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原则与审美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10-23 08:56:27

谈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原则与审美素质的培养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需要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科内容与美育内容,学科教学方法与美育实施方法,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与审美素质培养等诸种矛盾,才能做到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不悖于审美教育的原理。根据中学语文教育本身的目的、特点,借鉴一般审美教育的原则,可以试着提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创设情境原则、相互交流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一、创设情境,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

语文审美教育,情感是最关键的因素。感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性灵、完善人格的内在驱动力。作为审美熏陶教育的主导因素,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自觉选择、利用各种审美媒介,如环境、气氛、事物、艺术及教师本身等审美因素,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构成一个审美心理场,使其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心境,达到熏陶感染,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审美陶冶因素是丰富的,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陶冶因素的丰富性导致了审美情境创设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是语言描述、多媒体教具演示,也可以是情态动作、角色扮演,或直接利用既有环境,都能起到强化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感情营造审美心境的作用。在所有情境创设方法中,语言描述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述,由语言到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把文学作品中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现到学生眼前,唤起他们的情感,触发他们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的“催化剂”,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审美素质,完善人格发展。

由于学生的兴趣、个性、情绪具有差异性,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审美倾向;也由于时空的影响和制约,会形成个体审美心理的“失距”。因此,教师在创设审美情境、营造学生审美心境时,还必须注意审美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审美意趣。讲究“开讲艺术”、“铺垫艺术”、“高潮艺术”、“收场艺术”,充分利用审美对象的“移情”作用,以调适学生的情绪,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趣,使其审美情绪得到广化、敏化和深化。总之,教师要始终考虑学生这一主体,把学生当成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认知者、审美者;既要抓住文学作品中能够激发学生感悟的情感性、哲理性、意象性等美的诱发因素,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情绪、心理距离;才能引领学生步入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美的直觉,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

审美活动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创设审美情境、营造个体审美心境,为语文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审美心理场,这个审美。心理场将产生明显的“场效应”。

二、相互交流,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语文审美的核心,它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相互协同,并以复杂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领悟、体验系统。无论是审美态度,还是审美趣味,抑或审美能力,都必须通过审美心理对美的感受过程产生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主体的愉悦把握和领悟,又有主体对客体观照的创造性补充与发展,通过“移请”,主体和客体在审美观照中获得了相互交流。但由于学生审美经验和审美理论知识的不足,在审美时难以形成自觉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观照时,应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有关审美对象和审美理论知识,同时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经验抛露给他们。这种情感交流将创造一种最佳的审美情境,使学生无拘无束、轻松自由地感受到情感的培育,有助于他们启迪智慧、开拓视野、触类旁通,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自觉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一个双向回环的过程。教师还应注意到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单一走向的过程,而要受制于教师、学生两个审美主体与审美媒介相互关系的性质和相互影响的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不同的审美期望和需要,参差的审美感受水平,讲究“导”的艺术,使美育能够适时、因文、因人制宜。语文美育的审美感受,归根结蒂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来完成。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化学生的思维,指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美、捕捉美,使其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运用想象与联想获得美的领悟(理解),从而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更深刻的阶段,把学生带到自我生成的、感受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诗意”世界,使审美感知获得深化。

三、循序渐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

语文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个体情感生命成长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过程性特征。这种过程性决定了语文审美教育不能企求一下子使受教育者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而须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由较低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到较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使其情感和心灵不断得到陶冶、锻炼。

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某种参造,决定着审美心理活动的方向,又是审美判断的尺度。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人从审美对象上直观自身。每个人因为生理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生活境遇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从审美对象上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会存在质与量的差别;加之审美对象本身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会导致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差异。所以涅多希文说,具有真正的趣味――这是完整个性的重要标志,趣味永远揭示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或多或少的精神内容。从审美趣味上可以见出人的精神修养。因此要发展完善的人格,必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这是美育更高层次的内容。

培养审美趣味同样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审美实践中,学生常常存在着三种错误的审美趣味:一是“买校还珠”,领悟不到美的实质;二是“剜烂留甜”,分不清精华与糟粕;三是“误把当美感”,情趣不高、格调低劣的作品反而备受青睐。语文审美教育要按美的规律塑造学生的灵魂,用美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育,不能不重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美育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因素甄陶情感,充分感受语文或生活中健康高尚的情感、思想、言语、行为,认识客观对象的特点和本质,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在鉴赏艺术美的过程中领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作品的特色与表现手法,丰富审美感受;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尝试创造,加深对美的理解,使其更自觉地塑造自己美的心灵;从而使其在提高审美趣味的过程中,整体审美素质得到发展与提升,最终完善其人格结构。

上一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也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