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信仰的生态蕴涵及现代价值转换

时间:2022-10-23 06:00:10

传统民间信仰的生态蕴涵及现代价值转换

【摘 要】生态问题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从生态文化的视 角观照 民俗文化,传承于我国民间数千年的信仰民俗最能体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与生俱来、密不可 分的精神关联。民间信仰习俗中涵载的大量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观念及信仰形式,源于人类 对大自然的种种生存体悟,烙刻着鲜明的自然崇拜、图腾与敬畏的足迹,至今仍不同程度地 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其对整个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演进、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建 构和影响作用。

【关键词】民间信仰;生态意识;环境危机;现代意蕴

【作 者】张祝平,法学硕士,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 。浙江丽水 ,323000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3-0063-006

On Ecological Implication and Modern Value Conversion

of Traditional Folk Beliefs

Zhang Zhuping

Abstract: Ecological problems are an interdisciplinary debateon fate of human b eings and the nature. To observe folk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 lculture, Chinese folk religion and folklore, which have been existing thousan dsof years in the country, reflect best the intense and original links between h u manity and nature. The customs of folk belief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ideasand belief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primitive thoughts. They come from human’s living experience in nature featured by obvious nature wor ship, totem and r e spect and have an influence on people’s thoughts and behavior to d ifferent degr ees. What’s more, the customs of folk beliefs will also have a g reat effect onthe formation, chang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logical cultural system .

Key words: Folk beliefs, Ecological awareness,Environmentalcrisis,Modern implication

“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 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 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 为的损害的迹象。”①伴随着对300多来年工业文明功过的反思,当代社会对于体现人类 生 存框架的人类生活方式及生存活动给予生态环境的种种影响的反省也随之而起。由于现代人 类的活动逐渐渗透到所有的生态系统中,生态学领域的研究逐渐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向了人与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几乎扩展到人类社会所有的重大问题上,明显具有朝向人类生态学转变的趋向。[ 1]在这个发展过程 中,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生存体悟、图腾崇拜和精神畏惧而衍生的民间信仰习俗,由于其中 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与当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某种契合,必然会为人类生态学 的研究提供许多启示,并对整个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演进、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建构和影 响作用。

一、民间信仰的生态观照

民间信仰主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广大民众自发产生的有关神灵崇拜的观念、行为、 禁忌、仪式等信仰习俗惯制,也称信仰民俗。从生态学的视角观照我国传统民 俗文化,信仰民俗最 能体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精神关联。[2]“凡居民材,必因 天地寒暖 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②由于不同生存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民 众 的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及生活方式等也因地而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处于不同的生 境、从事不同生计的人类群体对自然环境的体悟与认知不同,决定了其各异的生存模式及发 展与演变,并形成了不同民族与群体各异的自然生态观和民俗价值观。但从总体上看,在我 国传统的信仰民俗价值观念中,是极其重视人与自然的彼此交融,和谐相生,互利发展的。 先民们的自然崇拜和原始朴素的生态意识在民间信仰的历史沿袭中得以保留,至今仍程度不 同的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支配当代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一)民间信仰承袭了原始信仰“万物有灵”的朴素自然观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现象,是从史前延续到近现代,并在社会生活 各方面发挥作用的活态宗教,③它具有原生性、地域性、多样性和历史传承性。在原始信 仰 中,举凡天、地、日、月、星、云、风、雹、雷、电、雨、虹、霞、山、石、河、湖、海、 泉、火、动物、植物等等,皆有神灵,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充分体现出原始先民“万物有 灵”的信仰意识与思维特征。自“绝地天通”以来原始的氏族――部落宗教发生了分化,一 部分如天地日月崇拜适应社会结构的剧变(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演化成上层建筑的组成部 分(在归属上成为统治者们的专利品,在功能上成为统治者控制社会的精神工 具) ,演变成民族――国家宗教,另一部分则滞留在民间,成为民众的信仰。[3] 在这些“民众的信仰” 中,有着深厚传承根基的即是带原始生态思维性质的“万物有灵”观念,这种朴素的生态自 然观也是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内容,对我国民间信仰的演化影响颇深。在我国的民间信 仰传统中,几乎每类物都有物神,有关的行事都要祭祀该神。如种田要祭稷神和土地,灾年 还要驱旱魃,拜虫神;行水要祭龙王;上山采集和狩猎要祭山神;出海要祭海神。风神、雨 神、虹神、雷公、电母,天象的万千变化,无不有神灵掌控。此外,还有树神、花神、桥神 、宅神、门神、井神、灶神、厕神、栏神、檐神等等,数不胜数。这些百物杂神大多没有宫 庙寺宇,多数神灵也没有具体形象,在民间信仰意识中只是掌管某一种事物的精灵,对其的 崇信和祭拜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有原始时代的自然崇拜性质,具有原始朴素的生态自然观。

