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21 06:46:15

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讨论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契合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增加讨论环节,可以发挥很多作用。

一、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善,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还是老一套,“满堂灌”,一讲到底,生怕讲不到遍数,生怕学生不懂,事实上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生动的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效果不会太好,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希望看到的,这也不是我们语文老师预期的目标。

实践证明,长时间机械性的模式会因为缺少变化而使人产生疲劳,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比如,高速公路不是笔直而是设计成弯曲的,笔直的公路容易使驾驶员疲劳驾驶,易使驾驶员放松警惕,发生车祸。我们的课堂也一样,单一的模式会让人疲劳、欲睡。相反,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讨论,改变单一的一讲到底的模式,我想学生不致于在多变的课堂上昏昏欲睡。

比如,我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一堂课一讲到底,可谓辛苦异常,处处为学生想好了,生怕学生不懂,但这“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从学生的眼神中我读出了迷茫,毫无生气,读出了“累”字。课后调查,学生反馈:“我们只是接受,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想处于僵化状态。”另一堂课,我讲得很少,让学生自己讨论,课堂气氛明显不同,我自己也上得很轻松,我从学生的眼神读出了“精神”,有了生气,有了光芒,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神奇的水罐神奇在哪里?神奇的水罐因为什么而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变得富有生气。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文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语文课堂讨论尤为重要。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是用课堂上的讨论来激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明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零星的感悟变得更加完整,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创新了思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讨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例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狼》专题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你认为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同学说:“我读了《蒲松龄》笔下的狼,我认为狼很贪婪,如果它得到骨头不再穷追屠户,也不至于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有的同学说:“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母狼的智慧》,我认为狼对它的孩子有慈爱之心,不像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狼追捕其它动物时的残忍”;有的同学又说:“我还从电影上看到狼与人和谐相处,说明不是每条狼都是凶残的,也有它善良的一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中道理,看待事物要有多个角度。

三、有利于得到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躲于勒”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

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菲利普夫妇良心发现,可怜于勒,把他接回家;于勒赚了一大笔钱,菲利普夫妇和他相认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躲于勒”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内涵,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会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某一问题会发生争论。在争论中,观点和认识得到肯定的学生,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使他更积极地参与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观点和认识受到否定的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发现自己思考问题角度的偏颇,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观点认识得到补充,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广阔,能使学生进一步超越自我。

比如,在《父母的心》一文的教学中,同学们在讨论文中的父母的形象时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学认为,文中的父母不负责任,既然家庭贫穷,不能养活孩子,就不要生那么多的孩子;有的认为,文中的父母把孩子送给别人的行为是很负责任的,自己不能养活,但总要让孩子生存下去,说穿了,还是为孩子着想。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在接下来的班级讨论交流中,他们的意见被尊重和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别人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我发觉,小组之间在暗暗较劲,今天这个小组表扬得最多,课后成员们很是得意“我们小组最棒!”其他小组在接下来的课上会表现得更好,从而扩展到整个班级,总要争个“谁第一、谁第二”来,这有利于“互助”、“合作”、“上进”的“ 团队精神” ,形成良好的班风。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分别发表各自的思想见解,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长,各去所短,使其相得益彰,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探寻问题的答案,能有效地利用时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交流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思维品质,善于合作,善于批判,形成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汪群初级中学(225436)

上一篇:心理效应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应用 下一篇:让作文的语言生动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