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生喜爱的课堂

时间:2022-06-04 10:29:55

打造学生喜爱的课堂

摘要: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相应的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对距离他们生活遥远的文本的体验就不能产生真切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努力让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协奏曲:开篇奏鸣曲,扣人心弦,句句动情;中间慢板,引人入胜,气息宽广;收尾回旋曲式,余音绕梁,英姿飒爽。

关键词:初中 语文课堂

常听许多学生讲:他们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故事讲经历,但不想老师讲理论分析课文――老生常谈,味如嚼蜡。因为我们常常把好好的文章“碎尸万段”!用大量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对文本进行条块分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故事”的存在。

其实语文应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能得到心灵触动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充满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能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能力训练。这种现状与时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就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之美,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把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变成学生至爱的“鸡腿汉堡”。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相应的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对距离他们生活遥远的文本的体验就不能产生真切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努力让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协奏曲:开篇奏鸣曲,扣人心弦,句句动情;中间慢板,引人入胜,气息宽广;收尾回旋曲式,余音绕梁,英姿飒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狠下一番苦功夫,使学生能真正“沉醉不知归路”。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语文的导入之美。

一、开篇导入――琴瑟相合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若能在课堂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情境,课堂就成功了一半。很多人认为课前导入是独立于教学以外的部分,认为是“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于漪语)我认为这样讲是有失偏颇的,开篇导入应是整节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协奏曲一开始的奏鸣曲,是学生入境入情最关键的部分,“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应在备课时就应定下基调,由开口的一刻起,课堂旋律已经开始演奏。

有位语文老师在教授《羚羊木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尊重自己的父母吗?两代之间有矛盾吗?――即使是爱,是尊重,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的发生。今天我们的小主人公也与父母发生了矛盾,甚至这矛盾影响到三代人,让我们来看看这矛盾该怎么处理。

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启动学生的思维,同时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故事成了同龄人间互诉心声的窗口,主人公的矛盾成了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甚至有学生举一反三联系到自身的生活经历,把自己做为一个家中小人的伤心与无奈讲出来。

导语的设计无定法,立足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开门见山、直观教具、讲文学史、音乐感染、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殊途同归,以求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课堂指导――慢工细活

初步感知课文时要细细读,认真地读,把课文读懂;总结课文时要有表情,有感情地去读,把课文读懂、读深、读透。对于非课文内容重点的可以大刀阔斧地筛选。如

在《风筝》中,鲁迅由弟弟的甘于受虐待不自知想到中国人的一些麻木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理解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这需要老师有耐心的细致的引导:

本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为什么鲁迅如此放不下?为何一定要得到弟弟的原谅?这种不幸在鲁迅看来是怎样的不幸?从弟弟身上他真正看到的悲哀是什么?

开阔学生的眼界与心胸,纠其“沉重”的原因,才能得出较好的结论,明白鲁迅痛惜的是当年虐杀者现在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想补救,而被虐杀的却全然忘却,麻木不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能力,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指导,四拍子的慢板,老师和学生交替演奏,一唱一和,互相对答,机动灵活。

三、收尾诱导――余音绕梁

协奏曲最后一章,往往重复鸣奏曲的主题,重现慢板的抒情。但它的抒情气质,已一变而为英姿飒爽的进行曲性格。这里抒情主题一变而为凯旋进行曲,是第一章和第二部章互相渗透的结果――就是旋律脱胎于第二章,而刚毅果断的性格,则和第一章的基本主题一脉相承,把音乐推向了热情的顶峰。在一堂课行将结束时,能绾知识之结,放学习之线,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深化,并建立与后面教学的某种联系,使人回味,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收尾,要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不可拖泥带水、浅白直露、僵化、死板,虎头蛇尾,更不可以少了这个收尾的总结。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结课收尾时,我们可摆出一对矛盾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文章在前文一连两次提到‘闷热’的天气,可是在后文的讲述中却完全没有‘闷热’的呼应,这是文章的失败之笔。可有的人却认为这是作者的一点失误,不可细究,不能算毛病。”将问题留在了课后,学生大多会饶有兴味地填补,主动地去解惑释疑,从而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笔者总是认为,学生应当是带着问题来上课,然后解出答案,离开时又带着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究,而不是来被输和灌的。这才是课堂韵律的作用,唤起我们或悲伤或激动的情感共鸣,对学生产生余音绕梁,直达心灵的影响。

协奏曲的意思就是师生能够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和谐地谱写一段优美的旋律,犹如美丽的建筑,从细节到整体都和谐完美。课堂在这里仅仅提供最基本的情绪元素,让学生在平静中感觉音乐在心中流过,感觉这一砖一石建起来的语文殿堂。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融会贯通各科知识,开放视野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育专家。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四中学)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下一篇: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学得更主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