(二)民间信仰承载了儒释道"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

几千年来,尽管民间信仰从来没有被接纳为主流信仰,也很少通过文字进行传承,然而 却依附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并与之盘根错节,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 组 成部分。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信仰民俗都不过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与基本精神在 中国本土化信仰领域内的特殊表现形态。它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受制于中国传统文 化背景,认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结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只不过它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民众的信仰”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之中,它不是消极地适应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积 极地给传统文化加以影响。[4]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初形态来看,诸子百家尽管是 一种获得独立发展的世俗文化流派,但是它们也继承了原始信仰的思想成果和思维结构。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在我国传统的民间信仰意识中,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只有同自然界融为一体,才 能达到终极真理。人们把苍天大地当作生身父母,当作祖宗祖先,称作“皇天后土”,认为 人是天地间的生灵,天、地、人共同遵循的“道路”就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 然法则,如此才可以天长地久,国泰民安。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④,就是对古老民间意识中天人关系的集中概括。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构成体系中, 无 论儒、释、道,就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有其共有的中心理念――“天人合一", 其 精神就是天人浑然一体,人天相爱,主张人类与自然应该相生相谐、互利发展。正如英国学 者唐通所阐释的那样,“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 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中国的传统是整体论的和人文主 义的,不允许科学同伦理学和美学的分离,理性不应与善和美分离。”⑤这种生态文化观 及 其价值取向,对我国民间信仰文化的模塑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从不同层面一直约束和控制着 广大民众的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

(三)民间信仰内含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道德观

敬畏、顺应、尊重、爱护自然,在我国传统民间信仰的价值体系中一直都是居于价值 坐标中心地位的观念与取向。“我们祖先敬天畏地,一切取之于自然,所以对自然的一切都 要感恩,于是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家有家神,人人拜神祭祖,天地间的神保境安民, 百 姓得以安居乐业。”⑥历代民众安身立命的民间信仰,反映了人们敬天、崇祖、感恩的内 心 祈愿,以及对现世生活的美好期望。尽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生成的背景存在差 异,但所有的人类群体在建构各自信仰民俗文化体系时,其价值取向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 民间信仰文化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民众对其生存没有价值关系的东西,从来都是漠不关心的 。而对于与自身生存利害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人们则普遍怀有敬畏的情愫,并因此而演 化出各异的崇拜形式,沿袭着大量带有生态维护性质的习俗和禁忌。比如,在我国西南一些 地区,人们将村寨附近的山林、水塘视为“神山”、“神水”或风水之地,严禁砍伐和污染 ;北方地区传统狩猎忌讳断群,忌捕杀怀胎、带仔的母兽及幼兽,每次围猎之后,都要放生 一批;对青蛙、蟾蜍的崇信是具有南方区域生态特征的信仰民俗,江南一些地区民间将其视 为“护谷神”,在浙江奉化的民间传统中就有农历五月初五拜“护谷神”的习俗;……

民间信仰皆具“宗教性”与“世俗化”特征,在其形成之时就已经奠定了中国的文化 传统,讲究实际,关注现实人生。“它可以满足人们求福、求禄、求寿、求子等等现实需求 ,它就是那么功利主义,那么生活化,然而功利主义之外,它也离不开忠、孝、仁、义、信 、礼等儒家思想精神。”⑦中国传统文化的“贵生”观念以及对于人伦道德的推崇,一开 始 就是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贵生”首先表现在对人之生命的珍视上。反对世人亟亟于外在 名利的追逐而主张全身葆真,认为: 名利、天下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本身才是人之最 为重 要者。其主要的原则是凡对于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应制止,凡对生命有利的事情就去做 。“ 贵生”还意味着对一切生命的敬畏,不仅指人的生命还包括其他动物和植物的生命,都应该 保持尊重与敬畏之心。民间信仰与我国其它本土化宗教一样,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无论是 天地的至灵――人类,还是遍布山川空间的禽兽鱼虫,它们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 是大道至德的显现。任何生命,在其孕育、诞生、生长及至死亡的过程中,始终都充满了 神圣的色彩 。”⑧人们应当总是心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从事着保护生命、善待自 然万物的事业。

