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问题反思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2 05:25:45

初中作文教学问题反思与对策研究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之称,然而常常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写得痛苦。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作文恐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我当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面对当前作文教学依然盲目低效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作文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学生写作现状反思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掌握孩子们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爱写作文,提起写作文就头痛,作文“抄、编、凑”现象严重,初中三年写作能力提高十分有限。为什么学生作文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学生被封闭在学校、家庭,远离社会,生活单调枯燥,写作时无话可说;二是学业负担沉重,疲于应付作业,难以静下心思考,面对复杂的写作活动,常常不知如何下笔;三是学生作文重形式技巧,轻体验立意,文章缺少个性;四是学生读的好作品少,教师对学生读书缺少深入的、有效的指导,学生读书时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缺乏真正的积累。

(二)教师作文教学理念反思

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自己扮演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反思。“解放学生个性”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平时作文教学中提倡的是“统一”、“规矩”、“听话”,对个性采取回避甚至压抑的态度。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天性得不到充分地表现,兴趣得不到积极地培养,尊严得不到应有地尊重。作文教学应该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写作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写作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教师的责任便是把这一目标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贯穿落实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而不是按照考试的统一模式要求孩子,不断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限制甚至慢慢扼杀孩子写作的积极性。

(三)教师作文教学行为反思

作文教学人云亦云的东西很多,不经过思考,盲目照搬是不靠谱的;几十年如一日,老黄牛般兢兢业业也未必有多大收效。教师平时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一是作文教学无计划。这里只是说“有计划”,还谈不上计划的科学与否。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只是临时心生一计,“东一榔头西一棒”,更多的教师紧跟考试方向走,七年级开始瞄准中考作文,学生忙于背范文,教师忙于指导所谓的写作技法,热衷于“给作文穿上漂亮的外衣”。二是教师写作指导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学生只好胡编乱造,无病。三是写作形式单一,教师找个题目随便指导几句就扔给学生,再加上作文评改老套,写作训练不能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我们认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初中作文教学的低效。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读写结合,构建写作教学序列。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一个范文、一个例子。”我们要从范文中学会作文,在课堂上形成写作能力。可是语文课堂基本形态是以阅读为核心,阅读与写作割裂,甚至每周两节作文课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尝试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遵循“读范文指导作文,写作文模仿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让学生踏踏实实从课堂语文教学中学会写作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技巧。例如八年级上册“至爱亲情”单元,我们备课组集体研讨,按照“读写结合”的思路,确定“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训练点。课前布置调查活动,采访自己的父亲,积累第一手资料,丰富写作素材。课上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小组交流分享,班级展示共享,激发了写作兴趣,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普遍反映写作时言之有物,有例可仿,出现了许多优秀习作。常城的《儿行千里父担忧》模仿朱自清的《背影》,写暑假独自去福建旅游,父亲在车站送别,父子短信交流,模仿得特别动人。姚克强的《我的父亲》模仿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选材、布局,模仿得一丝不苟,真挚感人。两篇文章均获得市级一等奖。

作文教学和阅读课一样,需要精心设计。我们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进行归纳整理,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优化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操作性强的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每个单元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一般包括:阅读例文主要模仿点,单元主题作文训练指导方案,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优秀习作,教师的单元作文训练反思。单元主题式作文训练序列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重内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巧,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韩愈也说过“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那么怎样才能算有内容?孩子们有了“发之于心,动之于情”的生活体验,那就是“境界”,就是“气”。笔者利用作文课和节假日组织了许多课外活动:例如带学生去三门峡福利院看望孤儿,去黄河公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去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暑假带学生去卢氏双龙湾进行拓展训练……每次活动后都会出现不少感人的佳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好动好说、表现欲强、形象思维强等特点,举办一系列教育活动,像语文才艺展示、辩论会、校园百家讲坛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

例如,组织孩子们游览天鹅湖后,进行拟题训练,先小组交流,再把题目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品味。十三四的岁孩子争先恐后地跑上来,活泼的、羞涩的、好静的、好动的,没有一个甘于寂寞睁大眼睛等待着教师的一锤定音。“我最有个性的题目”在这种活动中没有一个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冬天的精灵》《城市的名片》《小城故事多》等,一改往日作文题目的单一、死板、乏味,涌现出的作品自然情感真挚,思想鲜活,师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生动,也充满个性,甚至有些在泪水欢笑中完成,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作品应是欢乐时的笑涡,伤心时的泪水凝结,才能打动人心。

(三)形式多样,小组合作共赢

传统写作都是独立作文,但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孩子们集体作文。例如笔者布置《说不尽的桥》这篇作文时,让同学自由结合为四人小组,利用周末结伴观察三门峡的桥,如黄河公路大桥,九孔桥,彩虹桥等,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爱好和优势承担不同任务,家里有电脑的负责查资料,条理性强、口语表达好的先口头说,写作能力强的组织成文,书写好的誊写,画画水平高的还可配插图。小组合作的成果往往要高于个人,因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组员在参与的过程中从同伴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活动中孩子们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说明文写作不再是应付了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四)评改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作文评改,往往是学生写完了事,教师每周面对一百多本作文,苦不堪言,评语千人一面。至于作文讲评,一般念几篇范文了事。时间久了,不是满园春色,而是几枝或一枝独秀。写作教学重写作轻评改,重师生交流轻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针对传统评改程序的弊端,笔者大胆改进作文评改方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每篇作文后写上写后札记,内容可以是写后感受,也可是文章酝酿过程中的一些花絮,可以是写作中的困难,也可以是写作后的喜悦。经过长时间训练,学生养成写写后札记的习惯,对写作过程多了理性思考。评改时注重交流,改变以往大多数学生作文交流面窄,交流不深入的现象,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充分交流。现代家庭父母对子女关心程度普遍较高,但语重心长的教导往往被孩子冠以“啰嗦”,家长苦于找不到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的途径。因此笔者在作文中设计有“家长链接”一环,要求孩子请父母阅读自己的习作,家长在习作中有基本修改,有阅读赏析,有思想交流,有热情鼓励。既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又达到了亲子交流、健康成长的效果。

这些只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实践探索,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深入实践探索,作文教学才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占云 肖振亮 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中学 472000)

上一篇: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浅析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写作能力培养