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不迎合”的真课堂

时间:2022-10-24 06:07:33

打造“不迎合”的真课堂

当下一些课堂中喧嚣、热闹现象的背后,是学生对于教师“迎合”心理在作祟,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学生独立意识生长的土壤,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独立见解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抓住学生意识、能力发展这一黄金时期,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方式,做到不盲从、不迎合,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真正切实、有效的提升。

一、 充裕的时间,使得学生从容的思考

“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就要舍得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从容地展开深入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答案的机会;在足够的时间内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哪怕他们一时给不出正确的答案,只要思维启动了起来,任何尝试都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耐心的等待也有利于使得问题与学生的思维产生更深入的接触,不但能够根据问题去搜集、分析信息,甚至可以根据信息提出新的问题。

二、 恰当的引领,帮助学生准确的聚焦

学生的“迎合”心理与学生思维的准确聚焦并不相悖,在凸显学生独立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的引领和点拨,会使得学生的“突发奇想”与“异想天开”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关注那些标新立异的学生群体,对他们不唯命是从的勇气予以肯定的同时,要有清醒的目标意识,在目标的指向性与教学的应变性之间寻求平衡,要善于挖掘他们独立见解中的合理因素,进一步激活他们求新、求异的潜能。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中的长方形相关知识入手,提问“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再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大小一定吗?它们的内角和会有什么特点呢?”帮助学生理清了“内角和”这个基础概念,大致指明了探究方向,既保证了学生思维过程的独立性,也让学生的探究有据可依。

三、 精选的内容,满足学生求异的需求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择选和加工,让原本封闭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开放灵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求异智慧的火花。这样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有效避免学生的迎合心理,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人云亦云;更加能够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以及一题多变等形式的变换中保持思维的活跃程度,推动学生独立见解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教学“用比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精心选择了《补充习题》对应练习中的最后一题,指导学生围绕着该题寻求多种途径的解决方法,拓展学生思路。从用“分数”的思路考虑、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考虑,再到用“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来考虑,帮助学生丰富了对于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也在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 多维的评价,促进学生意识的发展

转变课堂评价的方式,是促进学生独立见解意识发展重要的动力源泉。在评价体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对于独立见解意识强烈的正面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以及集体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到独立思考的真正价值,判断和鉴别独立与合作、模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使得学生的独立见解意识得到全面、合理的发展,并成为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伴随他们的后继成长。

如教师组织学生采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搜集、记录学生有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绩、材料等的同时,教师着力指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经历记录下来,以形成深刻的体验印记,定期地进行交流,强化了学生独立见解意识的发展,并在展示与评比中促进学生独立见解意识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学生独立见解意识的养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上述从时间、内容、形式以及方式方法上的协同促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转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观,能够将课堂上的“屏神思考”和“各执一词”等现象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不但能为之欣喜更要去想方设法地追求这一课堂氛围。当课堂动静皆宜、学生独立自主时,小学数学课堂也将因此变得扎实而厚重、轻灵而张扬!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小学

上一篇:实施学生家庭道德作业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