二、生态领域的民间信仰关怀

当下,累积了几个世纪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所伴生的全球性生态灾难已经临近地球生态系统 的承载阈限,在不断升级的所谓“现代化生活浪潮”的下面,涌动着的是日益膨胀的反自然 、反社 会、反人类的倾向。人类若无对自身本质的深刻反省,没有对自己未来目标的合理选择,设 计出无愧于人的本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进化的规律进行目标自 律,就不可能走出今天的生态困境。[5]“如果我们要挽救地球,围绕个人贪婪的 经济学和以此为基础的 社会制度必须要让位于更广泛的价值观和一套立足于与地球上的生命协调一致意义上的新的 社会安排。”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调整、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准确 审视和理解精神的价值,有效挖掘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精神资源。

近现代以来,生态文化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注意精神文化与生态问题的表层关系 ,而且注意到表层下面掩盖的深层问题。“尊重生命”理论将人的道德范围从 有感觉能力的动物扩大到所有生命物。[6]“大地伦理学”则将道德主 体的范围从个体生命物扩大到生态 系统,大地被看成人类生存的不可毁弃的整体系统。[7]在现代生态学奠基者怀特 看来,人 类生态学主要受制于宗教对人性和命运的信仰,我们现有的科学和技术都有一点正统基督教 傲视自然的味道,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不可能在其自身内部得到解决。因这问题本自源于 宗教,所以弥补的方法也应该是宗教的⑩。深生态学的出现是当代环境运动过程中一个非 常 重要的转折和主导力量,其思想不仅体现着现代生态观的纵深发展,而且反映了人类认识和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更形成了后现代生态文化观的重要基础。这种生态观 强调以生态整体主义看待环境、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相处的理念,认为造成现 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危机,在于人类旧有的、不合理的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和社会文化机制。[8]其创建者纳什认为新的环境主义者可以说都是“ 生态福音”的传播者。 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反对核试验和维护世 界和平为中心的生态运动,也把生态当作宗教,甚至认为生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宗教。 [9]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蕴含着的 “万物有灵”、 “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敬畏生 命等丰 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无不体现出深生态学理念,与后现代“生态”世界观相互呼应。正如有 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观要解构的正是中国传统民俗信仰文化致力于批判 的,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观要建构的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民俗信仰文化所要倡导和宣扬的。可 见,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文化具有生命力的内涵进行现代价值转换,不仅能够疗救工业时代 的弊病,而且的利于建设更高程度的后现代文明。

首先,民间信仰的朴素自然观显现了幽远的生态意识。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信 众认为通过讨好自然界的神灵,不仅可以得到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的好处,还可以与自 然和睦相处。因此,他们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并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在有些传统农村社区至 今还保留着神山神水的观念,赋予高山、树木、水源以灵性。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广大信众的 崇拜,另一方面因敬畏而使得这些树木、山林、水源得以保护,在客观上也能有效避免或减 少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这种借助神祗力量强调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农作物的 思想观念,对待神山、神树的做法,都体现出了一种基于认识基础上的道德情感。各种祭祀 看似人神交流,事实上,其所要表达的正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激之情,所要追求的就 是人与自然物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境界,以及适于人类居住的林木茂密、飞禽 走兽繁衍的秀美生态环境。[10]

其次,民间信仰的生态文化观及其价值取向反映出了深刻的生态理念。民间信仰承续了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它将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视为统一体,认为天地同 根、众生平等,万物一体,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依靠大自然而生存。[ 11]既然大 自然给了生命赖以存在的环境,那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就应该顺应自然并融于自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及其价值取向,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 之上,自 觉履行大自然道德监护者的责任,维护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利益。其中所隐含的生态价值观 念,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价值观的优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环境行为的 参照系,有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树立人类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识 ,对于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生态关系,维护正常的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民间信仰的生态道德观在客观上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中国传统民间信 仰内含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仁爱万物的宗教伦理思想,把自然万物都看成与人民、亲人同 样有价值的关爱对象,主张不为物役,节约用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把仁慈 与因果报因联系起来,认为系仁心于万物必遭福报,而那些戕害生灵者,必遭恶报。[ 12]这些思想观念与 深生态学倡导的“人们除非为了满足生死攸关的需要,否则无权减弱这种生命在丰富性和多 样性。”B11具有同样的作用,即:不过分攫取自然、节制物质消耗。然而,深生态 学只是把 这样做的目的放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上,而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内含的生态伦理道德则更深邃 的看到了物质生活的过度奢糜对人的道德品质的戕害,更具人本精神。面对人的物化和“道 德迷失”,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价值转换,对于唤醒现代公民的生态自觉,克服与现代工业 文明并生的道德失范、人际失和、人伦失落等社会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 熵化的社会秩序的整肃都具有独特的作用。[13]

