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高校学生权益维护机制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23 07:12:2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高校学生权益维护机制构建研究

摘 要:高校学生权益维护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高校学生权益维护机制构建的研究,有助于高校完善学生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本文从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心理援助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高校应如何构建学生权益维护机制,以期为高校完善学生维权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权益机制构建;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高校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本文从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心理援助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高校应如何构建学生权益维护机制。

一、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利益协调是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妥善协调校生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和冲突。因此,加强和创新高校管理,维护学生权益需要建立调节、限制、疏导校生利益行为的一整套机制,这就是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一)准确把握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兼而有之。高校与学生基于平等、自由原则缔结类似兼有合同服务性质的教育契约关系,但高校又根据法律规定行使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权。因此,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必须在全新定位下认真审视管理行为,准确把握在维护学生权益过程中高校和学生利益的协调和平衡。

(二)加强维权导向,保障学生权益的正确实现和公平调整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高校发展变革过程中自身的权益变化,学生维权思维与行动要与高校改革步伐相协调、相一致,自觉调整利益需求,科学选择维权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利益调节就是“尽可能地调整好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关系,把利益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要遵循法治基本原则,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职权,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得以实现。

(三)构建权益补偿和维权约束机制,促进权益的整体协调和规范维权的正确途径

权益补偿就是“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权益补偿机制是指针对高校权益受损学生实行的救助制度,要与高校发展相一致、相适应。维权约束机制即以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协同作用,约束维权行为。法律和道德是维权行动的调节器和控制器。一方面,通过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法律约束,引导学生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维护权益,减少高校和学生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利益动机和维权行动,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维权行动。

二、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矛盾调处机制构建

(一)建立完善源头预防机制,坚持以生为本

高校要时刻把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所思所盼放在心上,对涉及事关广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政策和改革,应落实好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听取学生意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大校务公开力度,落实好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尤其要“通过道德感召来影响利益格局,即不必通过利益驱使或者国家强制,社会成员个体自主自愿的以慈善、志愿或者帮助等形式流转社会资源和利益,这种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利益调节是能够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形成功效。”

(二)构建矛盾多元排查和疏导网络体系

加强高校调解组织建设,将、社团、行政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延伸到最基层,深入到每个学生,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对有侵犯学生权益的迹象做到早排查、早化解、早疏导、早稳控,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对排查出来的侵犯学生权益行为逐一落实化解责任。

(三)建立完善解决问题机制,着力维护学生正当权益

高校可每月适时召开一次专门针对学生权益维护问题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定期总结分析工作形势。机关各部门和各系院紧密配合协作,合力调处涉及学生权益的矛盾纠纷,直至矛盾纠纷彻底解决。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效作为相关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标准,作为晋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诉求表达机制构建

诉求表达就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法定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意见、表明要求,并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实现维护自身权益的参与过程,实质上也为创造一个制度环境,保证学生与高校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使自身的权益诉求成为能够有效影响高校决策和舆论的力量。

(一)完善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组织体制

某些部门责任心欠缺,盛行,对学生合理利益诉求置之不理或推诿应付,极端不负责任,引起了校生关系紧张,一些学生选择采取非理性的极端行为来宣泄权益诉求与此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高校相关组织机构要完善学生维权机构的人员和体制建设,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学生的权益诉求及时、准确地进行反映、协调和解决,把利益矛盾和冲突消灭在初始状态。

(二)健全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规章制度

高校现行的有关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制度层次偏低,诉求表达程序缺乏具体规定,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增强学生权益诉求表达规定的权威性;其次应明确规定学生权益诉求的主体、范围、程序、方式,使学生能依法行使权益诉求表达权;再次,健全学生权益诉求的司法救济机制。无救济即无权利,当学生权益诉求表达受到非法阻碍,应赋予学生通过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在经过司法确认后进行行政问责或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强对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全方位教育

