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应用

时间:2022-10-25 06:51:01

心理效应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基本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考虑课堂效率的问题。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已察觉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是语文教学的“痼疾”之一,也成为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对象。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近些年来,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心理效应理论科学地反映人们的心理规律,我们若能将这些抽象的心理效应充分理解并掌握,进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对了解学生心理、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利用预期效应,优化课堂结构

心理学家廷克波在1928年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先当着猴子的面将它们喜欢吃的香蕉放入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的某个,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住猴子的视线,让猴子在两者中选择,结果发现,猴子能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然后实验者再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入,又从挡板后取出,换成猴子最不喜欢吃的莴苣叶,结果发现,当猴子从容器中取出莴苣叶子而不是香蕉时,猴子显露惊讶的表情,它拒绝吃莴苣叶子,并四周搜索,搜索失败后会沮丧地高声尖叫,大发脾气。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不是受他们的行为的直接结果影响,而是受他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所支配。

这一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实验说明,给学生良好的预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为学生“量身”设置学习目标。用维果茨基的理论来说,既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用我们的俗话就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就要求教师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有适当难度的学习任务,既不打消其积极性,又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磨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达到目标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再如,上课之初要告知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做到“心中有丘壑”,听起课来自然有的放矢。这些其实是给学生创建预期,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当学习任务有了预期性和指向性,相信学生精力会更加集中,学习会更加具有积极性。

二、利用超限效应,优化教学内容

有一次,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感觉牧师讲得很感人,打算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并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在课堂中,我们是否也犯过如牧师一样的错误呢?对于一个问题,生怕学生不会或是听不懂,就喋喋不休地说,反反复复地讲,不断地“抓紧时间”向学生灌输,以为自己说得越多越好,殊不知开始时学生还有兴趣,而后便心猿意马了。这就超过了学生的认知限度。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精选教学内容,可以浓缩为“十六字原则”,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教师的“讲”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钱梦龙老师曾提出,教师的讲授应为“启发式讲授”,“讲授能回答学生苦苦思索而未能解答的疑问,是学生茅塞顿开;讲授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或换气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若我们在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抛砖引玉的良言,想必学生也不会成为偷钱的马克・吐温了吧?

三、利用鲶鱼效应,优化课堂气氛

一艘渔船外出打鱼,满载而归。回到码头时,人们发现许多舱里的鱼都闷死了,独有一个鱼舱的沙丁鱼活蹦乱跳。原来其间有几条不安分的鲶鱼在不停地游动,才使得同舱的鱼都跟着上下腾跃,从而使鱼舱里的空气得到了流通。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沉闷的僵局,就要设法营造出一定的紧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活跃的学生,他们犹如鱼舱中的鲶鱼,不论带头发言,还是即兴表演,或者适当的插科打诨,我们不要轻易否定,有时还要加以保护,他们的表现会对其他同学起到很好的激励和调节作用。其次,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竞争性学习项目,构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态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使课堂教学保持适度的紧张和愉快。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变换教学方式,例如语言的抑扬顿挫,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巧妙利用动态生成,让自己成为“鲶鱼”,去影响、带动学生,去激活课堂,让课堂凸显生命的灵动。

四、巧用“侵犯效应”,优化教学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课。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上课的位置,不利于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听课时精力不够集中,说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这些学生一般离老师的空间位置都比较远,如果老师走下讲台,站到离这些调皮学生比较近的位置,适度“侵犯”们的空间,给他们心理造成压力,他们就会有所畏惧而集中精力听讲,从而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还应该了解,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对那些自觉性高、成绩优秀的同学,教师可以利用师生感情较为亲近的因素,拍拍他们的肩膀,和他们亲切地交谈,引导他们努力学习。而对那些胆小的同学,则要保持相对较大的距离,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对于“空间侵犯”而言,还有是“时间侵犯”。“人们办事有时喜欢迟到、早退、拖拖沓沓,有时过急,有时过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时间侵犯’。”如果一位老师惯于拖堂,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快要下课的时间,心里会一直抱怨,甚至有想收拾一下书本,冲出教室。上课情绪差,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我们教师不可以迟到、早退或是拖堂。

效率问题,实质上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处理好教学环境和教学技巧等问题。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依照科学规律教学便是艺术。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心理效应,把心理学知识与提高课堂效率无缝链接,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仅仅是高效的,还将是科学的、人文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晨阳学校(257091)

上一篇: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