断被人们质疑。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过时的口号。的确,劳动和劳动者在这个现实的、时髦的社会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影视作品中,占中国公民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形象也越来越单薄,甚至不见其踪影,即使偶尔露脸,也是畏首畏尾、充当配角,甚至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了年轻学子们对劳动的轻视和蔑视,导致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否定,甚至还左右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2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后果

笔者曾以下列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生做过调查:

第一,作为大学生,你怎样看待校园劳动?劳动光荣吗?为什么?第二,作为大学生,你参加过的校园劳动有哪些?你认为还有哪些劳动你们可以胜任?你主张在读大学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吗?为什么?第三,你怎么看待学校将一定的劳动任务承包给一些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为什么?第四,在大学生活中,没有适当的体力劳动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第五,对在校期间的劳动内容与形式,你有什么建议?

赞成在读期间有适当劳动的占58.6%;中立的占35.7%;其他5.7%; 44.6%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光荣但很辛苦;少部分学生认为劳动不仅不光荣,而且还“耻辱”,因为那是“没本事、愚蠢”甚至“下贱”的代名词;参加过校园劳动的占33.1%(但基本上都是搞寝室卫生);没有参加过的占63.1%;其他占3.8%;主张在大学里安排学生适当体力劳动的占60%;对大学生活中无体力劳动,认为有影响的占50%;无影响的26.9%;影响不大的19.2%;其他3.9%;对校园劳动内容和形式,主张校内劳动与校内外兼职相结合的占26.9%;认为只要不与学习相冲突就可以的占38.5%;认为劳动必须有偿的占34.6%。

3 解决大学生缺失劳动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纠正错误观念。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了世界。劳动能让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劳动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都有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为学生阐说劳动光荣这个观点。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岗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如果没有对劳动的正确态度、情感,那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学生人生的悲哀。

第二,了解就业形势。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全面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劳动市场人才的结构要求。虽然人才市场供多于求,但在同等专业水平的前提下,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更愿意接受具备吃苦耐劳,具备良好劳动品质的学生。家长和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培养这一品质,以便就业之需。

第三,溯源追根,家校结合,修正学生劳动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儿子的信》中专门提到劳动这一章节。他告诫儿子,人的志向和人生的幸福,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劳动,人的志向才能跨上智慧的、创造的、科学的大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

第四,设置劳动课程、力争全面发展。目前大学课程设置,少有将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体现的,这有悖于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的职能,因此,这必须得到修正:首先,将劳动纳入正式课程。新疆农业大学连续八年组织学生进行摘棉劳动,这一活动的发起人雒秋江(校长)说:“劳动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有责任如此做。而且,摘棉劳动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好窗口,劳动是学生立志过程中无言的导师。”他把劳动纳入正式课程,记入学分,这让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受益无穷。其次,我们还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劳动概念、态度、情感的渗透,然后以隐性课程中的体验与体验课程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技能方面的训练,还可以给学生安排劳动周。第五,让做义工成为一种制度。国外很多大学,特别是好的大学非常注重对学生个人品格、领导才能及特点的培养,他们认为做义工不仅可对社会作贡献,也是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途径。你获益于社会,你就应当回馈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团结,才会进步。所以,国外中学生必须要做多少个义工,拿多少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才能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兆先等主编.家庭教育词典:58.

[2]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151.

[3]高万祥.父亲该告诉儿子些什么?中国教育服,2007-09-27:5.

上一篇:完善实验教辅工作,促进医学院实验教学质量 下一篇:激发悲悯情怀 关注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