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技艺――捏面人

时间:2022-10-24 04:20:15

传统民间技艺――捏面人

捏面人,又称面塑,是我国传统民间技艺之瑰宝。它是以发酵后的面粉或米粉为原料,掺入各色染料、石蜡、蜂蜜、糯米粉等,上笼蒸熟,再捏出各种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面人既好吃又好看,可刺激儿童的好奇心,所以服务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可视其为广义上的儿童食品。

追根溯源

捏面人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北宋时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捏面人之记载。其云:“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所捏面人皆可作食品出售。谓之为“果食”。而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捏面人的一个传说。相传三国时,孔明征伐南蛮。渡芦江时,忽遇狂风,三军危在旦夕。孔明急中生智,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以祭拜江神。风浪很快平息,将士得以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为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因我中华自古以农业立国,大部分地区皆以米和面粉为主食,所以这种以面粉和米粉为原材料的工艺流传甚广。各地叫法也有所不同。北京称之为“江米人”;而台湾则称之为“面人”。捏面人的师傅往往背着个小木箱,挑着挑担,走街串巷,现捏现卖。现在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儿时观看他们捏面人的情景,堪称视觉享受。在庙会集市上,只见红、绿、黄、白、黑等各色面团,被捏面师傅随手一掰,先在小木棍上捏一个头形,然后用其他颜色的彩面捏出眼睛、鼻子、嘴巴等点缀其上,辅以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一个面人就这么成形了。最后,再加插道具,有的还要用金箔纸一印,面人的服饰上就有了金光闪闪的效果。不经意间,那腋挟金箍棒的孙悟空、手拿五齿耙的猪八戒、肩挑取经担的沙和尚、双手持宝剑的白骨精就“出世”了。还有金鸡独立、白鹅引颈、蜻蜓展翅、老鼠偷油等,个个神态自如、件件天趣盎然,引得孩子们或让大人给他买、或将自己平时积攒的零钱倾囊而出,将面人捧回家去,当作宝贝欣赏和保存。

在历史上,“面人”也曾被用作祭祀和各种礼仪上的供奉之物。这种习俗的起因,大概是为了保护、教育后代,促使种族繁衍昌盛。传说天狗经常来到人间偷吃婴儿,“民间蒸面人,令小儿自抱,俾作替身”。按旧俗,在中元节,为纪念死者,祈祷其亡灵能得安生,送上面人,有希望逝去的先人能保佑生人之意。在华北、西北等地农村,这种做法比较普遍。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儿子做周岁,摆放着许多面人。其中,有一个套在小寿星脖子上,意寓着长命百岁的殷切祝福。

趣味无限

由于师承不同,地域差异,捏面人的工艺也多不相同。师傅们各有绝活,各有擅长。有专捏历史人物或神佛的,有专捏“三百六十行”和市井人物的,有捏各种动物的,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初学者和水平较差者,其作品往往显得粗糙笨拙,不伦不类,而手艺极为高超者,捏出的面人则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在扬州,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捏面人技艺精湛的故事。相传清代末年,京城有位高官听说扬州的捏面人很有名,捏什么像什么,捏谁就像谁,连脸上有几颗麻子都能捏出来。这位京官来到扬州,一打听,有个捏面人不只是捏谁像谁,而且还能不用眼睛看,双手伸在袖笼里捏,边捏边与客人交谈,一会儿作品便可完成。此公不信捏面人能有如此神技,便将捏面人唤来,要求当场表演。并声言若捏得好,给赏银十两。不一会儿,面人捏出来了。京官一看,还真像自己。可往兜里一摸,银两却不够。其实他原本就不相信有如此神奇,所以也就没想真给赏钱。可又死要面子,便找个茬子,吹毛求疵。他对捏面人的师傅说道:“这面人粗看像我,但骨子里不像,而且脸上的气色也比我差得远。”说完掉头就走。捏面人师傅并不生气着急,他在这面人的身上又捏了一副枷锁,然后高高地插在挑担上,当作招牌,继续沿街卖艺。有人把面人带枷示众的消息告诉了这位京官。京官大为恼火,去责问捏面人师傅,说他败坏自己的名声。捏面人师傅反驳道,你说这面人不像你,怎么会败坏你的名声呢?京官自知理亏,只好花十两银子买下这个面人。谁知捏面人不卖,说枷锁还值钱呢。京官无奈,只好又加了几个钱,才算了事。

劫后余生

转眼到了“”时期,一场浩劫从天而降。据说某地有位捏面人的老汉,担子上插有关公、张飞、武松、宋江、宝玉、黛玉等面人,敲锣叫卖,不巧正被红卫兵小将撞个正着。他们以“破四旧”为名,把师傅捏的面人统统捣毁。几天后,老汉出现在街上,担子上是高举红灯的李玉和、打虎上山的杨子荣、手拿茶壶的阿庆嫂、挥锹筑坝的江水英等革命样板戏人物,围观者啧啧叫好,红卫兵也无可奈何。这个故事说明,民间艺人为保存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的技艺,具有很高明的变通能力,所以民间技艺的强大生命力不容置疑;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技艺,表现的内容只是外在形式,而塑造各种形象的能力才是技艺的精髓。

正因为有此应变能力,捏面人的技艺尽管长期被冷落,但并未绝迹。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大,捏面人的技艺也得以回到民间再放异彩。当今时日,在庙会和集市上,捏面人摊点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孩子们觉得新奇,正所谓旧旧成新;而大人们也往往驻足观瞧,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时代。

与时偕行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传统技艺也必然要适应新形势,才能经久不衰。在此方面,已有不少业内人士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据报道,重庆市垫江一家三星级酒店的中式面点师夏先兵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面点师,他有一次见到一位老师傅在一盘点心中放置了一尊老翁钓鱼的面人,博得众人称赞。这引起了他对这项传统技艺的强烈兴趣。靠着自学,夏先兵如今不仅成为捏面人的好手,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制作的面人融入了西方美术人物的造型风格,面部表情更加丰富,各种比例更加合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季玉梅女士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她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摆放着近百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其中既有古典题材的“金陵十二钗”,也有里根、普京、查尔斯等世界名人。靠着捏塑像的手艺,季玉梅的名气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组曾亲赴哈市,对她进行了专访。以《女人的故事》为题制作的专题片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季玉梅也倾囊相授,至今她的弟子已遍布全国各地。在上述两位捏面人传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复兴的希望。

当今时代,面人的祭祀功用越来越小,节庆礼仪和特殊食品的功能在增加。而如何讲求卫生,杜绝疾病传播,的确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作为千百年来的传统民间技艺的捏制工艺和作为儿童食品的面人,都应当继续发扬光大,陪伴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直至永远。

上一篇:雕刻在岩石上的王朝 下一篇:京城的枣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