三、生态文明时代民间信仰的生态保护实践

民间信仰的生态意识与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契合,从一个侧面提供了我国民间信仰 能够存在、发展的有力依据。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重视民间信仰中这些有利于保护生态 环境的因素,充分发掘其潜能,应被看成发挥宗教积极因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应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在当下中国,发挥 信仰民俗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一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 国家在加强民间信仰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为保护环境 而努力。具体而言,一要完善制度,加强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者、信仰活动的主要组织 者以及骨干信众的指引,把传统民间信仰泛爱万物的观念引导到爱社会、爱生活、保护环境 上来,把行善意识引导到为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上来。二要依法管理,对于被列入文物保护 单位或者位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寺庙宫观等信仰活动场所,宗教事务部门要指导和监督寺庙管 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精心保护,使之成为生态宜人的仙人胜境。有专家还提出,对于寺庙所得 的布施收入,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宗教组织的领导下,应当主要用于保护文物和 环境,并可用一部分奖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成绩的庙宇管理人员。[14]三要 以理性的思维审视和探 寻民俗生态价值观念,大力宣传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民间信仰习俗及其文化精神。民间信 仰存活于民间,贴近人们的生活,其中积极的生态观念一经科学阐释,它们就更便于传播, 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广大信众正确认识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有 利于引导广大信众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和谐,更好地实现其信仰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民间信仰应适时进行现代价值转换,积极介入现代环境运动。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的宗教界开始积极关注和回应生态问题,出现了宗教绿色化的趋势,用生态 学观念重新阐释传统教义成为时尚,这为宗教在新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以人类中心主 义为主的西方宗教思想不同,我国的民间信仰天然的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质以及保护生态环 境的优良传统。但值得关注的是,民间信仰中的生态意识虽然丰富,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 但大多都有是被动的。于是这些有益于生态和谐的思想观念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变被 动为主动,才能真正发挥好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有功能。人类社会在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 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如今已迈入生态文明时代。这一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摈弃了把人作为 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的观点,剔除了自然可无限开发的思想,转而认为人应与自然共存亡 并在为自然的朋友,人类应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开发资源,环境问题应是人类共同的问题。 [15]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民间信仰应当积极介入,主动进行现代价值转换,发 挥好其中 早已蕴含却被长期忽视的生态意义,引导和敦促现代社会民众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陋俗,合 理选择和优化营构与自然相生相谐,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这是 当今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重要选择,也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结束语

一方水土抚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一方生态。现实的环境危机表面上是自然的危机 ,其深层实质是人的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它不是或主要不 是技术问题,而是源自心灵的或观念的问题,化解危机需要一个的新的文化视野。[16 ]中国的民间信仰文 化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广大民众在长期与自然界交流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文化心理、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传统民间信仰以神灵的名义要求人们关心 自然,将自然看作人类的朋友、亲人甚至祖先、保护神,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此求得 自然的保护,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其中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通过隐性制约或显性强 制的方式体现在民众的信仰民俗文化中,虽然它不系统、未定型,属于低层次的生态意识, 并且在动机上有很强的功利性,但是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指引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作用 ,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当然,民间信仰文 化中也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甚至需要坚决抵制的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恶风陋俗。这些需要我 们在进一步的挖掘和梳理时加以仔细区分,使民间信仰文化乃至民俗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①《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2007-03-11.

[8]马克林. 宗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新疆社 会科学,2003,(1):62-65.

[9]王书云,胡伟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深生态学机理[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1):127-130.

[10]余谋昌. 环境问题深层生态学院思考[J]. 民主与科学,2007(4):29-31.

[11][12][13][14][15][16]马克林. 宗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新疆社会科学,2003,(1):62-65.

上一篇:粤商研究述评 下一篇:壮族传统水文化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