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视觉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3 10:28:35

融资结构视觉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县城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难题。如何有效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消除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目前顺利推进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决途径

当前,中小企业都已成为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和社会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其先天的竞争弱势,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尤其是融资问题已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以荆门市沙洋县为实证,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机制的关系层面入手,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而提出通过对融资机制的改造以实现融资结构优化的路径。

一、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形式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中企业的融资渠道亦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按照资金的来源,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1、内源融资。内源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留存利润,即属于股东但未以股利形式发放而保留在企业的资金。企业的留存利润实际上是普通股东对企业的再投资。除留存利润外,企业职工持股也成为一项内部资金来源。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

2、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即企业向社会筹集资金。外部资金来源的种类和规模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和资金供应的宽裕程度。若不考虑市场发育不全、资金供应不足等约束条件,企业外部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租赁、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按照融资是否有媒介,可分三种:一是直接融资。这是金融交易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此时,资金从贷出者直接流向贷入者,而不需经过金融中介。二是半直接融资。在半直接融资中,借款人和贷款人不是直接进行交易,而是通过经纪人和交易商进行。交易商以自己的资金买卖证券,所以承担了证券交易的风险。交易商可以将较大额度的证券分散卖给众多的投资者,从而避免了借贷双方数量上的一致。三是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以金融机构为媒介,实现资金从贷出者向借入者之间转移的融资方式。

从融资的制约因素来看,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偏好、自身融资能力和信用条件等企业内部因素;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资金供给方,对投资项目的受益和风险的评价和筛选,以及双方进行金融交易的交易成本、法律和市场体系的规则等外部因素。

二、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现状

沙洋县地处江汉平原南岸,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及经济弱县。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兴工富县”战略,企业发展迅猛。截止2011年末,全县各类中小企业已达到1024家。目前该县经济结构主要以中小企业为支撑,在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 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1、行业的传统性。调查显示,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该县中小企业主要从事传统行业,其中商品批发和零售的企业占比达到32.58%,住宿餐饮业占比8.59%,制造类企业仅占比20.13%,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少,在科技改造方面投入需求不大。

2、经营的灵活性。表现在其资本投入相对较小,转向成本低,业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经营方向,这一特点是大中型企业所不具备的。

3、控制的绝对性。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为私人控股,业主拥有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同时企业的经营成败也系于业主一人,企业发展与业主的个人素质密切相连,如果业主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和管理能力,则企业会步入快速的发展阶段,如果业主素质较低,则企业发展缓慢,甚至惨遭市场淘汰。

4、劳动的密集性。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其主要特征,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企业生产不需要先进的技术作支撑,主要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来获取利润。

5、信息的封闭性。中小企业大多采取家族式管理,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企业的经营信息被业主视为商业机密,不会轻易告知外界,更不会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从而在融资活动中,形成了银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综合分析沙洋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企业介入的低门槛促使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因受其经营的随意性、信息的不透明、财务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导致外部资金难以介入,从而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发展带来较大影响。通过我们对沙洋县50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由于资金短缺对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的影响最大。

(二)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1、内源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通过对沙洋县50家样本企业的调查显示,近四年沙洋县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158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8301万元,增长了11.5倍,并且内源融资额一直高于外源融资额(见图示)。2011年末,样本企业的内源融资额达到11346万元,高出外源融资额4391万元。从内源融资在融资总额的占比情况来看,2008-2011年内源融资占比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5.9%下降到20011年的62%。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虽然内源融资仍占主导,但外源融资占比在逐年上升,说明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在逐步改善。

2、内源融资中资本金是主要来源。从样本企业的内源融资结构分析,内源融资的主要来源是资本金、留存盈余和内部集资三个方面,而内部集资主要是内部股东集资,样本企业均没有采用职工集资方式。2008-2011年4年间,样本企业的资本金占比在内源融资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内源融资中资本金年均占比为72.5%,而内部集资年均占比为10.5%,留存盈余年均占比为17%。从发展趋势上分析,样本企业资本金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资本金在内源融资中的占比为65.4%,低于其年平均水平;而内部集资和留存盈余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1年二者占比分别为15.8%和21.3%,均高于年平均水平。这一现象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在逐年增强。

3、债务融资中银行贷款是主要途径。企业的债务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商业信用、民间借贷和债券融资。由于我国对企业债券市场实行严格的发行管制,沙洋县中小企业尚不具备债券融资条件,因而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主要是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三种方式。从调查情况来看,2008-2011年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呈逐年上升趋势。样本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户数由2008年的9户,增加到2011年的35户,增长了近4倍。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也由2008年的37.8%上升到2012年的77.3%,增长了39.5个百分点(见下表)。调查显示,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两家金融机构贷款在样本企业中的占比高达85.6%。

4、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发展不足。从样本企业的债务融资结构来看,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所占比重较低。商业信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通过对样本企业分析,2008-2011年,样本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在债务融资中的占比处于10%左右,民间借贷在债务融资中的占比在8%左右,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在债务融资中的占比一直处于20%以下。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小企业对现金支付偏好;二是对民间借贷认识存在误区。民间借贷作为非正规金融的一种形式,一谈起民间借贷不少业主就联系上了高利贷,从而对民间借贷调查项目普遍反映较为敏感,只是象征性的填报数据,不能反映出企业民间融资的真实状况。

(三)中小企业融资缺陷

1、融资链条出现断层。根据“啄食理论”,企业的融资顺序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而沙洋县中小企业只是从内部融资走到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尚属空白。由于县域绝大多数不具备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条件,从而使中小企业的完整融资链条被客观割断。

