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促学 打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2-07-24 02:50:47

以教促学 打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摘 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创设丰富的情境,通过“教”让静止的数学转变成运动的数学,通过“教”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会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思想方法;体验;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初中学生对数学有厌学情绪,感到数学的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兴趣,部分教师认为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造成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不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学科特点。只要教师能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寻找更具活力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使数学课堂永远充满魅力,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以教促学。

一、联系生活,因为熟悉而变得简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就会觉得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做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由于学生以前学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就先让学生回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然后让学生用事先制作好的两个半径不等的圆来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动手时,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各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具体实例,在操作中激发了探索的求知欲,并逐步从生活实例中提取出圆和圆的关系模型,找到五种关系(如图)。最后,教师提问:“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每一种关系像什么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又让学生从数学回到了生活中去,他们回答非常踊跃,每一种关系都举了很多例子。通过这种设计,学生体验到了动手和探究的快乐,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喜欢参与,并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从容对待“同类问题”

《课标(2011年版)》把原来的“双基”扩展成“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两项。并强调,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和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3]在数学问题的探索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认识数学的价值,从而喜欢数学。

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共识和传统,也有学者通俗地把数学思想说成“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数学思想”有许多,并且是具有层次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基本思想层面是数学思想的最高层面,处于下一层的还有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在数学思想之下还有一些方法。这些具体的思想方法教师都比较熟悉。

比如,初中数学中的各类方程的解法都蕴含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如果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教师十分注重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那么学生就能运用所感悟的“转化”思想,自己探索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像这样,学生凭借自己已经掌握的新知识和感悟的基本思想,就能不断地主动获取新知识,从而由“学会”变得“会学”,教学也就真正实现了“以学促教”,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体验数学的美,接通学生灵感的引线

数学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易难轩在《赞美诗》中所形容的“我赞美那与我日夜相守的,数字、字母、符号、式子和图形,像漂浮在空中轻轻飘荡的五色花瓣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像一个个流动的金属音符,碰撞发出一个个清脆丁冬之声;像钢琴上的键盘,弹奏出悦耳的谐音;像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将我的灵感引线接通。那数字、字母、符号、式子和图形”。

数学究竟美在哪里呢?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得十分中肯:“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法,一个证明优美呢?哪就是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6]数学的美体现在简洁之美、和谐之美、对称之美、奇异之美、规律之美、应用之美等多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时机适时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美的共鸣,得到美好的数学体验。激发起强烈的数学兴趣。

比如,在教学一道大家都很熟悉的题目:求1+2+3+……+100的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对称之美来解。把这100个数由小到大排序相加为:[1+2+3+……+100],设和为x,再把这100个数倒过来排序相加为:100+99+98+……+1,设和为y,[x+y]得,[101×100=10100],所以1+2+3+……+100=5050。第二步:求[1+2+3+……+n](n为正整数)的值。学生用第一步的方法先得到[x+y=n(n+1)],所以,[1+2+3+……+n=n(n+1)2]。第三步:多种解法探究:你能设计一个图形来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吗?第四步:利用你得到的结论,求当n等于999时这个数列的值(答案:把n=999代入[n(n+1)2]得,[999(999+1)2=499500])。在这四步的设计中,第一步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第二步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规律之美和简洁之美,第三步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之美和多种解法之美,第四步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之美。在这四步中,学生也深刻领悟到了数学的美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进一步启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从感受数学的美中产生更多的灵感。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1世纪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已变成一种现实。这种整合必将带来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以及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特别是常用的PPT、几何画板、Flash、图形计算器等软件要做到操作熟练。

比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会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从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钱卫云.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0(7).

[2]伍春兰.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现状的分析与建议[J].数学通报,2012(3).

上一篇:使用新教材应关注教材的变化及细节的处理 下一篇: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