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礼仪传统特色维持至今的原因探究

时间:2022-10-24 06:07:30

日本礼仪传统特色维持至今的原因探究

[摘要]日本礼仪拥有令世人广泛称道的独特魅力。魅力之独特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传统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后进国家的共同课题。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明治时代,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方式奠定了进入现代化社会后对待传统礼仪的基调。社会意识与舆论是决定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学校及社会教育是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明治日本积极从传统中挖掘礼仪精华并使之得到了弘扬。本文试从礼仪社会意识与舆论、学校及社会礼仪教育、茶道复兴与女性礼仪三个层面探究日本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原因。

[关键词]明治时代 传统礼仪 传承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49-02

在国家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包含文化、教育、国民形象等一系列非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因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并且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识最直观的领域。日本的国家软实力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无疑是其礼仪的独特魅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际通行礼仪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礼仪特色之所在的是传统礼仪。日本礼仪之所以独具魅力也正是由于其经历了明治时代欧化盛行的文明开化后,依然传承下来的传统礼仪的鲜明特色,并一直保留至今。而我国清末民国初年,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传统礼仪多惨遭遗弃的境遇,因此考证明治时代日本对待传统礼仪的方式及其传统礼仪的传承方式,无疑对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民间坚持传统礼仪的呼声

日本在明治时代经历政府主导的如火如荼的西洋化进程时,传统与现代、欧化与国粹斗争的声音也曾不绝于耳。但民间一直存在忧虑传统礼仪流失的声音,并积极向政府谏言、积极引导社会民众维护传统礼仪。早在明治十三年(1880年)青森县普通民众渡边村男就已经在给明治政府的建议书中慨叹:“我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礼仪,但现在都面临即将消失殆尽的危险”。并进一步表示担忧:礼仪出现一时混乱国家不会灭亡,但传统礼仪完全消失了,国家就灭亡了。希望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礼仪规范”。向政府建议“启用通晓天下时务的廉洁有德者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制定通行天下的礼仪规范”。[1]以上建议虽然缺乏具体操作性,但表明了民众对保护传统礼仪的热情。

在欧化浪潮中社会精英分子也开始积极维护日本传统,明治2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保存国粹的社会思潮。三宅雪岭与志贺重昂于明治二十一年(1889年)创立了杂志《日本人》,陆羯南等人于明治二十二年(1890年)创刊了报纸《日本》。强调日本的近代化“不是西洋社会的同化,是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对西洋文明的导入”。[2]在高举维护传统旗帜的同时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诸如:“强烈反对导入诸如亲吻礼等西洋风俗习惯、礼仪中的有害事物”[3]、“夫人小姐们的病痛全是西洋服饰的束腰工具所致”[4]等一些极其激进的西洋礼仪风俗有害论。人们在论及传统礼仪的传承方式时,时常涉及日本传统武士道,高呼“传统礼仪的复活就是武士道的复活”[5],认为在新时期要通过坚持武士道精神来弘扬传统礼仪,慨叹“从前在武士的家庭中,严格遵守着礼仪规范,而当今家庭中武士般的礼仪教育越来越少,到访日本的外国人不再能看到曾经武士家庭良好的礼仪规范,而只能嘲笑当今礼仪生活的混乱,实则遗憾之至”。[6]在明治时期,国家自上而下的文明开化运动过程中,“西洋”礼仪发挥了一种触媒作用,使人们开始更加积极自觉地维护日本传统礼仪。

二、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的结合

(一)学校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

在维护传统礼仪的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传统礼仪流派开始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明治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修身”课程开设确立。明治十二年政府了“教育大旨”,开始明确规定了一门“作法”科目作为修身科目的实践课程。明治十三年再次教育令,明确规定将“修身”列在读书、习字、算数、地理、历史之后,作为与其同等的科目。明治十三年再次改正教育令,将“修身”列为各学科之首。将其定位为教育的根本。这一规定一直保持到昭和二十二年。道德及其实践礼仪课程的成为明治以来近代教育的重要层面。

明治十三年传统礼仪流派家元小笠原清务①向明治政府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学校中开设礼仪课程的建议书。响应他的建议,以明治十三年东京神田小川小学开设礼仪课程为开端,东京府各小学中都开设了礼仪课程。此外明治十四年在男女共学的礼仪课程之外,开设了针对女生的“小学女礼式”课程。小笠原清务为此编写了教材《小学女礼式》,序言部分谈到,“而今,本府各公立小学校均开设了女礼式课程,为了向学生讲授起居进退之法,受府厅委托,我等制定了此学校礼仪教材”,成为全国多所学校的女子礼仪教材。明治十五年小笠原清务开始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教授礼仪课程,使用小笠原与松岗明义共同编写的教材《新撰立礼式》,开创了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的先河。文部省也将“女礼式”列为正式科目。宣布训令,女子礼仪科目应包括:裁缝、女礼、点茶、插花。明治十七年开始,师从小笠原清务和松岗明义的后闲野菊、佐方镇子开始招徒讲学,之后她们的学生遍及全国的女子学校。明治十年代学校礼仪教育迅速高涨,造成礼仪教师极度缺乏的局面,小笠原在自家开设的礼仪教室中培训礼仪教师。文部省命令东京的73所小学每个学校选三人,在小笠原清务的礼仪学校进修一年礼仪课程,后回到本学校任教。据此,小笠原传统礼仪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普及。以小笠原流传统礼仪为蓝本,其他传统礼仪流派家也纷纷著书。②随着明治近代学校教育的建立,体系化的传统礼仪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二)民间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

传统礼仪流派或出于传承传统礼仪的社会责任感,或出于拯救本流派没落局面的考虑,纷纷著书立说,面向社会开设礼仪教室,活跃于明治时代的传统礼仪流派名单见表1。

出处:《明治的礼仪》(日本岩波书店2004年)

上一篇:中国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