2、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企业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来反映。然而据调查显示,有近7成的样本企业没有完整规范的财务报表,即使部分企业编制了财务报表其水份也较大。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失真,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积极性不高。

3、间接融资满足程度不高。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据调查,有60%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其需求,只有10%的企业认为满足需求。从企业自身条件来看,样本企业中30%暂时难以达到银行信用评级标准,70%的企业因抵押不足而无法获得贷款。

三、融资机制发育不全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从对沙洋县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沙洋县融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其融资结构并不完全符合优序融资理论所展示的标准,从融资效率分析其结构也并未达到最优,致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融资机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其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一)中小企业内在缺陷与竞争劣势

1、中小企业的内在缺陷。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作为个体,则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比如信息不透明、财务不健全、发展不稳定等,除这些客观因素外,大多数中小企业业务经营存在短期化倾向,自身积累意识差,内源融资源头不畅。由于这些“缺陷”,金融部门对其贷款会更谨慎,主要表现为贷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企业的真实情况,防范“逆向选择”风险,贷后也要加倍监督,避免企业“道德风险”发生。这使得银行拉长信贷流程和增加审贷环节,影响了放贷的及时性。更重要的是,当银行信息收集和监督成本过高、交易不经济时会选择“慎贷”甚至“拒贷”。

2、中小企业竞争劣势。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从中小企业的特点来看,大多是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为大中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一旦大中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后,往往通过自身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优势将“紧张”转移给中小企业,造成“大中企业感冒,中小企业吃药”状况。所以,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与金融改革滞后

1、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融资是以寻求最优融资结构为最终目的,而这又是通过融资渠道来实现的。但现实的状况是:资本市场进入门槛高,二板市场起步晚;民间融资较不规范,地区差距大;商业信用不发达,票据市场发展慢;融资租赁水平低,典当融资额度小;各种科技投资基金、创业基金属新生事物,方兴未艾。从沙洋县中小企业典型调查来看,一是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二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所承兑的商业汇票难以被交易方所接受,更难流通转让,加之金融机构一般对商业承兑拒之门外,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障碍。

2、金融改革滞后,国有银行保大舍小。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信贷市场竞争不充分,垄断供给较严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似乎它们应该是支持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实际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对业务授权和分支机构进行了调整:一方面统一评级、集中授信、上收信贷审批权;另一方面削减分支机构、减员增效。各级分支行大都把信贷战略转向于“双大”和“双优”的企业、行业,而把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但单个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严格的“抓大放小”,严厉的“零风险责任制”,使中小企业成为金融改革的牺牲者。

3、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业务定位偏离实际。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实力单薄,本身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就不够。但在业务定位上,也未将业务“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从沙洋实际来看,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一家农村信用社和一家农镇银行,应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给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贴近基层、熟悉当地、掌握准确信息资源的优势,迅速占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但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由于资本实力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还没有能力太多的填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后的信贷市场。

(三)融资环境欠佳

1、法律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只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这一部关于中小型企业的法律,但尚未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在内容及条款上也未能根本解决中小企业的整体重要性与个体弱势的矛盾。反而现行法律中部分规定对中小企业起到不利的效果:一是过多强调担保,致使商业银行过分注重担保物、抵押物和第三方担保,而忽略了对借款人本身现金流的审视;二是我国《担保法》中规定担保只能是不动产的担保和一些有价证券的质押,尚未放宽动产抵押和质押;三是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未得到明确。从执法环境看,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2、政策环境欠缺。地方政府营造的政策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中小企业所希望达到融资效果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受地方财力所限,地方政府无力对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创业资金支持;二是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弹性较大。据调查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享受税收优惠上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随意性较大,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及招商引入的企业明显优于其它中小企业;三是政府对担保中介机构的扶持不足。如沙洋县于2007年成立的华澳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政府注入部分资本金后,并未后续跟进相关配套的政策扶持措施,致使公司运营举步唯艰,直至歇业,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

四、改造融资机制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当前,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必须从改善融资主体地位、优化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制度设计。

1、加强法律环境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为配合《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应出台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担保基金、信贷准入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个人、公司、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和交易行为。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法律形式净化和优化执法环境,确保司法部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以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加大银行案件的执行力度,确银行债权的落实。

2、中小企业应积极改善自身融资环境。一是要规范企业财务制度。二是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高信用程度与经营素质。

3、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改善政策服务环境。政府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规划。同时,建立健全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清理行政审批收费项目,制定适当的融资中介评估收费标准,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此外,还应大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银企充分合作牵线搭桥。

4、提升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等级,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各金融机构要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的信用评价制度,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同时通过规范其财务管理、增加其信息透明度,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在征信建设方面,除信贷信息外,还应积极加强与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综合征信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通过组建地方性中小银行及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等形式,解决服务主体缺位问题;二是改革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可适当下放授信权限,并适时开发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模式;三是建立科学的信贷激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6、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担保公司治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损失追偿机制,充分发挥担保公司功效。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促进和改善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协作机制,明确担保放大系数和风险分摊比例,最大限度的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林平、何伟刚、蔡健:《民营企业融资结构的总体状况和差异分析》,载《金融研究》,2005(11).

[3]郑怀林:《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新特点》,载《金融信息参考》,2003(5).

上一篇:资本流动趋势与货币对策研究 下一篇: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参与主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