传统“服从”式教育和国人“隐忍”式性格影响下的大环境使学生对自己的权益诉求普遍很不成熟,如缺乏理性思考和群体参与意识不足、有些合法权益诉求受到阻挠时容易非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权益诉求表达能力不均衡等不利于学生权益维护的统一规整。因此,必须从维权意识、方式和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全方位教育。

(四)构建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校内平台

要同时发挥学生个体和高校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强化共青团、学生会和其它社团权益诉求的功能,如由学生根据规定成立专门的学生维权社团组织,从事学生维权工作,建立校系两级的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或学生权益保障特别组织,但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性的学生社团,不予重视或理睬,不能使维权概念泛化、维权手段滥化、维权工作无序化,使学校正常工作受到冲击。还要增强校内新闻媒体的监督工作,既应当做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沟通平台,同时也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形成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四、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权益保障机制构建

高校的办学宗旨应当以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须以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因此,切实保障和实现学生的基本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一)学生生命健康权保障机制

生命健康权是学生权益的基础,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负有尊重、保护和实现的义务,要开展校园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其次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生受教育权保障机制

如果学校对并不影响专业学习的身体缺陷过分挑剔,从而将学生拒之门外,实际上是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遏制腐败,杜绝教育不合理收费现象,合理制定收费标准,严格管理,有力监督,建立收费和政策听证制度,提高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的劳动权主要包括在勤工助学、实习实训、择业就业等过程中的权益,如获取信息权、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选择权、获得培训权、公平待遇权、违约及求偿权、获得报酬权、休息与休假权等。如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可及时向学校反馈情况,寻求帮助解决,在眼前利益和法律保障的长远利益之间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学校有责任保驾护航。

(四)学生公共参与权保障机制

学生在校的公共参与权主要包括选举权、事务决策知情参与权、结社权、监督权等。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和决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还能使学校在建设和规划其未来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学校要逐步建立、完善和提高学生对民主决策和监督的参与程度。

(五)学生婚恋情感权保障机制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念日趋成熟,向着更加开明、宽容、理性的方向发展。高校要注意保护学生婚恋情感权益,不纵容,要以道德婚恋为宣传内容形成正面导向,重视保护学生的隐私,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帮助学生端正婚恋动机,正确对待恋爱婚姻这个个人成长中的重要环节,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展开人生规划。

(六)学生文化娱乐权保障机制

学生的文化娱乐权主要包括享有文化成果、参与娱乐活动、参与文娱事务管理、开展文化创造、文化产权受保护等方面的权益。高校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实现文化娱乐权的关键,学校文化娱乐体系的建设是学生文化娱乐权充分实现的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学生文化娱乐权充分实现的载体。

五、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心理援助机制构建

学生权益维护在处理中稍有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整个学校的工作运转会造成很大影响。某些特殊事件也给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恐慌。因此,在学生权益受损和维护前后,应加强心理援助机制建设。

(一)构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

高校通过建立专门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手段为权益受损学生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摆脱心理困境,缓解心理压力。加强网络教育作用,通过网络为有怨气受挫或极端行为而不愿接受当面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必要而及时的心理援助,准确把握其心理脉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给相关学生创造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营造情感支持系统,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可以获得鼓励、支持和信任。

(二)构建家庭支持助力机制

家长需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在校学习生活和思想成长情况,既做长辈,更做朋友,做子女的坚强后盾。当他们的权益受损时能主动和家长反馈或寻求帮助,家长阅历较丰富可以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提供建议,甚至协同学校解决问题。同时家长也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心理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三)构建社会心理援助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组织心理专家、学者开办免费讲座,针对学生维权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目的性的进行讲解和诠释,倡议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式。还可以采取国家支持,依托高校的方式成立大学生维权心理援助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为相关学生和家长解决问题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四)构建朋辈心理援助机制

创建“学校——系院——年级——班级——宿舍”五级朋辈心理援助体系,专人负责,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有因权益受损产生心理隐患的同学及时上报,以便学校和老师提前介入为他们提供各种援助。还可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定期组织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和磨难,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及时缓解疏导心理压力,保持一个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 利益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 中国 (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 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之我见 下一篇:新闻摄影需要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