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学生,打造活力课堂

时间:2022-07-17 01:18:13

“打动”学生,打造活力课堂

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是否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能否有机融合。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打动”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

一、动之以“情”,让情感激发活力

教学中,教师要选用恰当的材料创设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内在情感,进而强化并释放这些情感,让学生在强烈情感的驱动下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深化思想认识、获取知识。教学过程中,情境材料的选取是关键,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催化剂,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如在复习“与父母平等沟通”内容时,我选用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对年轻夫妻在观光缆车突然掉落的瞬间用双手托举起年仅两岁半的儿子,放在肩膀上。缆车上共15人,14人皆亡,其幼子得以幸存。同时,还播放了韩红专门为此事而写的歌曲《天亮了》。事例与歌曲的结合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听完后表现得很安静,接着我用哽咽的声音抒发了自己的心声,许多学生甚至男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随后通过设问“你的父母为你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情”自然过渡到了本课的内容。虽然这节课是复习课,可学生仍然上得很有激情。

二、动之以“趣”,让趣味调动活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可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师就要想办法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离不开教师的幽默风趣,但更重要的则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内容上。如在讲“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内容时,我在教学设计时就定下了“有趣”的基调。上课一开始用“丢一张纸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毁灭一个办公室”的搞笑视频导入;又设计了“倒霉蛋的一天”的讨论环节,讨论“被自己扔的香蕉皮滑倒”等倒霉事到底是不是倒霉;最后设计了几个生活中的常见情节,如“在公交车上踩了别人的脚”等,让学生自编自演出两种结果截然不同的小品。一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学习中。

三、动之以“亲”,让亲切感引发活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强化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从学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贴合学生内心成长的需要,能使教学内容带给学生强烈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是在“与父母平等沟通”内容的复习课上,我在给支教的乡镇中学学生上课时,在讲述了故事和播放了《天亮了》的音乐后,又展示了几张“父母的手”的图片。农村孩子的父母生活更加辛劳,这一双双经受生活和岁月洗礼的手,是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却不从仔细端详的手,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加强烈的震撼,他们一改往日的羞涩纷纷主动回答问题。

四、动之以“问”,让开放性设问提升活力

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初中生的认识以感性居多,他们更愿意去关心身边的具体事例,喜欢关注实际的东西。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此为出发点才能“敲开”学生思考的大门。首先要从感性知识的开放性问题开始,再到理性的思考,最后再回归到对书面理性知识的归纳总结。这既符合学生的思考特点,又遵循思维的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热情。学生在不断加深思考的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掌握了思考的方法。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内容时,我用“据你观察,我们学校及周边还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设问导入,学生七嘴八舌地列举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了起来。然后再让他们分组对这些隐患进行分类汇总,思考解决的方法,找出应负责任的主体。最后让他们结合讨论的要点阅读课本,理解知识点。整个课堂学生的讨论都很热烈,对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也较深刻。

五、动之以“合”,让分工合作凝聚活力

有效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差异,同样的教学行为不可能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给所有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特长的机会,激励他们进步的动力。在教学设计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让学生在分工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我,在合作分享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如在“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内容的教学中,我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分别设置了组长、制表人、记录者、发言人等“职务”,让他们分别分析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时,本小组成员再分到其他小组解答疑问。课堂上,学生们活动得既热烈又秩序井然,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求知欲望,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新课程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下一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